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21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21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9 19: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语言建构与应用:阅读文本,掌握文本生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本,理清文本脉络,感知行文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文本,了解科普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梁思成的学术精神和风格
学习重点:通过阅读文本,了解科普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感悟梁思成的学术精神和风格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费正清
科技论文: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
①科学性。这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②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也不失创造性。
③实践性。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任何虚假。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1.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行文思路。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体系
明确:本文总体可分为四部分
1~2段:中国建筑体系及影响(总)
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分)
14~17段: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和词汇)(递进)
18~20段: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总)。
风格手法
可译性
具体特征
总体特征
立体构成
平面布置
结构方法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
色彩
构件
用材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2.阅读第一部分,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历史悠久
影响范围广
经验独特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2.阅读第一部分,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中国建筑
伊斯兰建筑
欧洲建筑
明确: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分别为中国建筑、伊斯兰建筑和欧洲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2.阅读第一部分,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日本寺庙
韩国景福宫
越南顺化皇城
故宫
曲阜孔庙
承德避暑山庄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2.阅读第一部分,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三千五百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成型较早
创新发展
世代相承
明确:文本第一部分,分别从空间(地域)和时间(历史)两个角度概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和特点。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阅读文本第3~13段,分析作者在论述中国建筑基本特征时的逻辑。
个別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阅读文本第3~13段,分析作者在论述中国建筑基本特征时的逻辑。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廂、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阅读文本第3~13段,分析作者在论述中国建筑基本特征时的逻辑。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阅读文本第3~13段,分析作者在论述中国建筑基本特征时的逻辑。
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阅读文本第3~13段,分析作者在论述中国建筑基本特征时的逻辑。
明确: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概括分析,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介严密。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4.阅读文本14~17段,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指什么?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別建物与个別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文法
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廂房、遊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词汇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5.阅读文本18~20段,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指什么?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相同需求
相同问题
同样情感
可译性
【任务二】探究写作特点
6.文本以“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具体是如何比喻的?有何效果?
建筑构件
建筑风格手法
建筑或建筑群
词汇
文法
文章
宫殿、庙宇
大文章
亭轩楼榭
小品
功用类似
形式不一
可译性
建筑
语言文学
明确: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手法,使得说明对象更加鲜明生动,让所讲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
【任务二】探究写作特点
7.作为科普小论文,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逻辑清晰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准确严谨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生动形象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南至······北至······包括······
语言简洁
【任务三】感悟科学情怀
8.阅读下面的背景介绍,结合文本,梁思成给了你什么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保护民族文化
坚守学术底线
写作严谨科学
坚持探索研究
课后作业
完成《绿色通道》课时作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