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广东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0 16:3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2022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积累运用(24 分)
1.默写古诗文。(共 10 分。答对一句得 1 分,满分不超过 10 分)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东市买骏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4)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_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6)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曲径通幽处
停杯投箸不能食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zānɡ wù(   )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chī xiào(   )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3)“jū gōng jìn cuì(    ),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4)百姓有不dān shí hú jiāng(   )以迎将军者乎?
赃物
嗤笑
鞠躬尽瘁
箪食壶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时代需要季羡林这样拥抱理想的学者,他们耐得住寂寞,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心向学问,终成一代大家。
B.走出水泥森林的城市,满目苍翠的乡村,诗情画意的原野,自然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C.当一切喧嚣戛然而止,这个世界猛然出奇地安静,人们忽然觉得这个地方如此陌生,如此遥远。
D.大自然有限的馈赠让他显得身形单薄,阳光长期的青睐把他晒成了黑色。此刻,他站在扶贫书记面前,局促不安,鹤立鸡群。
D
【解析】“吹嘘”意思是夸张地宣扬,多含贬义,不合此处语境。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改为“又兼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的影响”)
B.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在句末加上“的无能之人”)
C.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不当。(删去“不当”)
D
D.读书很重要,专家提出建议:学校和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把“学校”改为“老师”)
【解析】“创造”与“氛围”搭配不当,应删去“和氛围”。
5.古诗词鉴赏。(4分)
过 零 丁 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信念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飘絮
雨打萍
诗句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或: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
(2)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过零丁洋》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性德《木兰花》)
B.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王维《少年行四首》)
C. 醒梦若俱非,不知何所似。慨然长叹息,生死即如此。(叶纨纨《秋日睡起感悟》)
D.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B
【解析】诗句的意思是: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一个人能以双手拉开雕有图画的铁弓,虽然有层层包围的敌人骑兵,但在他眼中却像身处无人之地一样。表达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与《过零丁洋》所表达的情感相吻合。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题。(19 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余拏一小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撑(船)。
裹、围。
三大杯酒。
客居。
7.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参考译文:【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时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登眺时见/才美不外见   
B.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C.以发奇思/野芳发而幽香   
D.欣然一饱/颓然乎其间者
D
【解析】A.看见/同“现”,表现;B.折断/曲折;C.萌发/开放;D.……的样子。
9.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鸦 翻 城 角 万 壑 铺 银 无 树 飘 花 片 片 绘 子 瞻 之 壁。
10.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 分)
(1)甲、乙两篇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第一句画线句子写景很有特点,具体分析。乙文中“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叙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文第一句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乙文中“徘徊凝览,以发奇思”表现了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喜爱之情。
/
/
(2)甲、乙两文的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幽寂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0分)
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于每个人不是均等的。会管理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很多时间。要多出很多时间,就需将一份时间暗暗重叠使用多次。被重叠的时间就是时间本身之外的“暗时间”。我们花在走路、坐车、吃饭、逛街上的时间都可以创造暗时间,因为我们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②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达人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喜欢在午饭后散步,他的口袋里总是带着铅笔和几张五线谱,以便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毛姆经常一边泡澡,一边想文章的开头。他们将需完成的事常驻其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所以,在生活时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件事,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
③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浸入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同学们在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花10分钟听完后,如果想恢复到10分钟前看书的状态,就需要时间去激活记忆。假如你热身的状态需要15分钟,那么你听闲谈的时间实际就是25分钟了。这15分钟思维切换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时,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被激活了,这种忘记时间的“沉浸”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按照实际投入时间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计算,心流时间能将时间效率最大化。省去思维切换时间创造大块时间,让心流时间在大块时间里持续流动,就会赢得暗时间。
⑤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件一直想不通的事情,某一天突然就想明白了。那是因为表层意识没思考这个问题,但潜意识还保持其
“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让你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得出答案了。灵感缪斯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心心念念必有回响,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把时间利用了,灵感趁着暗时间喷薄而出。
⑥管理好暗时间,就能像八爪鱼一样,能同时推进多项任务,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多,成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
(有删改)
11.本文思路清晰,首先提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论述要管理好暗时间,最后强调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3分)
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
产生巨大的威力
如何赢得暗时间
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不疾不徐地进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B.第②段列举了贝多芬、毛姆的例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只有珍惜时间,用好时间,才能有所成就的观点。
C.第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述了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的观点,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D.文章结尾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如何巧妙地管理好暗时间,通俗易懂。
B
【解析】第②段列举贝多芬、毛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的观点,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13.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判断它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并陈述理由。(4分)
【材料一】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一位勤奋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她的家务劳动很繁重,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
【材料二】司马光在他的书房中准备了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光滑浑圆,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久或太熟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可以作为本文论据。艾米莉·勃朗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她是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
材料二不可以作为本文论据。司马光利用奇特的枕头来约束自己,与利用暗时间没有关系,只能证明他读书勤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题。(17 分)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心思。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 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问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
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4.在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灯用空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②除夕夜“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③这灯需要父亲“花上很多心思”,饱含浓浓父爱。 
15.品味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父亲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②“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
16.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②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17.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使结构浑然一体。③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三、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有了追赶,不安分的心有了可牵挂的念想,情感的波涛有了可依靠的港湾。于是你追我赶成了快乐的倾慕、成功的源泉和幸福的靠近。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你追赶着,也被追赶着。
以“追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
歌、戏剧除外),不少于500字;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2分);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四、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9~21题。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晓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
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鲁智深提着铁禅杖,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
林冲道:“……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选自施耐庵《水浒传》,有删改)
19.下列有关林冲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误闯白虎堂,刺配沧州道
②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③林冲棒打洪教头
④林冲水寨大并火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A
20.“情义”是《水浒传》要表现的主旨之一,联系选文后面的情节,说说林冲做了什么有情有义的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冲因遭刺配担心影响妻子,执意休妻。
21.选文反映出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整本书概括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反映了林冲委曲求全的隐忍性格。原因: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他一心想保持住那种富贵安逸的幸福生活,因此遇事一贯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