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2023年高考历史精细化复习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2023年高考历史精细化复习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0 14: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举措及变化,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认识科学技术新发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发生的新变化。
1929
经济大危机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全球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 由 放 任 政 策
国内经济调整
国际重建秩序
1945
二战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1933年
19世纪晚期
自 由 主 义
重 商 主 义
凯 恩 斯 主 义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
二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
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商业资本主义
生产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
分 散 走 向 整 体
贸易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联系
冷战
两极格局
1.含义
4.特征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
5.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调节生产,加大开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发展经济,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2.措施
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目标
通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国际的收支平衡。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理解认识国家的宏观调控内涵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背景
历史反思: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成功案例: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影响
现实需要:二战后急需恢复经济,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维护政权;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借鉴吸收:苏联的经验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新的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必然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与需求的结果,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2、国内经济政策调整
(1)20世纪50—60 年代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特点: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①积极性:
A、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B、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第二个“黄金时期”。
②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70年代出现了“滞涨”现象。
法国是资本主义计划的发源地,法国计划干预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戴高乐任法国总统的11年的时间里。其计划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规定国家中期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2)规定宏观经济总量和指标,这个指标只对某些部门和国企具有约束力。(3)确定优先发展的部门,对重点地区实现动态倾斜发展。
——《世界经济史》
戴高乐(1890—1970)
1959—1969年任法国总统
思考:与苏联的指令性计划相比,战后发达国家制定的经济计划有何特点?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戴高乐
它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是指导性的经济计划。
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运行过程仍然以市场调控为主,而苏联的经济计划是指令性的。
西方国家用计划调节经济,能不能说他们已经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了呢?
资本主义国家有了国营企业后,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国家马上要变成社会主义了”,你怎么认为?
×
×
(2)20世纪70年代
1950-1973 1974-198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GDP 6% 2.4%
通货膨胀率 3.4% 9.9%
项目 期间(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滞胀”
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滞胀”原因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影响;
2.西欧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美的激烈争夺
3.石油危机(直接因素)。
(2)70年代以后——滞胀时期
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1.国企私有化
2.控制货币
3.削减公共开支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美国总统里根
1.减少政府开支
2.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刺激投资
3.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80年代——
缓慢复苏
到1983年初,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美国经济“滞胀”漫画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1、时间:20C90年代(克林顿时期)
2、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3、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4、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5、评价: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新经济政策
1929
1939
1945
1973
1982
1990
1952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50-70黄金二十年
经济危机:滞胀
低速增长
自由放任
国家干预(开始)
减少干预
大规模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5-16世纪
1765
19C中期
19C末20C初
全球航路的开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3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混合经济”
自由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重商主义
较快增长
新经济政策
3、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徽标
概况
宗旨
运行机制
资金来源
作用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
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股票权
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固定的汇率;1976年被浮动汇率所取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都设在美国的华盛顿,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27%的投票权,在世界银行拥有24%的投票权。而这两个经济组织任何重大决策的通过都必须获得85%的投票率。换言之,美国在这两个经济组织中拥有最大表决权和一票否决权。
3、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20世纪30-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的相互限制是造成世界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特别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成为战后各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1947年10月30日各国在日内瓦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这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这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16
国际贸易体系: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
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WTO)
不 同 概 况
性质
成员义务
管辖范围
争端裁决
相 同
GATT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WTO取代
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
常设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
成员可选择性地接受其协议
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其协议
仅管辖部分货物贸易
管辖货物、服务、知识产权
若缔约一方反对,则不能裁决
各方必须服从裁决机构的仲裁
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利己主义
混乱无序
国际合作
体系化、制度化
(IMF+WB)
有关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下列评说,有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建经济秩序。正如法国哲学家伯克所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观点二:在这个体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写的USA。
(3)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①有利于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②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
以美国为主导
以美元为中心
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三大支柱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世界贸易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得以稳定和维护。但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
(1)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4)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
2、兴起:20世纪40年代中期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日益细化,但与此同时,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适应这一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门边缘学科几乎同时产生。它们的出现对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多门新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内容
(1)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
(3)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4)新材料的出现
(5)生物工程技术
4、影响: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生活结构和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
①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综合发展 ,科学日趋整体化。
②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科研经费的激增,又表现在作为社会总管理者的国家直接对科学技术工作的干预。从国家规模的研究发展为国际规模的研究。
③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化一体化。科学技术量的指标每10年就翻一番,科技成果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加快了。
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⑤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2.表现: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1)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2)阶级结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新中间阶层是难以准确定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1)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1、建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成功实践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
发展起来
日渐完备
缩小规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八十年代
二战后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2)发展历程
经验借鉴罗斯福新政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对无生活能力者提供救助。
现实需要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物质基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家可以更好地干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民众呼声工人运动迭起,民众斗争的结果
(3)“福利国家”的兴起的原因
  
(4)特点:
(6)评价:
积极: 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 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5)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
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二)社会运动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原因:
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仍广泛存在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影响
目的:争取自己(黑人)的平等权利
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 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2.妇女运动
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二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目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3、学生运动,反对越南战争
原因: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美苏冷战等国内外问题影响着青年学生。
结果:
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实现了全国统一。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取得胜利。
【历史解释】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加强国际协调: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4、阶级关系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白领工人”迅速增加;“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5、社会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
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是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变化—统治的手段方法
不变—资本主义制度
看透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并没有克服其基本矛盾,2008年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发展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人权与反战运动
发展模式
社会政策
产业结构
增长模式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发展
社会变化
社会运动
“新经济”
阶级关系
蓝、白领与中产阶级
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堂小结】
1、背景原因:
2、主要措施:
(1)国内:(2)国际:
3、调控结果:
4、“滞胀”后新调整:
1、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科学技术的发展:
1、背景:2、表现(1)(2)
1、“福利国家”:
(1)概念:(2)作用:(3)演变:
2、社会运动:
(1)黑人民权运动:(2)妇女运动:
(3)学生运动:




1.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机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发展空间。(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是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调节仅触及统治手段和方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变化—统治的手段方法;不变—资本主义制度)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以史为鉴】
国家的宏观调控
深化改革,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构建国际经济体系
福利国家的建立
积极融入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重视科技、教育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个产业协调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