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习仿写
【任务一】品析经典句子
学完本单元后,小明同学对课文中的语言形式很感兴趣,从中摘录了一些句子并作分析,你也来试试吧!
(1)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
本段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包括 ,作用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安塞腰鼓》)
本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回延安》)
本语段采用陕北民歌“ ”的形式,表达效果有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灯笼》)
本语段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运用了 和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吴伯箫散文 的风格。
【任务二】练练片段仿写
通过分析,小明发现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为文章增色不少,便制作了这张仿写知识卡片。请你针对他的习作进行点评,并晒出你的仿写,完成仿写练习卡片。
仿写知识卡片
示例: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安塞腰鼓》)
仿写点:排比
仿写练习卡
仿写要求: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结合知识卡片中的仿写点进行仿写。
仿写成果: ①这玉笛,使刚硬的竹林立即变得柔美了,使强烈的阳光立即变得温和了,使宁静的郊外立即变得活泼了。 ②使人想起:沉醉了又清醒,清醒了又沉醉,尔后最终永远梦醒了的生机勃勃! ③使人想起: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④使人想起: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⑤容不得粗糙,容不得晦暗,容不得死气。是活泼了,生机勃勃了,悠扬了的那么一股灵气!
写写点评:
晒晒仿写:
3.小明对你的点评表示感谢,并邀请你根据第2题的第(2)小题“晒晒仿写”中所选择的生活场景,一起完成对《社戏》中月夜行船(第11段)的仿写,希望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练习仿写能力,仿写点是多感官描写。一起来动笔吧!
【任务三】试试整文写作
经过句子分析和片段仿写的练习后,小明决定以“这风景真美”为题写一篇600字的记叙文,试试整文写作。
4. 在正式写作之前,小明给自己搭建了思维支架,请你给他出出主意吧!
5. 完成长篇写作。
教师点评:
写作:学习仿写
(1) 视觉、听觉、嗅觉 从各个侧面着笔,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令人陶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烘托了“我”兴奋愉快而又急于看戏的心情。
比喻 排比 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舞蹈场面的宏伟,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既有昂扬之势,又有整饬之美。
信天游 通过两行一节,节内押韵,节奏自由的活泼形式,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抒情性强,体现了诗人直白、热烈、豪迈、壮阔的情感。
叙述 议论 叙议结合/夹叙夹议/以叙为主,以议为辅
(1) 小明的仿写基本能遵守仿写的规则,且语言优美,意境隽永。不过仍有提高的空间:课文中第一个“使人想起”后跟的是诗句,因此可将②④两句的位置对换;课文中第二个“使人想起”后跟的不是古诗文,可修改(示例:千里的笛声万里的美)。
(2) 这路途,使杂乱的心情变得愉悦,使嘈杂的雨点变得稀疏平和了,使刺眼的阳光变得柔和了。
使人想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使人想起:旧宅的父母家乡的溪。
使人想起:急躁了又企盼,企盼了又急躁,最终心如止水的意境。
容不得耽搁,容不得等待,容不得慢行。是快速了,满溢了,升华了的那股思乡情切。
