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知识扩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898年
1900年
1924年
1922年
1921年
1918年
1917年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布成立
《火星报》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三年卫国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维埃社会主共和国联盟成立
列宁逝世 斯大林上台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知识梳理:重大历史事件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列宁主义内容的分析,认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2.时空观念:了解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3.历史解释:归纳、梳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和挫折。
4.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曲折性,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垄断资本主义
(2)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基础: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6)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①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②1898年,在列宁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③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回国后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列 宁 (1870——1924)
形成过程
(二)形成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
——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孟什维克,意为少数派,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主要内容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帝国主义时代提供了的无产阶级革命强大思想武器。
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3)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四)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继
承
与
发
展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材料二: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1914年,外国资本在工业资本中占17%,采煤、石油、金属加工等主要工业部门多为外国资本家所控制。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俄国出现了第一批垄断组织,1900—1903年危机以后,垄断组织广泛发展起来。俄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辛迪加。1900年,巴库的五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石油产量的45%;南俄的7大铁矿控制了全国生铁产量的57%。1910年“金属销售公司”这一辛迪加的生铁产量占全国生铁总产量的80%以上。20世纪初,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起来。亚速海—顿河、国际、联合、道胜等8家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行资本的55.7%。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银行资本家垄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工业资本家也大量投资于银行。这种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的财政资本,控制着俄国的经济命脉。
⑴ 俄国出现垄断组织,是帝国主义国家
⑵ 经济落后
①小农经济占优势;
②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③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材料三: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沙俄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它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沙俄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所以积极筹划与德、日之间的战争。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①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
④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历史条件
革命条件成熟
1.客观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 的环节。
⑴ 经济基础: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农奴制残余严重,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严重依赖外国资本。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⑵ 政治基础: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⑶ 国际条件: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有利的革命形势
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2.主观条件:
(1)阶级条件:俄国的 工人阶级 的力量不断壮大;相对集中,革命性强。
(2)组织条件:俄国的 布尔什维克党 的成熟;
(3)思想条件: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4)群众条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工农联盟);
(5)列宁等革命家坚持斗争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⑴背景:人民大众与沙皇矛盾激化
⑵经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 彼得格勒
罢工游行
示威
武装起义
军队倒戈
工人士兵
二月革命
和平
土地面包
停战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⑷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⑶成果:
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法定政府,掌权
次要地位,监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
2.四月提纲
⑴背景:
⑵内容:
①两个政权并立
②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③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
④镇压人民的反抗。
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
①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②实行土地改革;
③提出退出战争。
1917年4月
⑶意义:
①《四月提纲》成为 布尔什维克党 的纲领,得到 人民的支持拥护 (希望和平过渡);
②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夺取政权 革命的方式:和平
二月革命时,俄国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1.2亿多人口中,农民有近1亿,工人阶级只有300多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只有1万多,进行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列宁认为,当前的任务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解决俄国人民渴望得到实现的切身利益问题。
3.七月流血事件
⑴概况: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⑵对策: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⑶影响:
①两个政权并存地局面结束;
②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
4.十月革命
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领导者:列宁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地点:彼得格勒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5.建立政权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政治:《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外交:《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济:《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组织: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③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①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事件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间: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地点:彼得格勒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了;建立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内容: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和平夺权),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指方向: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抛幻想: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概况: 时间: 地点: 进攻信号
革命
过程:
社会
主义
由
理想
变为
现实
知识总结:
十月革命的特点: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由和平夺权
到暴力革命
①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②革命道路: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
③革命阶段: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
④理论角度: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课堂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归纳比较——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
①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启了俄国现代化强国进程
2、对世界:
①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③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④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⑵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⑶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1. 背景:
国内战争,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1918—1921年)
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
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最重要措施:
补充: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推行义务劳动制
实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目的之二)。
带有军事、行政干预色彩、强制性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管理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平均主义
⑴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⑵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影响
【特别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作为“战时”措施,它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得以调动有限的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因此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作为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的设想和实践,它超越了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遭到了失败,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材料一: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很快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全面崩溃的边缘,进而引发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自然灾害、连年歉收,使得农民生活极端艰苦。
材料二:几乎所有工业企业都处于毁坏或半毁坏状态;重工业产量只有战前1913年的20%,生铁的产量约等于战前的3%,石油几乎减产五分之二,煤炭约比战前减少三分之二;运输业也陷入瘫痪状态。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莫斯科的人口数量也陡降了一半;顿巴斯、乌拉尔、巴库等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几乎变为废墟。1920年底,苏维埃政府恢复大工业的工作也由于粮食匮乏、燃料短缺和交通瘫痪而废止,大批工厂再度陷入倒闭状态。
材料三农民已无法承受余粮收集制的沉重负担,致使他们普遍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终于在1921年接连爆发了西伯利亚、乌克兰、坦波夫省农民反抗征粮暴动。2月中旬莫斯科、彼得格勒等一些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而且工人还与军校学生发生了冲突。同年2月21日,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勾结的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白卫分子领导曾经在十月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水兵进行暴动。
