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2023年高考历史精细化复习课件(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2023年高考历史精细化复习课件(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0 14:3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二战原因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学习,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二战期间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第一篇章 大战酝酿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在什么时间、哪些国家由谁发动成立了法西斯组织?
一.法西斯主义的形成(1919-1923)
⑴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1年11月7日)。1922年(10月31日组织内阁),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⑵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⑶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巴登巴登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以改变日本军事政治局面,实现军国主义目标),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产生了 法西斯组织。
①一战后初期,意大利出现严重财政危机,经济衰退;②政治混乱,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③工人运动高涨;
④民众对意大利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产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法西斯主义否定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鼓吹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和国家主义,镇压劳动人民和进步势力,实行扩张政策和战争政策,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全面危机的产物;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极端民族主义亦称大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在历史上,希特勒曾利用极端民族主义屠杀犹太人。
在什么背景下法西斯势力建立政权并开始进行对外侵略扩张?
背景:1929- -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展开了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以争夺国际市场(它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出现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国际货币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这次经济大危机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投票项目 投票赞成人数 占总投票人数
赞成全面裁军 1150万 91.3%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采取经济的非军事制裁 约1096万 95.3%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甚至采用军事制裁 约583万 59.3%
2.改革:
美国 罗斯福新政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面对经济大危机,各国有哪几种方式应对?
1.建立法西斯政权,侵略扩张:德日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导 火 线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供需矛盾尖锐
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
政策
自由放任政策
【温故知新】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金融危机
2.企业破产,生产下降 —工业危机
3.产品滞销,农民贫困 —农业危机
4.工人失业,饥寒交迫 —就业危机
5.罢工游行,社会动荡 —社会危机
6.反动势力,兴风作浪 —制度危机
二、危机之表现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三、爆发的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四、影响: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政治上: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国际上: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
⑴目的: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
⑵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⑶主要内容: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
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
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B、社会救济
⑷影响:
①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②新政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③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
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⑸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罗斯福新政
【思考】德、日与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不同方式及原因
1. 方式
德、日通过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来摆脱危机。
2. 原因
(1)历史原因:德、日两国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有深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而美国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
(2)国际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而美国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3)直接原因: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转嫁危机,使经济复苏;而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 。
(4)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美国通过新政度过危机。
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
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过程:
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1936)
⑴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工业生产急剧萎缩,数百万人失业或半失业;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负债累累,国内外矛盾激化;对阻碍其建立亚太霸权的华盛顿体系严重不满,认为德国发动一战是正当的,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德国一样要求打破现状,“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他们声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1931年),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②标志:1936年,(受日本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②纳粹党根据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蛊惑宣传;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过程:①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近40%,农业产量下降了近30%,失业人数超过600万),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1936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获得德国承认。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协
定。11月1日,墨索里尼声称:“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欧洲国家都可以围绕这个轴心运转。”后来常说的“轴心国” 一词,即来源于此
11月25 日 ,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还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
1919年
1922年
1920年
1921年
1933年
1936年
意大利·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党”
德国·希特勒成立纳粹党
日本·冈村、东条等军人以军部开展法西斯运动
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意大利与德国结成轴心国
3、慕尼黑阴谋
①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②内容: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③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合作探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的绥靖政策
史料一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1、根据史料一、史料二,概括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1、根据史料一、史料二,概括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①一战后英法两国实力日益削弱,经济恢复、发展非常缓慢;受30年代的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②英法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外交政策的坚定性、连续性&英国对外策略: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
③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对立、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及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以德反苏,实现"祸水东引"。
④英法无视小国利益,不战而和,维护霸主权益;
⑤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⑥英法等国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的影响和制约:在法国尤其严重。
2、根据上述史料结合课本102页相关史料,概括绥靖政策的含义、目的和实质、影响。
①含义:绥靖政策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②其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
具有反苏性质。
③其实质是纵容侵略
1931年
1935年
1936年
“九·一八事变”后,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后,英法表示不干涉。
纵容日本全面侵华,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939年
希特勒进攻波兰后,英法采取“静坐战争”。
加速二战爆发
④影响:
A、最大的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壮大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是他们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
B、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结果。
二战的悲剧何以发生,众说纷纭话原因:
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你能从下面的流行说法中找出一个或几个谈谈
你的看法吗?