示例:长龙一般排起的是返乡的游子,流星一般驰过的是路上的汽车,鱼儿一般欢跃的是车上的孩子。一路疾驰,一路欢歌,一路笑颜,回家了,回家了,游子们在春节前要回家了。车门打开,孩子们率先从车中冲了出来,就像挣脱牢笼的小鸟儿,张着双臂,迎着蔚蓝的天空。他们笑着,跳着,叫着,即使经过一路的长途颠簸,也丝毫没有倦意。故乡的风凛冽而不刺骨,薄雪过后的大地软绵绵的。游子们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脸上难掩归家的喜悦。
仿写的契合点: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兼有排比
(1) “这风景”可以指:生活中的风景、行走见闻等内容。
“美”可以在生活中的自然,或者文化,品格,情感。
根据生活经历叙述背景。
根据生活经历,写出是否有人或事影响了“我”去发现、体会美。
根据1~4题的分析和模仿,在确定自己的写作题材基础上,选择多种语言形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多感官运用)来丰富文章内涵和情感。
示例:
油果子
作者:张洪超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我不禁脱口叫道:“哇,油果子!”再看饭桌上,油果子烧青菜正冒着热气。这是再熟悉不过的香味,却也是久违了的气味。它弥漫在空气中,像调皮的精灵,一下把我带回到了那难以忘怀的小山村。
那是奶奶居住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也是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的小山村。不说春日里在烂漫的山花中追逐蜂蝶的欣喜,夏日里白天钓虾夜晚纳凉听故事的惬意;也不说秋日里红紫满枝的野果酸酸甜甜的美味,冬日里深一脚浅一脚在银白的雪地里追踪鸟兽足迹的兴奋。单这小小的油果子,就曾带给我无限欢乐。
北方人迎新忙年时唱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其实,我们南方人也有差不多的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五左右,小山村的农家就开始忙碌起来,磨豆腐,炸油果。这时,整个山村,无论走到哪里,空气中都飘荡着悠悠的菜油香。我们小孩子家嘴馋鼻子尖,这几日,可是要大饱口福。哪家今天磨豆腐、炸油果,我们就会循着香味聚集到哪家,有时一天就跑好几家。虽然家家生活还不够富裕,但村里人都舍得给孩子们吃。只要甜甜地叫一声“爷爷奶奶”或者“伯伯婶婶”,不用我们再说其他话,迎接我们的准保是伴着欢笑声的刚出锅的大碗油果子,冒着青烟儿,热乎乎的,香喷喷的。我们一窝蜂地挤着,争着,一手拈上一个后,就退到旁边使劲对着油果子吹气,急切地等待热气稍散就赶紧塞进嘴里。性急的等不及过早塞进了嘴里,烫得直呼气也舍不得吐出来,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还要急急慌慌地结伴往下一家赶。
奶奶家门户大(门户大,方言,指走动的亲戚多),每年炸的油果子总要比别家多,散发出的香味自然也就浓,家门口聚集的孩子当然也最多。在奶奶“小心油点溅到烫着”的关照声中,我们早已围在灶边。一小篮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倒入油锅,一股白色雾气在“刺啦”的声响里腾空而起,迅速弥漫整个灶间,吓得我们不由得往后退了退。回过神来,我们这群孩子,就又在这混合着浓烈菜油香味的迷蒙雾气里拍手欢呼起来。等到雾气略略散去一些,就能依稀看见白白的油果子在油锅里不停地翻滚冒着泡泡,伴随着“滋滋”的声响而慢慢变成了金黄,于是,我们又你挤我、我挤你地围紧了锅灶,大声向奶奶叫道:
“我要四个,我要四个。”
“他要四个,我要五个。”
“我也要五个。”
我们就这样互不相让地嚷嚷着,叽叽喳喳争个不停。奶奶呢,总是乐呵呵地说:“好,好,别急,先每人五个,尽饱吃,行了吧?”
那最先下油锅的豆腐块,在我们的注视下,终于一个接一个的浮出了油面,渐渐地由方变圆,快乐地翻滚着变成了金黄色的油果子。空气中渗满了油果子的香味,我们一边使劲呼吸着,一边急急地提醒奶奶:“好了,奶奶,油果子好了。”奶奶用捞勺把油果子又翻了几个身,才盛起来分给我们每人五六个。我们欢喜地捧着金边镶花的小瓷碗,蹲在大门口的石阶上,嘻嘻哈哈吃上半天,满手满嘴都是滑腻腻的菜油…
回城读书后,除了春节拜年看望奶奶,平日里已极少有机会再回小山村。童年的玩伴,谋面的更少,现在可能已大多不认识了,唯有这油果子的香味,还是如此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