阅读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苏俄面临严重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农业: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1. 背景:
2.重点内容
1921年3月——1928年后逐步取消
(1)经济困难: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②国家也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工农联盟破裂)。
补充:流通:由产品交换 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依据:俄国国情 原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二)新经济政策
实践:①调动了人民积极性,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
②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3.意义:
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名称 背景 目的 内容 特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 国内战争时期;国内的地主、资产阶级叛乱,国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②后来以此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企业国有化③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物平均配给制 ⑤其他:劳动义务制 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规律 ①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
②战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①农业:固定粮食税②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租赁)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 ①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
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1922年12月,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苏俄
苏联
沙俄
1918—1922.12
1922.12—1991
1547—1917.3
9世纪初,基辅罗斯
13世纪,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三)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
(20世纪30年代中期——1991)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吸取周边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教训
②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③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
④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
⑤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
1. 背景:
2. 过程:
苏联先后实施①“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农业集体化”
经过两个③“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28——1937
1936年12月通过苏联宪法,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和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
交叉进行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于由1928年10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激励起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的劳动积极性,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1929年3月,列宁格勒"红色维堡工厂"的工人们在《真理报》上下战书,向全国工厂倡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广大工人的响应,掀起了工厂之间、车间之间声势浩大、持续深入的劳动竞赛热潮。1929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开。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长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计划1927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整个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68%。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引进学习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之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从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它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
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时,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转移到苏联寻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
农业集体化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粮食危机);将农业生产纳入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在农村发动组织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年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只二个月时间,就组建起500个集体农庄,全地区62%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在斯大林提议和主持下要求马上在全国范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一场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逐日上升,仅两个月时间就有一千万农户加入了集体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0%。在全盘集体化高潮中,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偏差,如片面追求速度、数量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强迫实行住宅、小牲畜和家禽的公有化,等等。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了。集体农庄运动的强制性做法和过火行为,引起农民普遍不满。农民纷纷滥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1929年-1930年,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马匹被屠宰,约三分之一的猪、羊被宰掉。有些地方农民甚至用暴力手段对抗工作队。
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
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3月4日,苏共
中央通过了《关于反对歪曲党在集体农庄运动中的路线》的决议,决议
要求坚决制止用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禁止强制性的实行
住宅、小牲畜、家禽、自用产乳牲畜的公有化,重申集体农庄只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可是,在纠正过火行为中,出现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1930年6月,留在集体农庄的农户由原先的1400万户降为630万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由60%降23.4%。这时,斯大林眼看大批农民退出集体农庄,心焦如焚。在1930年6月底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他改变了几个月前的态度,在政治报告中又提出了"你是支持还是反对集体化运动"的问题,提出要同时在城乡向资本主义成份展开全线进攻,促使个体农民联合成集体农庄。1930年秋,集体农庄运动又重新大规模展开。至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3%,集体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全苏已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方向是正确的。无产阶级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后,应引导、帮助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一贯思想。
影响:
①把几千年来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经济基础;
②它基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苏维埃政权的商品粮供应问题,并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为国家工业化的资金积累作出了贡献;
③它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提供了基础。
但是,斯大林片面的认为农业集体化的公有制成份越高越接近社会主义,他按照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思路去组织和管理体农庄,搞统一经营、统购统销,否定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忽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于政府严厉的行政命令和采取半军事化手段,激化了与富农阶级的矛盾,苏联农村出现了剧烈地阶级斗争和社会对抗。无产阶级专政滥用,从斯大林到基层干部的思维都是将一切矛盾归为敌我矛盾,打击和惩治是严厉的刚性的,结果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这样的教训值得汲取。
3.内容: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 “苏联模式”。
⑴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表现为: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补充: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⑵政治上:表现为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治
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商品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⑴积极:
①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 “工业化” 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评价:
②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状况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④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提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
⑤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③苏联模式 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存在问题):
①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釆用强制手段,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②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补充:
①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⑥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⑦为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课堂思考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经验教训:
1.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3.只有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4.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
6.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7.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9.改革必须注重增强企业活力和地方的积极性
课堂总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
过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
结果: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
苏联模式的形成:政治、经济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客观:经济、政治、外部
主观:阶级、组织、思想(列宁主义)
对俄国:
对世界:
易错提醒
1.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二月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但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一任务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二月革命虽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并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革命后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
2. 十月革命并非是历史上最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事件。
1871 年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但十月革命本身只是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4.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使国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策。这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更加成熟的表现,绝不是转向资本主义。
本课重点
1、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3、十月革命的两个政权的并存、群众要求、两个阶段的性质。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评价。
6、新经济政策的重心、内容、特点、意义。
7、斯大林体制的建立途径、特点、评价。
8、俄罗斯政权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