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题 解
归 去 来 兮辞
语气助词
回去吧
回去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反复吟咏
飏(yáng) 瞻(zhān) 樽(zūn )
觞(shāng) 憩(qì) 岫(xiù)
翳(yì) 桓(huán) 畴(chóu)
棹(zhào) 耔(z )
窈窕(y oti o)
解读小序
余家贫,耕植( )不足以自给( )幼稚( )盈室(,
瓶( )无储粟,生生( 所资( ),未见其术( )。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脱然有怀(),
求之靡途()。
小孩
满屋
耕田植桑
供给自己生活
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资:凭借
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术:方法。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脱然:豁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做官的念头,有所思念。意为:轻快的样子有所思念。
靡途:没有门路。
我家贫穷, 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
米缸里没有存粮, 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 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 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 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会( )有四方之事( ),诸侯( )以惠爱为德( ),家叔( )以余贫苦,遂见( )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 ),
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 )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恰逢
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这里指接受建伟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
指州郡长官。
以爱惜人才为美德
指陶夔,曾任太常卿。
被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指军阀混战。战乱未平息
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俸禄的田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 公田收获的粮食, 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眷然:思念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欤,语气词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何则?( )质性( )自然,非矫厉( )所得;饥冻虽切( ),违己( 。)交病( )。
尝从( )人事( ,),皆口腹自役
( )。于是怅然( )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 )当敛裳宵逝( )。
什么道理呢?
本性
造作勉强
急迫
违反自己的意志
身心都感到痛苦
那是为什么? 本性任其自然, 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曾经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顺从
指做官
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失意的样子
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收拾衣装,星夜离去
寻( )程氏妹(嫁到程家的妹妹)丧于武昌(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
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也。
像骏马奔驰一样急
因辞官而顺遂心愿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心愿
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不久
小序中的重要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心惮远役(到远方,名—状)
敛裳宵逝(在夜里,名—状)
生生所资(生活,动—名)
2、古今异义:
“于是风波未静”、“寻程氏妹”、“于是怅然慷慨”
古:战乱 不久 感慨 、情绪激昂
今:乱子 寻找 大方
3、特殊句式:
“遂见用于小邑”
“皆口腹自役”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研读正文
回家去吧! 田园 快要 荒芜了
归去来兮!田园 将 芜
既自 以 心 为形役(句式),奚
既然自己 让(介词)内心被形体役 使,为什么
惆怅 而 独 悲?
悲愁失意 而 独自 悲伤?
胡 不 归?
为什么 不回去呢?
实 迷途其未 远, 觉 今 是
而昨 非
确实 我 入迷途 大概还 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是 而正确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知 来者之 可 追。
知道 未来的事 还可以 补救。
悟 已往 之 不 谏,
我认识到 过去的错误已经 不可挽回,
。
做官 是 错误。
第二部分
舟 遥遥 以 轻 飏,
船 在水面上 轻轻地飘荡着前进 ,
问 征夫 以前路, 恨 晨 光 之熹微。
向 行人 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状语后置)
风 飘 飘 而 吹 衣。
微 风 徐 徐 地 吹拂着 衣裳。
悟读第一段
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1)决意归去
(2)归去原因
(3)归途之乐
2、陶渊明“归去”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境?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悲。)
已往
来者
昨非
今是
出仕
归隐
自责自悲 自恕自安
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
心境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 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
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朗读提示:
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
乃 瞻 衡宇, 载 欣 载 奔。
然后看到自己家简陋的房子, 一边高兴, 一边奔跑。
僮仆 欢 迎,稚子 候 门。
家僮欢快地 迎接,幼儿们 守侯 在 门庭。
三径 就 荒, 松菊 犹 存。
院里的小路 接近荒芜了, 松 菊 还长在那里。
携 幼 入室,有酒 盈樽。
携着幼儿们 进了屋内, 美酒 已经满杯。
引 壶 觞 以 自 酌,
我端起 酒壶 酒杯 自斟自饮,
倚 南窗 以 寄 傲, 审
倚靠着 南窗 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深知住在
眄 庭 柯 以 怡 颜。
看看 庭院中的 树木 使我很愉快。
容 膝 之 易 安。
仅能容膝的小屋里 容易使我安乐。
园 日 涉 以 成趣,门虽设 而 常关。
在园中 每天 走走 兴味无穷,屋子虽然有门却常常紧关。
策 扶老以 流憩, 时 矫首而 遐 观。
拄着 拐杖到处 走走歇歇,时时抬头向远处望望。
云 无心以 出 岫, 鸟倦飞而 知 还。
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鸟飞累了也知道归巢。
景 翳翳 以将 入, 抚 孤松 而
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我 手抚着 孤 松
盘 桓。
徘徊流连, 不忍离去。
悟读第二段
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归去”后的愉快生活
陶渊明的愉快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为快乐命名:
抵家之乐:欣喜若狂
居室之乐:舒适安逸
涉园之乐:留连忘返
这快乐,
是微风拂襟的惬意,
是遥望家园的激动,是儿子稚嫩的守候,
是妻子摆在桌上的那壶美酒
是倦飞的鸟儿回归故巢的喜悦
是出岫的白云凝望山峰的深情
是诗意,于南山的泉水中缓缓流淌
是闲适,在东篱的菊蕊中幽幽飘香
是望不尽的丑恶中仅有的美丽
是擦不净的污泥里残存的水晶
是以人格担保的对尊严的固守
是用清贫选择的对心灵的自洁
是铮铮作响的傲骨
是岂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这 快 乐
品味这种快乐,结合辞中内容和作者的品格气节,
写一段对这种快乐的理解和感受
从第二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诗人一向是“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灵魂的栖所。诗人托物言志,借松菊的意象寄寓自己的隐逸情趣,表现了他的高洁品格。
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审容膝之易安”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容膝”用来言所居之狭小。这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我们也能看到作者对名利的淡泊。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此句表现手法是什么?分析其妙处
拟人、“寓情于景”
“无心”是写什么?
