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学习“拆”为核心的文言翻译文方法与敢于做敢于说的精神
——以《答司马谏议书》为例
一、导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叠题乌江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二、文化的传承
1.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资:提供、帮助)
2.写作背景
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选择治国之术)为始。”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也受到了守旧派的阻挠。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他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3.学生讨论,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回答了司马光的哪些问题,概述每一段的大致内容。
(1)标题:答司马谏议书。
文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 “答……书”等。
题解:《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2)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指出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对司马光加给自己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4.驳论文
驳论文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三、以“拆”为核心的文言文翻译
1.师生共同回顾翻译的方法。
增、删、留、调、换、拆
2.学生对第一段进行拆解。并请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师点拨示范。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四、深入文本,思维提升与运用
1.作者在批驳对方的观点之前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
(齐读第一段)
(1)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反驳做了铺垫。
(2)说了之前略略上报的原因,表达了对司马光是尊敬;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尊重了私下的情感。
(3)说明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论。
2.第二段第一句话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
道理论证。为下文的驳论作了大前提的铺垫。
3.王安石是如何驳论司马光的。
(1)大前提。
(2)一一对应,进行驳斥。
(3)四个“不为”,加强了反驳。
4.作者引用盘庚迁都有何作用。
(1)举例论证。用盘庚迁都的例子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流言蜚语而改变变法的决心。
(2)(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指责而放弃新法的推行,自己定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
5.结合全文说说,王安石为什么变法,用原文的话进行回答。
6.作者在文章最后用了两个“如”有什么好处?
(1)表达了作者变法的决心。
(2)讽刺了守旧派的“一切不事事”。
(3)两个“如”运用反复,加强了文章语气。
五、创新和审美
1.鉴赏本文语言特点
(1)内容上:①有理有据。有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②批驳有力,语言针对性强。四个“不为”,十分强烈和坚决。
(2)形式上:①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因
②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对自己多用谦称,谦词,并称“与君实游处相好”,对司马光尊敬。但立场坚定,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
2.辩论与思考
A.“默守成法与因时而变”你选择哪一个?
B.如何看待“同俗自媚与坚持自我”。
六、作业
翻译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你的初中毕业的同桌吴源健,没有选择继续读高中而是选择去广东省打工,他最近给你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他赚到了一些钱,感受到了外面灯红酒绿的新鲜世界,并且说你在高中学习和他在外面打工一样辛苦,不如和他一起出去。
请你仿照《答司马谏议书》的形式,以“答吴源健书”为副标题,写一封信给他。(文言文200字,现代文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