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19 16: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C.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B.物质与能量循环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功能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
D.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3.在碳循环中,连通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光合作用 ⑤呼吸作用 ⑥蒸腾作用 ⑦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明显高于环境含量的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人类活动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觅食
5.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属于碳循环过程的是(  )
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水蒸发至大气中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
6.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  )
A.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
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D.丁主要是微生物
7.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参与过程①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
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8.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沙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变
C.只用沙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9.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甲、乙、丙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
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
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
10.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11.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D与B间以及D与C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二、非选择题
13.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_______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________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________,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________。
14.如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①~⑧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图示各种成分之间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
(2)图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填字母)同化量的一部分。b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中b的同化量增加1 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________kJ
(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会破坏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气温升高从而形成温室效应。为了避免温室效应的形成,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15.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其中A、B、C参与构成生物群落,a、b、c为碳元素的转移量。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组成成分有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________(填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_______b+c(填“>”“=”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B  4.B  5.B  6.A 
7.A  8.A  9.B  10.A  11.B  12.B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 取消 “D→A”
解析:(1)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及试题信息可判断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大气中的CO2、E代表化石燃料。大气中的CO2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夏季光合作用比较强,所以夏季大气中的CO2含量比冬季低。(2)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碳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进入大气。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3)若将图修改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则图中D将表示为非生物环境,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取消D到A的箭头。
14.答案:(1)CO2 如图中虚箭头所示
(2)d 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 25 
(3)碳平衡(或碳循环的平衡) 尽量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等
解析:(1)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根据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点可知,d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中缺少a指向c的箭头和非生物环境指向d的箭头。(2)初级消费者(a)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d)同化量的一部分。b处于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最终的去向有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若b的同化量增加1 kJ,则生产者至少需要增加的同化量为1÷20%÷20%=25(kJ)。(3)当碳过度排放到环境中时,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或碳循环的平衡),从而导致大气中CO2增多,形成温室效应。为了避免温室效应的形成,采取的措施可以从碳的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5.答案:(1)分解者  (2)A (次级)消费者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A能固定太阳能,应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次级)消费者。(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对于夏季生长旺盛的森林,此时该生态系统处于有机物积累阶段,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总量(a)大于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元素量(b)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碳元素量(c)之和,因此a、b、c之间的关系为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