1、经济根源说
2、国际政治根源说
3、历史传统根源说
4、文化根源说
5、其他原因

【合作探究2】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积极向外侵略扩张
二战全面爆发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美国罗斯福新政
政稳定资本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潜伏着各种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加深
【问题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固有矛盾的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德国随着其经济政治势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1929年经济危机进一步削弱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重创了德、日,激化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固有矛盾。
2、直接原因:意德日国家一战后产生法西斯组织,对内独裁,对外扩张,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下,扩军备战,至1936年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问题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绥靖政策:英、法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野心,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4、历史传统和文化根源: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及历史文化特质。
5、其他原因:英、法、美、苏、中等国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分散性、孤立无援、配合不力使法西斯国家侵略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第二篇章 人间惨祸
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图片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
1、1931年9月18日:
2、1937年7月7日:
3、1939年9月1日:
4、1941年6月22日:
5、1941年12月7日:
6、1942年1月1日:
7、1942年11月——1943年2月:
8、1942年6月:
9、1942年10月:
10、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
1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12、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1)亚洲(日本侵华):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二战序幕。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2)欧洲:
①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②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的主战场
(3)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中国战场
欧洲战场
苏联战场
太平洋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 5 大战场
中国战场、欧洲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其中,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为东方主战场。
开始
扩大
转折
反攻
结束
1939.9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雅尔塔会议加速胜利
1945.5.8德国签署投降书
1941.6德国突袭苏联
1941.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2.1《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7-8 库尔斯克战役
1944.6 诺曼底登陆
1931.九一八事变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2日本签署投降书
1942.6中途岛海战
欧洲战场
亚太战场
联合
北非战场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6月11日英法开始了一系列对意大利在利比亚的阵地的袭击。
1942.10
阿拉曼战役
轴心国军队于1943年5月13日投降
1942.8-1943.2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
中途岛海战
1942
阿拉曼战役
1942
诺曼底登陆
1944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1943
2.世界人民的抵抗
(1)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2)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课本补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标志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评价
①性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②意义
A、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
C、反法西斯国家互相配合,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理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
1.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成为东方开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打破其称霸世界的狂妄计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中国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苏联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中国的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本法西斯,迫使其多次放弃“北进”的图谋,使得苏联在对德作战中能将大批远东红军调往苏德战场。
3.中国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迅速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日本当局认为是“南进”的绝好时机,但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中国抗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西方盟国加强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4.中国抗战为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确保反法西斯战争全胜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亚洲、太平洋地区战事吃紧,盟国势必将更多地用兵于东方,“先欧后亚”战略方针就难于实施了。可见中国抗战的胜败不但决定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前途和命运。
5.中国抗战支持了周边国家的抗日斗争,成为亚洲国家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和旗帜。中国不仅在本土牵制住了日本陆军主力和海空军力,还派遣远征军支援盟军作战。
3.结果:
①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②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篇章 硝烟散去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会议名称 时间 内容 作用
开罗会议 (美、英、中) 1943年11月 《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德黑兰会议 (苏、美、英) 开罗会议后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
雅尔塔会议 (苏、美、英) 1945年2月 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商讨如何处置战后德国、波兰政府和疆界、建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和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雅尔塔体制初步确立。 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茨坦会议 (苏、美、英) 1945年7月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对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的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方式和过程),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体现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包容与合作,划分美苏势力范围
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
抑制法西斯主义势力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大国间相互妥协,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采用“大国一致”原则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深入思考】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②随着二战的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加大
③美苏两国的推动
积极: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
①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美苏双方彼此势均力敌(力量相对平衡),用和平方式、协商谈判来解决争端,维持了战后的总体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巩固和扩大。
③雅尔塔体系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使之实现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
④雅尔塔体系提倡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和平、民主、独立原则,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以支持,促进了战后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⑤雅尔塔体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经济飞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3、雅尔塔体系 评价
消极:
