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内心世界,尤其是词人渴盼国泰民安的悲悯情怀。并联系实际,渗透和谐社会思想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为教学重点。目标1中的体验内心世界,渗透和谐社会思想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近辛弃疾,初步了解辛弃疾。
1、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就像两座高高挺立的山峰,为后人所敬仰。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伴随着他们的华美诗篇,虽历经千百年,仍为我们耳熟能详。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中的其中一位——辛弃疾。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很多词人的资料,谁愿意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词风豪放、壮志未酬、立志报国、收复失地、闲居乡野、关心农业生产……师相机评价)
2、今天我们就借助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走进词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体验词人别样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体验词的节奏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黄沙道中夜景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自读后指名读,正音。
重点强调“见”通“现”,联系“风吹草低见牛羊”帮助学生理解。
2、结合难点句子,体会停顿,体验词的音韵美。 请同学再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体会词句的正确停顿。
1师:诗词像音乐一样,都有节拍,你会读出它的节奏吗?(生读后出示划线句子。)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师顿悟状:哦,从他的读中我体会到了“有七八个星天,有两三点雨山。(生笑改口,再齐读。)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师引导:有不同意见吗?(有则衔接前一教学环节)无则欣喜地拍着学生的肩膀,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呀,这一句难倒了很多人,怎么就难不住你们?再读……)大家一起来……
2诗词有自己的节拍,自己的节奏,就像音乐一样,我们不必一本正经,可以像唱歌一样,打着节拍读。(师示范引导读,读得慢)
3对读:左右对读或男女对读。
4我们读得越来越熟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加快节拍读。
三、想象画面,悟诗情,品诗境。
1、师配乐范读课文。
你们的读让我仿佛欣赏了一曲欢快的音乐,可是同学们,诗词除了有美的节奏,还有美的意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体验诗词美的韵味。
2、谁愿意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1)生读,(读啊,读啊,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走进了黄沙道那美丽的画面。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2)二读课文,(读啊,读啊,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发现,大家已经陶醉在黄山道那美丽的景色中。)
(3)齐读(让我们一起轻声吟诵,一同走进黄沙道那美丽的夜色中。)
3、读啊,读啊,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谁愿意把你脑海的画面展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4、生抓重点词句,悟情入境。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词句,描述体会到的画面,体验作者心情。
(1)抓“别”(难点,相继渗透和谐理念)
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晴”“静”)同学们,一直以来专家为这个“别”一直在争论不休。(课件出示不同的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解释呢?为什么?
生说到“告别”时:(老师赞赏你的感性,你是一个非常重情谊的孩子。明月有情呀,在李白眼里明月引起他思乡之情,在苏轼眼里月光可以传递思念之情。多么有情谊的“别”呀,世界因此显得和谐美好呀!读……)(别的太干脆了,再读……)
生说到“离开”时:鹊被惊醒,离开树枝,让我想起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你让我体会到了静中的动感美,同时也体验到了有情之离开呀。
生说到“斜枝”时:正如苏轼诗中的“明月惊鹊未安枝。生说到“另一枝”时:专家认为这样诗词对仗工整。
(2)抓“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这响亮的蛙声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想象青蛙的交谈)(真是一群可爱的、尽职尽责的青蛙呀!)
稻花的香气随着清风,飘呀,飘呀,还有谁闻着稻花的香味会说起丰年?
(辛弃疾:好一个渴盼国富民强的辛弃疾,好一个心系百姓的辛弃疾。读……)
稻花的香气飘呀飘呀,飘得越来越远,还有谁闻着稻花的香味会说起丰年?
稻花的香气飘呀飘呀,飘过辛弃疾,飘过喜鹊面前,飘到了不远处的小山村里,这里的人们闻着稻花的香味高兴地难以入眠,他们怎么说?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在说着丰年,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哟!读……
5、小结:辛弃疾漫步黄沙道上,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体会到了丰收在望,他的心情会是怎样?(板:喜)读……
6、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再好不过了。真是要风有清风,要雨就有雨。读……
下雨了,辛弃疾心里怎样?(高兴)只是高兴吗?(着急)对呀!他得赶紧找地方避雨,要不然就淋成——“落汤鸡”了。乌云越来越密,大雨就要来临,此时——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出示“路转溪桥忽见,旧时茅店社林边”体会倒装句作用。
7、“路转溪桥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还用担心淋雨吗?焦急的心情变成了欣喜,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读……(生读最后两句)
8、词人多乐观呀,满天的乌云他看不到,眼里只有那几颗闪亮的星星,带着乐观和喜悦读词的下阕。
四、熟读成诵。
1、欣赏着黄沙道的美景,偶遇一场及时雨。此时,你就是辛弃疾,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予言表,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西江月》,读……(不读题目作者)
2、夜已经很深了,你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提醒学生:还有辛弃疾没有闭上眼睛哟)可心中满是欣喜,不由得轻声吟诵:……
五、拓展,丰富辛弃疾人物形象 3、吟着吟着,他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作为一个爱国的词人,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在梦中他会想些什么?拓展《破阵子》,进一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以及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未酬的悲叹。
4、上饶的喜,失地的忧,更显出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泰民安的向往。课下我们可以吟咏辛弃疾的其他词,从而走进辛弃疾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