“知还”是形容什么?。
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将 感情寄托到“云”“鸟”这些“物”上,表现出自己的归田恰似一只倦飞的鸟儿急于返巢的心情,“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流云)
(飞鸟)
(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意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咏怀(托物言志),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小结:回家时的心情?
归途
归心似箭
抵家
欣喜若狂
居室
舒适安逸
涉园
留连忘返
归去来兮,请 息 交 以 绝 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回去吧!我要跟外界断绝交游。
世俗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相违背,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宾语前置)
跟亲戚们谈知心话我感到愉快,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愁解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
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那崎岖不平的山丘。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地流动。
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修饰
修饰
主谓之间,取独
主谓之间,取独
悟读第三段
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归田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这种乐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田园生活
农村生活的乐趣
和亲戚们谈家常
弹琴读书
准备劳作
驾车出游
第三段:归田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抵家之乐:欣喜若狂
居室之乐:舒适安逸
涉园之乐:留连忘返
和亲戚们谈家常
弹琴读书
准备劳作
驾车出游
归去以后,如何?
乐趣
家居生活
田园生活
补充:《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请学生朗读上述诗句,比较文中所写的内容与诗中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及写法有什么异同
同——房屋简陋、狭小;环境恬静、幽雅;作者心情一致: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写法都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情寓于景。
异:文——直接写作者的行踪、心情;诗——完全以景衬情,并无作者主体出现。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顺从自己心意或去或留?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宾语前置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登上东边的高冈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
姑且顺应造化(自然)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疑虑什么呢?
(宾语前置)
悟读第四段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绪
感叹人生苦短
2.这样的心绪在第四段中又有怎样体现的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3.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怀良辰以孤往, 或执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人生态度
理想的
生活境界
4.如何理解作者“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处世哲学
确实有些消极,但也是诗人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复杂的感慨。诗人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陋习,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在诗人看来,在官场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对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因此,这句话,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归途
抵家
居室
涉园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舒适安逸
留连忘返
行文线索
一、叙事线索
自责自恕自慰(1段)
自安自乐(2、3段)
乐天安命(4段)
天伦之乐(2段)
田园之乐(3段)
室中之乐
园中之乐
二、感情线索
一)弃官归家之因
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
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
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
摒弃物质享受
向往精神自由
理想追求
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全文总结
作者的形象:
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有着高洁志趣的形象。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园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可以说《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总结:
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隐士情怀:
厌恶官场,蔑视权贵
保洁守志,固穷守节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娱情诗酒,躬耕田园
知天乐命,不忘思忧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当然我们在肯定陶渊明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个性的同时,也不必否认他的人生观中有一种消极的成份。我们当代青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整天想着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而应以积极的姿态去拼搏人生。
文言知识
(1)乃瞻衡宇
(2)景翳翳以将入
(3)曷不委心任去留
通假字
“横”,横木
“影”,日光
“何”,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被动句。
省略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文言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句。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哪里)
文言虚词:以、而、之、兮、来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恨晨光之熹微
悦亲戚之情话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的,助语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去,动词
而
觉今是而昨非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并列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轻飏
农人告余以春及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园日涉以成趣
木欣欣以向荣
问征夫以前路
乐琴书以消忧
介词,使,让
连词,表修饰
介词,把
连词,表承接
连词,用来,表目的
连词,表结果
连词,表修饰
介词,用
连词,用来,表目的
携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颜
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形作名,幼儿,儿童
使动,使……愉 快
名作状, 每日
名作动,拄 着
名作状,有 时
意动,以……为 愉快
意动,以……为乐
名作动,弹琴,读 书
名作动,用浆 划
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
词类活用
其它重点字词
谏:劝止,挽回
审:明白,知道
三径:院中小路,隐士住处的代称
容膝:仅容纳双膝的小屋,极言居室狭小
策:拄着
扶老:拐杖
聊:姑且
乘化:顺随自然
就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一点分析。
答: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舟遥遥…………吹衣”烘托了一种离开困境进入坦途的欢快心情。“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表明诗人对家中松菊的关切,说明诗人志趣的高尚。特别是“云无心……抚孤松而盘桓。”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于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而知还,抚松盘桓,表现诗人高洁的情操。总之诗人的情性与家乡自然之景构成了和谐的统一体,使 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保洁守志,固穷守节: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