①雅尔塔体系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在世界两极格局下,世界趋向于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②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美英和苏联)相互让步、妥协的产物,在涉及本国利益问题上既争夺又合作,既冲突又妥协,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开创了二战后开创强权政治提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几个工业大国背着其他国家随意划分范围,强硬的把自己的国家政策推行给其他国家,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如中国虽然是二战战胜国但是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对待,没有话语权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
③雅尔塔体系并没有全面维持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和平共处,正是由于雅尔塔体系的某些规定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态,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局部战争的根源。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
④雅尔塔体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⑤雅尔塔体系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①都是大规模国际战争的产物(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②都以召开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新格局和新秩序);
③都有几个大国操纵,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④都在各自体系下成立相应的国际组织(国联、联合国)
⑸都有处置战败国的内容
⑹都调整了战后国际秩序
⑺都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华盛顿体系存在的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中隐含的矛盾有:美苏之间的争霸、世界其它弱国与美苏两强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
⑻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⑼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矛盾,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和平。
⑽存在的时间都较短暂,都在50年以内
⑾体系的建立和解体都因各国势力消长的变化有关
相同点
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 异同
不同点:
①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战争完全结束后两年内召开会议确定的;雅尔塔体系是在战争还未结束就召开一系列会议到战争结束后不久确定的②中心力量不同:凡尔赛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英法起着主宰作用;而雅尔塔体系是以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
③建立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④国家意志、体系主体不同:不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⑤调整的关系不同: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⑥体系的性质(正义性)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分赃、瓜分殖民地和反苏的国际关系体系,除了暂时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外,别无进步性;而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主义和建立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所以具有进步性。动荡并存的局面。
⑦体系涉及国际关系影响的范围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涉及欧洲、中东、远东地区和太平洋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涉及全球的国际关系,涉及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适用于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
⑧体系中的主要矛盾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尤其英美、美日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矛盾除美苏争霸外,更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⑨体系解体后对世界格局影响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是由于德、日两国法西斯对外扩张和英、法、美长期纵容造成的。它的解体就意味着二战正式爆发;雅尔塔体系的解体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有: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联 合 国
《联合国宪章》签署场面
1、成立: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4、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联合国的成立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点。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同点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
参与国 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同点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①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强调大国的协调与合作;
②保护大国利益的同时也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③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知识总结:二战的影响
1 .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调整了职能:干预经济:二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方面: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
(1)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苏联经济逊于美国,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国际格局:确立雅尔塔体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局面。
(3)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4)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态,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局部战争的根源。
(5)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6)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7)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3.科技方面:二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1)战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①原子弹——核电站 ②火箭——“阿波罗11号”登月 ③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2)战争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3)一些深刻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模式的科学技术,例如:雷达当时的作用是发现敌机敌舰,为己方提供充足的预警时间,现在则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天气预报中的气象雷达,航海中的防碰撞雷达,汽车上的倒车雷达,甚至其中的一个部件走进了千家万户,那就是微波管。这个部件本来是用在微波雷达上面的,现在成了微波炉的核心部件。
4.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思潮)
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妇女地位提高、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精神恐慌、空虚、荒诞派兴起)
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课堂小结
战后反思
通过对雅尔塔体系的学习,我们对二十世纪的国际秩序历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我们了解了20世纪前半期的凡尔赛体系从建立之初就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和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因而它不但没有消除战争,反而引爆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而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人类在血泪流尽后的一种顿悟,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和平和发展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体系创建者的最初设计和梦想,但是,这个体系下的新秩序也并非尽善尽美,它所体现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始终存在,这也使得尽管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然而局部的纷争却从未停止。
冷战结束后,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由新的发展,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近年来,国际关系更趋复杂,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中美关系、俄美关系、(插入叙利亚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照片)扑朔迷离,世界未来将走向何方?人类如何才能更好的相处呢?
设问:国与国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才能打造一个更和谐的国际秩序呢?
(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要有个高效完备的协调机制,各成员国遵守秩序,国际事务协商合作;
2、国际关系体系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要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来组织构建国际关系体系;
3、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