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0 11:1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代表作有《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等。
王安石
1021—1086年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著作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当时他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相关介绍
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断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因为。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首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第二句虚写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写景
·
·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极言峰上古塔的高峻,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课文精讲
·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此处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飘浮的云,也指保守势力。
后两句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议论
抒情
默写常考
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铺垫
通过具体描写,突出山上塔高。
精华
蕴含哲理: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结合背景资料,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背景:这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
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言外
之意
写景+抒怀=诗歌主题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比较方面 《望岳》 《登飞来峰》
相同点
不同点
从写作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比较《望岳》与《登飞来峰》的异同。
在内容上都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
在写作手法上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在情感表达上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表达了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结尾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参考答案]“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结尾两句诗蕴含着的哲理:人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考点
分析诗歌哲理
[答题思路]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
哲理解读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比较阅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抒情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
身在最高层
高瞻远瞩
远大抱负
不畏艰难
站得高、望得远
结构梳理
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主旨归纳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典型考题
2.(襄阳中考)下列对《登飞来峰》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D
直抒胸臆
读读下面有关“登临”的诗句,说说诗人登高望远时抒发了哪些情思。
诗句
情思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抒发豪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感怀身世
思乡怀人
怀古伤今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杜甫《登高》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