《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炼诗眼
1.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字?(PPT:醉)生猜
猜得真准(这是“醉”)。这个字在古诗词中常有出现(PPT)
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生读)
2.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杰出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板书课题)生齐读。
3.这里的“醉”是什么意思?(喝醉)生答
(看来同学们课前认真预习了,真棒!)
据说苏轼一生有三大爱好:下棋、喝酒、写诗。这首诗就是苏轼在喝醉酒之后写下来的。(板书:酒)
从诗题中你还能知道什么?(时间、地点)
4.读了诗题,你最想了解什么?(生答)
是啊,诗人为何而醉,让我们赶快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PPT)谁能正确朗读这首诗?老师相信认真预习了的孩子一定会自信地举手!
诗中有个生字(PPT:遮)齐读一遍,谁来组组词?(遮挡、遮盖、遮羞)
同学们体会一下,此处用哪个词解释更合适?(遮挡、遮盖)
2.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将“遮”写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谁愿意?(两名学生)其他同学将书本打开到133页,先描红,再在旁边仿写一个。(师巡视)
写完的同学看看黑板上的字写得如何?谁来说说。(生评价)
3.之前欣赏了XXX同学的朗读,字正腔圆,真棒!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同意吗?请认真听!
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读出了节奏)
这首诗的节奏有些特别!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边读边划分节奏。
(PPT)齐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苏轼醉酒后写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说。(望湖楼天气的变化莫测)
4.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小组合作,共享智慧!
请看小组合作要求:(PPT)自己将要求读一遍。
同学们,合作前老师送你们8个字:友好交往、互通有无。
5.同学们讨论得这么热烈,相信一定信心十足了!哪一组先来汇报?(指名)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看看是否需要修正或补充。(汇报格式:我们组经过讨论,得到以下意见;我们组有不同意见;我们组认为这首诗的意思是)
(翻译:乌云如同打翻的墨汁,还没有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跳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一片汪洋,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6.诗句读正确了,读通了,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就算完成了,同意吗?(不深入、不尽兴)
三、品味词句、体会景醉
1.这场暴雨来去匆匆,诗人是如何表现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去细细品味一番。
请你找出最欣赏的诗句,凭借以前品析诗句的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把体会或感受写在旁边。
2.写好的同学同桌互相分享一下。(同桌交流)
3.交流: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A 咱们先来看第一句。(PPT)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精妙?(PPT:翻、跳)说说你的体会。
B 同学们,想像一下:“啪”的一声,这瓶墨水打翻了(手边放一瓶墨水),你会看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提示:突然间,到处都是黑色的)
是啊,就像这打翻的墨水一样,天气突然变了,变成什么样?(描述:就像突然间夜幕降临,一切变得暗淡了;就像有什么突然罩过来,特别压抑;我觉得像是给大地罩上了一块黑色的幕布)
C “跳” ,什么在跳?怎样跳?(很快、调皮、乱七八糟)
可见这雨下得_______!(急、大)
D 当我们读到“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这两个词时,我们的脑海里便能出现这样一幅清晰的画面!那为何你的画面能如此清晰?我想这不仅仅是你有丰富的想象力,更应感谢诗人,谢什么?(形象的比喻)
引述:黑云像______,白雨如______。这样的比喻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滚滚乌云,如注的大雨,还似乎听到了雷声——“隆隆”,大雨——“哗哗”。这真是有声有色的画面!
E 诗人除了采用形象的比喻,还巧用——对比。“黑”对“白”(PPT)颜色特别鲜明。【A-E根据学生回答穿插讲】
我们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更佩服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读着读着,我们当然还能发现这首诗不仅用了比喻对比,和大多数诗一样,这里上下两句——对仗工整(齐说)。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说)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这场酣畅淋漓的雨吧!(PPT) 这真是——(指名读),这真是——(指名读),这真是——(齐读)。
看到这样的雨,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PPT)
我们一起读!(生读)
诗人是用——白雨跳珠来形容的,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请你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如此可爱的雨,请你来读一读!
一个“跳”字,让我们感受到这场雨大,这场雨急,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雨的喜爱。这种喜爱之情,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时,诗人仍念念不忘,特意写到(PPT),指名读。
当年,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齐背一二句)
十五年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齐读)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里你圈出了哪些词语?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PPT:忽)这“卷地风”的特点是——(大、急)
卷地风忽然而至——(PPT)(引导说话)
登上望湖楼,凭楼远眺——(PPT)
引读——“望湖楼下水如天”。(PPT:图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雨后的空气,雨后的世界)
引述: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这真是——!
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这真是——!
再看看天上、湖面上,这真是(PPT)“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这样的画面我们醉了,诗人也醉了,他为何而醉?板书:景
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回归整体,深华“心醉”
1.同学们,我们不仅读出了“诗中有画”,板书:画,还要读出“诗中有话”,板书:话
那么,诗人写这首诗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不用作答)
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谁知道吗?
(PPT)(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自己试着读读。(生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大体知道了些什么?(生说)
介绍背景:(其实这个时候的苏轼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
2.同学们,古人常说借景抒情。听了老师刚刚的介绍,请你再去读读诗。(PPT)
你认为苏轼想借这个景抒怎样的情?(由黑云翻墨到雨过天晴是诗人由原来的不平静到后来的平静。这场雨的变化过程正好符合了苏轼的心境。)
3.是呀,湖上一时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转眼间又是碧水蓝天,在苏轼眼中,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人生的坎坷、逆境,要始终保持宽广的心胸,相信一切不愉快很快就会过去。
4.同学们,通过之前所学,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乐观豁达)
5.诗人不仅醉于酒,醉于景,还醉于心。板书:心
醉出了诗人豪情万丈。再读读,你一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各自读。(生读)
6.闭上眼睛,让我们和诗人一同用心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苏轼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翻开《课课练》99页,读读诗,看看注释,把诗读成一个字是——,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美到什么程度?一起读出西湖的美。
所以西湖又称——西子湖。
2.今天的语文课你有什么收获?
3.玩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或吟诵,或书法,或小报,或吟诵……
4.继续收集苏轼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其人其诗。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酒
景 醉 心
画 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