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棵小桃树》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一棵小桃树》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0 11: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一棵小桃树》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说课标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二、说教材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即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一棵小桃树》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作者描写了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回忆了一棵小桃树艰难而又曲折的成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赞颂了小桃树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借此书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文章饱含深情,含蓄隽永。
三、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及课文旁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通过品读,对比小桃树与“我”的成长经历,领会其深刻内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情怀。
目标一为教学重点,三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采用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教学方法。
1.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点拨法
当提出的问题学生能答出一二,方向正确,但认识的深度不够时,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再启发点拨,使认识更系统更深刻。
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五、说学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情感,本文叙事清晰,描写细腻,可读性强,学生通过默读、品读、略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圈点勾画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设计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播放图片配乐,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画面感知桃花的形象,另一方面,与后文贾平凹的小桃树的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小桃树外在形象的感知。
2.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感知,结合旁批,自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文中描写小桃树的句子,并从修辞、用词、侧面描写等角度赏析,感知小桃树的形象(瘦弱、丑陋、孤独、不受人待见、生命力顽强……)。
3.探究联系,感受精神
通过齐读文中写“我的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喜爱之情。探究小桃树与“我”之间的联系,学生先跳读用波浪线标出文中描写小桃树与“我”之间有联系的句子,并批注概括,再合作探究,进行查缺补漏,完善答案。根据阅读提示学生会找出小桃树的成长与我有着相似的经历,即明线与暗线,通过小桃树的成长经历感受其顽强的生命力。
4. 体会情感,深化主旨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补充作者资料,结合最后一个批注,体会作者情感的转折,在对比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对我的影响,从而明白作者写小桃树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志与感悟:在生活的困苦和磨难面前,即使山重水复,也要顽强抗争,不懈追梦,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美好生活。
5. 拓展延伸,激发情怀
通过品味古诗词朦胧的美感,进一步领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的含蓄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情怀。
6. 书写情志,布置作业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大自然之物,书写自己的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