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9 16:3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这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①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②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北京的春节总共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2、交流: 第一部分(1-6)春节前夕 第二部分(7)大年三十 第三部分(8-10)正月初一 第四部分(11-12)正月十五
第五部分(13)春节结束
五、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六、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开始 腊月初旬
除夕
高潮 初一
十五
结束 正月十九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熬腊八粥、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蜜饯、掺和、零七八碎、鞭炮、风筝、万象更新、麦芽糖、截然不同、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分清详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写腊八节,作者抓住了哪些事详写?怎样写的?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同时也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从这一句你体会到什么?(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除夕的热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的热闹?
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说明了什么?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守岁吗?这些都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春节有什么含义?(春节代表着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作者写正月初一从哪一方面来写?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①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使用了对比的方法。用除夕的闹来对比正月初一的静。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从这一画面中,你体会到什么?(中国人民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4)元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①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元宵节的花灯?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③元宵节的灯美吗?
④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除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可以说明“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还有哪些方面能说明“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而“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是写元宵节的什么句?“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是什么句?(总起句和总结句)这一段作者采用什么结构?(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课文的略写部分是哪些部分?
课文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六、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七、学习“阅读链接”
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八、作业设计:
认真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