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34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34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9 19:1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学习以“拆”为核心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感受担当情怀
——以《谏太宗十思疏》教学为例
一、导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旧唐书 魏征传》
二、传承文化,知人论世
1.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
魏征(繁写体为“徵”)(BC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资治通鉴 贞观二年》
2.学生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一)
3.齐读全文,学生讨论,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中心论点是哪一句?概述每一段的大致内容。
(1)标题:谏太宗十思疏。
文体简介: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之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先论述了“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要想国家安定,就要积其德义。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了为什么要积其德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最后一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做法和效益。
三、以“拆”为核心的文言文翻译
1.师生共同回顾翻译的方法。
增、删、留、调、换、拆
2.学生朗读第一段,对第一段进行拆解。并请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师点拨示范。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总结第一段,翻译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4.总结第二段,翻译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四、思维的运用与提升
1.总结一下,再次分别概述全文的内容,理清本文的结构。
文章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接着总结历史经验,说明了殷忧的重要性,阐明为何要居安思危、积其德义的道理。
最后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还要知人善任,选拔人才。
2. “十思”针对唐太宗的哪些问题而提出?十思能够达到怎样的目的,有哪些作用。
3.“十思”有何写作特点
(齐读最后一段,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析)
① 陈述意见具有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的,所以“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并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② 思考问题具有全面性。“十思”的内容涉及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③语言表达具有序列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4.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举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类比论证的好处: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论证更加生动、丰富、具有逻辑严密性,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载舟覆舟
比喻论证的好处和作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3)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5)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陈同学上课认真听课,这一次月考考的很好。假如他这一个月没有认真听课,就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针对列举的事实,从反面进行假设,推进了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五、审美鉴赏与创作
1.再读全文,思考魏征的担当精神有哪些(人物特征)?请与同学交流讨论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1)敢于直接谏,刚正耿直。
(2)就事论事,尽心竭力。
(3)思虑周全,智慧明白。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2.[作业]发挥担当精神,当一回皇帝或臣工,给自己/他人写一封“谏XXX三思疏”(可以用文言文也可以用白话文)。文言文不少于300字,白话文不少于600字。
六、课堂评价
1.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振之以威怒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开篇以常见之物类比,阐明治国之道,对唐太宗奢靡生活进行了委婉讽谏。
B.魏徵认为要保守天下,须“竭诚以待下”,忌“纵情以傲物”,为写“十思”铺垫。
C.魏徵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
D.本文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一气呵成,气势雄健而有力,辞工文畅,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