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重要概念: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农奴、城市自治、王权与教权、《查士丁尼法典》、俄罗斯帝国。
2.历史现象:中世纪欧洲文明
1.重要概念: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2.历史现象:日本仿照中国改革的影响。3.历史趋势:中世纪亚洲各地封建化的进程及特点
1.重要概念:西非文明、东非文明、南非文明、北非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
2.历史理解:古代非洲文明兴起的原因及成就。
3.历史现象:玛雅文明的成就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国家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
伊斯兰教元年
2.阿拉伯帝国
(1)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
①最高统治者阿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掌握国家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大权;
②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宰相协助阿里发统管政务
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
财政部负责收支(类似中国古代的户部)。
(2)经济繁荣
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较快发展,阿拉伯商人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贸易的桥梁。
(3)文化繁荣
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课堂探究】
1、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2、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3、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1)对世界——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对西方
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3)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奥斯曼帝国
1、建立过程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2、政治制度
①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事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还是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经济状况
①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即陆路丝绸之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的新航路开辟。
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帝国
分裂混乱
1世纪——4世纪 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与汉、罗马、安息并称四大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7世纪 戒日帝国,玄奘西行
种姓制度形成
BC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BC6世纪——BC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BC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BC4世纪——BC2世纪 孔雀帝国,奉佛教为国教
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笈多帝国
1.建立过程
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2.印度教的产生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者支持,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印度河上游和恒河上中游)
1.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政治体制
①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③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三)日本
1.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
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秦汉之际
6-7世纪
646年
10世纪
12世纪末
17世纪
背景:
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内容: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
的形成。
开始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影响:
大化改新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特点:
日本 隋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
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科举制
经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
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租庸调
2.幕府统治的形成:
(1)背景: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①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社会结构: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3)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4)局限
17世纪的德川幕府为了维护统治,效仿中国实行锁国体制,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幕府统治的形成
(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大化改新后的土地国有制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独立生产成为可能,743年政府颁布的“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庄园制的形成:随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发展起来,贵族、豪门、寺院等势力大量购买、兼并土地,8世纪末建立庄园,庄园制发展起来。
(3)武士集团形成:随着大庄园制的发展,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四)朝鲜
1.4世纪,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2.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3.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①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
②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
③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4.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5.历史上,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曾于16世纪末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 三国时代(前57-668年)
- 统一新罗(668-901年)
- 后三国时代(892-936年)
- 高丽王朝(918-1392年)
- 李氏朝鲜(1392-1910年)
- 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16C末)
(五)越南
秦汉至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在历史上,越南长期与中国中原王朝维持着宗藩关系。
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非洲班图人:(1)简介: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又称班图尼格罗人,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2)贡献:①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②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③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④7—9世纪,班图人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1. 东非地区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尼罗河上游地区曾深受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今埃塞俄比亚内)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世纪的东非国家:
● 兴起条件:
①位置: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
②经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③宗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政治: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先后兴起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
● 经济状况:
①广泛使用奴隶劳动;
②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③对外贸易发达(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与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进行交换);
④城市繁荣。
2. 西非地区文明:
(1)时间:8—15世纪。
(2)代表国家:加纳、马里、桑海三大帝国。
①表现: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②发展过程:
● 加纳帝国:前身为古加纳王国,720年建立加纳帝国,1240年为马里帝国吞并。
● 马里帝国:13世纪初至17世纪,后被桑海帝国取代;
马里帝国的强盛: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 桑海帝国:15世纪至16世纪,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落。
政治 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经济 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文化 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3.南非地区文明:大津巴布韦的发展过程
①在南部非洲,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②11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
③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印第安文明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前两个属于中美洲)和印加三大文明(南美洲)。
1. 玛雅文明:
(1)起源:发源于尤卡坦半岛。
(2)发展过程:大约兴起于公元前10世纪,3—9世纪为繁盛时期,15世纪中期,逐渐衰落。
(3)表现:
①农业: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②政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③建筑: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规模宏大——金字塔庙宇
④手工业:制造精美陶器,
⑤文字:发明了独特的表意文字。
⑥数学:玛雅人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2. 阿兹特克文明:
(1)发展过程: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1521年为西班牙人毁灭。
(2)表现:
①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②经济: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城市: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和运输。城市最著名的建筑是太阳金字塔。
④地区与人口: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
3. 印加文明
(1)发展过程:13世纪崛起于秘鲁的库斯科地区,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印第安人国家。16世纪初期后内乱不断加剧,印加帝国日渐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2)表现:
①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
②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③ 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
④ 政区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⑤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⑥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⑦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历史解释】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1)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几乎处于孤立封闭状态。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由于对外交往的贫乏,必然导致其对自然界及各种神灵的畏惧与崇拜,使其文明的发展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
(2)印第安人培植了数量众多的农作物,农业生产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他们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极为简陋落后的石、木、骨等,农业生产成就与农业生产工具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
(3)印第安人的科学技术畸形发展,凡与宗教信仰有关系的科学技术过度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
(4)美洲的几大著名文明,都产生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导致印第安人的社会进化程度十分落后,社会结构也极其脆弱,最终在外来冲击下,印第安文明迅速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