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2023年高考历史精细化复习课件 (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2023年高考历史精细化复习课件 (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0 14: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唯物史观】认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显示的新时代特色,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辩证认识。
【时空观念】把握中世纪的历史分期【史料实证】了解城市居民构成、城市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强大经济与精神力量;把握城市与宗教对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
【历史解释】,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正确理解“中古”等历史概念
【家国情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论述;感悟中世纪欧洲区域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古今相映,在学习拜占庭帝国的“盛”与“衰”中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特别提示】
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 这个时期。世界史的奴隶社会为上古时期。
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220—684)这个时期。西方指5-14世纪。
历史概念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西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欧洲地区:分西欧和东欧。
世界史分期
上古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中古史
封建社会
近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
西罗马灭亡(476年)
新航路开辟
(16世纪前后)
十月革命(1917年)
古代史
现今
人类产生
(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9世纪
14-15世纪
古代史
近代史
395年
476年
6世纪
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续发展
《查士丁尼法典》
基辅罗斯建立
文艺复兴
中古时期(中世纪史))
时空观念
一、西欧封建庄园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1)背景: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基础: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内容
①内涵: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权力: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③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探究学习】一、比较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异同?
相同点:
1、条件:权利与义务统一
2、目的:维护统治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影响:易导致分裂割据
不同点:
1、时间不同: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兴盛时期 VS 西欧:公元5世纪以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2、维持方式
西周:血缘,宗法制来维系 VS 西欧:土地,靠效忠来维系
3、维护的制度不同 西周:奴隶制度 VS 西欧:封建制度
【探究学习】二、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①以土地关系为组带,层层分封,形成封君封臣制度;
②封君与封臣是臣属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
③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自已封君,封君的封君则没有臣属关系,易产生分裂。
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通过一套特定的仪式明确和维持,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探究学习】三、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
1、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必须忠于封主,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加强。
2、采邑的封赏使一些农民沦为封建主的依附农民,促进了西欧封建土地制的发展和封建主阶级的强大。
3、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
4、“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加剧了封建主之间的争夺和冲突。这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但也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内在因素。
3.庄园(1)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2)概况: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庄园居民均是佃户,分为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土地分为“自营地”和“份地”,庄园周围是“公用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耕地构成、经营、产品分配
领主自营地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
农奴份地
庄园周围是“公用地”。(林地、牧场、道路和建筑)
劳动者地位(权利和义务)
农奴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自由农民
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农奴和自由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实物地租)
庄园法庭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中古西欧的王权强化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衰弱。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权的衰弱)
②中古后期,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2)王权的强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法国
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加强。
英国
自15世纪晚期,都铎建立后,英格兰王朝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拓展】(理解,理解不了不要死记硬背)英国、法国的封建等级制(封君封臣制度)、等级君主制和君主专制三个阶段,是西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9——13世纪等级君主制是王权由弱到强的转折点,其以君主借助议会(英国)、等级会议(法国)等机构加强君主专制为典型特征。13世纪议会和等级会议人数较多的是市民,为反对地方封建贵族,多支持君主专制。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由于专制王权逐渐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其由支持君主专制变为反对君主专制。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
【史学理论】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
进步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稳定。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④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2.中古西欧的城市(1)兴起的条件: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人口增长。
②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③剩余产品增加及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时间:10—11世纪。(3)基本特征①经济形态: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②政治斗争——争取自治权A.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居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B.过程: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 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3)影响:(城市的影响)①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探索新型政治制度、社会管理和法律建设,较早踏上民主宪政的实践道路。②一些城市兴办大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传播,逐渐冲破教会的思想控制)③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加强了君主专制,客观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④旧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思想束缚依然存在。
【要点点拨】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自治1.西欧自治城市形成的原因(1)西欧政治分裂,法律不统一,大小封建主割据独立,为城市自治提供了条件。(2)城市往往与王权结盟,取得特许状,以对付当地封建主。(3)农村公社的传统,市民也组成公社,成为团结斗争的现成组织形式。(4)古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遗产。城市公民群体和公民权的观念,公民大会制度和城市议会制度。
2.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1)社会阶层: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市民阶层。在此之前,西欧社会只有农奴和贵族、教士。而且,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
(2)经济:城市商品经济的作用,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将打破封闭庄园的自给自足的性质,破坏其生产方式,促使农奴逐步摆脱人身自由的束缚。
(3)政治: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同时市民阶层参与政治,城市自治和城市议会,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4)思想文化: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这就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3.基督教会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地位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经济: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政治: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发展。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一)拜占庭帝国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2.社会状况(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2)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篡》《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3)扩张:6 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3.灭亡(1)原因:①帝国的征服消耗了资源;②游牧民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使帝国陷入混乱;③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占领。(2)过程①6 世纪中期之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②7 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③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要点突破】拜占庭文明的影响1.政治(1)拜占庭帝国严密的社会组织、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阿拉伯帝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2)《罗马民法大全》不仅是《拿破仑法典》的范本,而且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的依据。2.经济:拜占庭商业活动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它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物质进步,而且促进了整个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范围内的商业复兴。3.文化(1)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2)它保持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3)拜占庭文化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世界的逐渐形成,奠定了近现代东欧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
(二)俄罗斯1.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2. 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3. 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沙俄)(1)对内:
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2)对外:继续扩张。5.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史学理论】中古西欧文明的特征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2.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3.相对独立的庄园
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
4.追逐自由的城市(1)城市的“自治”。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西欧城市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进入发展时期。(2)市民的“自由”。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拥有司法自由;但是市民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决定权掌握在领主手中。5.基督教文化是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的精神和生活。贵族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基督教文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前221年——1949年
形成背景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
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阶级矛盾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经济制度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发展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思想文化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
【知识深化】罗马法一、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三个阶段
转变(发展)原因
作用
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BC5世纪)
习惯法的随意性;
平民反对贵族斗争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
公民法—万民法
《卡拉卡拉敕令》
(BC3—AC3世纪)
商品经济发展;
疆域扩大政治统治需要
巩固帝国统治,促进帝国繁荣
民法大全
(AC6世纪)
皇帝支持;
法学家编纂;
内容繁杂,使用不便
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体系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对社会影响:1、对罗马统治——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 罗马法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2、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3)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4)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与罗马法。 (5)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成了法治建设永恒的价值观。
文明的发展与多元
材料一: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其中政治上的教俗二元制现象尤为典型。人们对封建原则(既是相互的契约关系、又是隶属的主从关系)和宗教信仰的认同,掩盖了对统一民族亲和性和作为最高政治实体国家的认同。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姜守明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第71页
材料二:在王权和教权关系上,两者截然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此外,皇帝甚至有权剥夺教产。
——武寅主编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第270页
阅读材料,思考中世纪东欧、西欧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不同?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其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
东欧继续强化沙皇专制统治与俄国农奴制,并且对外扩张,固守封建制度,因而也成为整个西方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