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0 14: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
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
秩序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
教材结构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文明的含义
大致说来,历史论著中的“文明”概念,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用法。第一,用“文明”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与“野蛮时代”相续并相对的“文明时代”的提法。第二,接受早期人类学的观念,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化区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以“文明”为更高级的阶段。第三,把“文明”作为人类的生活方式,侧重生产活动、技术形态、艺术成就和宗教信仰等。第四,用“文明”界定人类共同体的特征,也就是把基于具体地域的具有相对复杂的行为、制度和观念体系的人群视为一个共同体,同“社会”的含义相近。第五,把“文明”作为“文化”的近义词或同义词使用,或者是以“文明”对“文化”进行归类,通常是把若干相近的文化归入一种文明,如西欧文明、拉美文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明;也有学者着眼于文化的阶段和等级,把较高级的文化称作“文明”。第六,侧重历史书写方式,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称作“文明史”。不过,历史写作中”文明”的这些用法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经常是纠缠交错的。更直白地说,历史学界习惯于混用不同意义上的“文明”概念。更大的困扰也许在于,“文明”概念还天然包含着价值、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意涵,这使得历史学家在使用这个概念时随处都可能遇到陷阱。
——摘自李剑鸣:《文明的概念与文明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3)认识古代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北纬30度
导 入
采集狩猎
农耕畜牧
生产力提高
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1.条件: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放牧
收割
1.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
【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谈一谈农耕畜牧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①社会分工的形成;
②交换贸易的产生;
③脑力劳动者的产生;
④早期城市的出现。
观 察 地 图 找 出 世 界 各 地 农耕 起 源 地 , 农作物分别有哪些 ?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结合教材第2-3页内容,尝试用图示的方式去描述人类文明最初产生的历程。
采集
渔猎
农耕
畜牧
手工业
社会分工
剩余
私有
阶级
国家
文字
播种收获
定居
城市
人口
生产力
矛盾
记事
管理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生产力


兼并
政治
宗教活动
文明
2.标志: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2.标志:
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中国良渚文明看文明标志
城墙遗址
城市
象征王权的玉琮
王权
阶级
符号文字
文字
神徽
共同的信仰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文明的标志 产生原因
阶级
国家
文字
城市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战俘沦为奴隶
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记事、管理的需要
农耕文明要求定居 ; 政治宗教活动 ; 战争兼并
材料:“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2.标志:
一、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中国
古印度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希腊
观察示意图,思考:古代文明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文明总体特点是什么?
古代文明的特点:
地理位置共同点: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多邻近大河流域;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
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的特征
文明类型 文明区域 主要文明 主要成就 共同规律 文明多样性
大河文明 西亚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南亚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
东亚 黄河和长江流域 古中国
海洋文明 欧洲南部 巴尔干半岛 古希腊
阶级
国家
文字
科学
艺术
......
法典
法老专制
金字塔
种姓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哲学史学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史诗:《吉尔伽美什》,洪水传说;60进位制
法老;金字塔;象形文字;神话与文学故事;太阳历;数学;莎草纸
种姓制度;《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创造1-9的数字,发明了“0”
奴隶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夏小正》
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神话、悲剧和喜剧;史学;哲学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发明战车和车轮
洪水和方舟传说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古巴比伦
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
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282条。
材料1:《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2:《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
1至5条是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
6至126条是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127至195条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
196至214条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
242至27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
278至282条是关于奴隶的规定
材料3:……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
根据史料,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1.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

太阳神沙




君 权 神 授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莎草纸不是现代概念的纸,只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做成的书写介质,类似于竹简的概念。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是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
埃及象形文字
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埃菲尔铁塔还未建成时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2.古埃及
莎(suo)草纸残卷
官僚系统
“法老”制:法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法老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古印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原人
婆罗门:掌握祭祀
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吠 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富有商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首陀罗: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思考】在印度神话中,不同种姓的人的地位与身体的部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后来什么思想对其产生了冲击?
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古印度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释迦牟尼菩提悟道与《舍身饲虎》壁画
印度数字与十进制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4.古希腊:
城邦制度:
①形成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
②特征:小国寡民
③代表:斯巴达(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和雅典(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4.古希腊:
【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并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一: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里克利
材料四:
实质:奴隶制民主政治
进步性: ①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取得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成就。
③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局限性:①少数人的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②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前8世纪
萌芽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衰落
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
奠定基础
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确立
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
顶峰
前4世纪
衰落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人文色彩
4.古希腊:
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中国
古印度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希腊
三、探讨——文明多元的原因
【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三、探讨——文明多元的原因
材料1: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了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消融,常常会引起特大洪水,它们不只是充满灌溉沟渠,还毁坏了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祥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苏美尔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材料2: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弄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思考】同样是大河,自然地理环境给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带来怎样的不同影响?
古埃及: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古代两河流域: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材料3: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与外部世界也有贸易关系;出口孔雀、猿猴、珍珠、棉织品、铜、象牙和诸如梳子之类的象牙制品。
三、探讨——文明多元的原因
观察古希腊地形图,比较希腊与前几个地区地形,指出古希腊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




不适合农耕
多山地、少平原
有必要
三面环水、海岸曲折多良港、地中海气候
海外贸易频繁
海外殖民活动
商品经济发达
航海与海军发展
有能力
三洲要冲
汲取亚非文明成果
创造自己独特文明
社会环境宽松自由
思想观念平等互利
城邦
我们环绕着大海生活,就像青蛙围绕着池塘。
——[古希腊]柏拉图
三、探讨——文明多元的原因
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
决定因素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影响。
合作探究:影响人类早期文明多元性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三、探讨——文明多元的原因
巴:两河流域
埃:尼罗河的馈赠
印:印度河与恒河
希:山多地少,三面环海
地理环境
政治
巴:君主专制、法典
埃:官僚系统、法老权威
印:等级森严
希:城邦、民主政治
经济
文化
巴:农业
埃:农业、奴隶制经济
印:奴隶制经济
希:商品贸易
巴:楔形文字、史诗、60 进位
埃:数学、纸莎草、象形文
印:佛教、1-9数字、史诗
希:戏剧、演说、哲学、文字
三、探讨——文明多元的原因
四、探究轴心时代文明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把公元前800—公元前200称作“ 轴心时代 ” 。 他认为在这一时期 ,中国 、印度 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 、人与人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 。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 ,深刻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
材料:在轴心时代印度、希腊和中国都或早或晚地产生铁器 ,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 发展 ,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 ,也扩大了人们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 往来 ,从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和狭窄的眼界中解脱出来 。这是三 者在经济基础上的共性 。
——刘家和《中国古代与世界》
各文明在发展形态上各有差异 ,由于各文明经济发展的相对 同步性 ,它们在文化发展方面很早便存在着一致性 。 这就是 德国哲学家产生于不同文明区域的伟大文明统称为 “轴心时代 ” 的原因 。各文明多元形态中存在着统一性 。
五、如何看待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化
亨廷顿不认为历史会因冷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他认为古老的文明正在复苏, 因而提出了 “文明冲突 ”论 。
钱乘旦认为这是“文明的回归” 。“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元性再次呈现 ,文明间的关系重 新平等 。
思考: 就这两种说法 ,请大家发表观点,如何看待文明多元性?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开始了抢夺殖民地的过程 。到19世纪末,西方的霸权终成定局 。 恰恰在西方霸权达到顶峰、众多文明存亡危殆时,“ 现 代 化 ” 在全球形成、发展 。20 世纪现代化进程中成就最大 、 最引人注目的,几乎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核心区。
★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应该秉持平等与尊重,摒弃傲慢与偏见,加深交流对话。
★主题升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
对待世界多元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前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本课小结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文明的产生
文明的多元性
文明多元的原因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
爱琴海地区——古希腊
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标志:阶级、国家、文字、城市
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