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上下册 4.7.3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一、单选题
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争做环保小达人”活动中,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A.小东将剩菜剩饭投放到“其他垃圾”桶中 B.小南将饮料瓶收集起来卖废品
C.小西出门购物时,自己带购物袋 D.小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2.为了草原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应该做的是( )
A.因地制宜,兴修完善草原水利 B.增加放牧数,最大限度利用草原
C.适当营造基本的草原防护林 D.改良牧草,促进良种牧草的发展
3.为保护环境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各项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①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②农田秸秆焚烧处理
③少看电视,多户外运动 ④用餐时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A.①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4.下列不符合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夏天将空调温度调至最低 B.投放垃圾时进行垃圾分类
C.离开教室时“人走灯关” D.使用再生纸双面打印文件
5.“绿色窗帘法”,即在住宅墙体外种植绿色植物来遮挡太阳光,从而节省开放空调冷气所需的资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各项与上述理念不相符的是( )
A.植树造林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C.少开汽车多走路 D.衣服洗后用烘干机烘干
6.据报道,包括旅游景点大堡礁在内的多处珊瑚大面积死亡,多名生物学家研究原因,初步结论是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的。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以下做法你会选择哪些在今后生活中践行:①多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车辆,少开私家车;②纸张双面使用;③关闭电视时不关闭电源;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⑤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
7.我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实现碳中和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C.碳中和意味着可以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
D.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产生二氧化碳
8.“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 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C.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 D.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
9.某地区农业害虫非常严重,最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是
A.大量使用农药灭杀 B.人工捕杀
C.自然状态,不加干预 D.引进天敌,利用生物防治
10.“地球是我的母亲,衣食住行全都依赖于你,我要报答你的深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由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
B.低碳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降低温室效应
C.外来物种“薇甘菊”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可以大量引进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D.少使用化肥、多使用农家肥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11.2020年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地球环境遭受巨大破坏。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B.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C.停止开发各种自然资源 D.推广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12.为保护环境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各项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①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 ②农田秸秆焚烧处理 ③少开空调、少吹风扇 ④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
⑤少看电视,多户外运动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13.下列的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利( )
A.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C.在田间放养害虫的天敌,从而控制害虫数量
D.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那些有毒藻类死亡
14.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是( )
A.尽量低碳出行,如乘坐轨道交通、骑行公共自行车等
B.用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
C.夏季高温,空调长期低温运行
D.大力开展植树种草,营造山川秀美的环境,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15.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践行生态理念,连续多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有关生态保护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力提倡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
B.环境污染中最突出的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C.可以通过“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方法保护环境
D.人口过度增长会带来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加剧
二、填空题
16.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是____。
17.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就家园,也是地球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草原和森林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当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时,野生动物的_________就会丧失,导致一些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的境地。
18.资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垃圾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废纸、废塑料 B.废电池 C.废旧金属 D.废玻璃制品
三、综合题
19.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体现了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下图为“碳达峰”、“碳中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主要源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燃料的燃烧,以及生物的______作用向生物圈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2)绿色植物通过______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碳中和”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______平衡;绿色植物制造的______还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3)列举生活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______(答两点)。
20.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我市某中学的同学在某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
组别 PM2.5(微克/立方米)
清晨 上班时段 中午 下班时段
(车流量最少) (车流量大) (车流量小) (车流量最大)
第1组 19 89 43 97
第2组 22 83 38 98
第3组 20 86 41 99
(1)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________,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
(3)该小组的同学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成如下柱状图,请分析:
(4)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
(6)通过本题对PM2.5的介绍,你对呼吸道与空气的清洁作用有什么认识?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垃圾,能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资源化利用、降低垃圾对生物的危害,可变废为宝,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详解】
A.厨余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易腐烂、易变质发臭的废弃物。主要类别包括菜头菜尾、肉蛋食品、瓜果皮核、剩菜剩饭等。因此,小东应该把剩菜剩饭投放到“厨余垃圾”桶中,A错误。
B.小南将饮料瓶收集起来卖废品,有利于废物利用,节约资源,B正确。
C.小西出门购物时,自己带购物袋,能够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C正确。
D.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因此,小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是保护环境的正确做法,D正确。
故选A。
2.B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详解】
A.因地制宜,兴修完善草原水利,有利于增强草原的抗旱能力,A正确。
B.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所以,“增加放牧数,最大限度利用草原”不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B错误。
C.防护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防护林区能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因此适当营造基本的草原防护林,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C正确。
D.改良牧草,促进良种牧草的发展,能够利用有限的草原面积获得更多的农牧产品,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B。
3.A
“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详解】
低碳生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主要表现在节电、节气和回收等三个方面,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少吹风扇、少看电视、及时关闭电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乘公交车、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农田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浓烟,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浪费电能,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和少用纸巾等,不但要增加制造中的能量消耗。同时从原料上,还要多伐棵树,不利于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A符合题意。
故选A。
了解“低碳生活”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A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投放垃圾时进行垃圾分类”、“离开教室时人走灯关”、“使用再生纸双面打印文件”都体现了节约资源的精神,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要求;而“夏天将空调温度调至最低 ”会消耗更多不必要的电能,不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
故选A。
5.D
“绿色环保”指的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减缓生态恶化。
【详解】
A.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正确。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B正确。
C.少开汽车多走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C正确。
D.衣服洗后用烘干机烘干时需要消耗能量,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错误。
故选D。
6.C
二氧化碳增多主要是含碳燃料的燃烧引起的,它的增多会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应该倡导人们的低碳生活:大量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等。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逐渐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详解】
①多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车辆,少开私家车,短途出行建议公交车或者地铁,少开一天车,减少尾气排放;
②纸张双面使用,每张纸都双面打印,双面写,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多吸收二氧化碳;
③关闭电视时不关闭电源,这会增加能源的消耗,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
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能减少塑料污染或减少森林的砍伐;
⑤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能减少纸张的浪费和林木的砍伐;
故选C。
低碳生活的理念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这是解题关键。
7.A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
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说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正确。
B.碳中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了减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出门多步行多乘公交,B错误。
C.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碳净排放量降为零,C错误。
D.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
8.C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
综合分析选项:A.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C.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都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总量,有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不有利于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故选C。
正确识记并理解绿色植物在碳中和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9.D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
【详解】
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某地区农业害虫非常严重,最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引进天敌,利用生物防治。
故选D。
掌握生物防治的优点是本题解题关键。
10.C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详解】
A.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我们吃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我们吃的蔬菜、水果、粮食直接来自于植物;肉、蛋、奶直接来自于动物,间接的来自于绿色植物。所以,人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的,正确。
B.低碳生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主要表现在节电、节气和回收等三个方面,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少吹风扇、少看电视、及时关闭电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正确。
C.随意引进植物新物种,缺少天敌的制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错误。
D.为了防止水体污染,提倡多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正确。
故选C。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11.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A正确。
B.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B正确。
C.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不能停止开发各种自然资源,C错误。
D.推广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D正确。
故选C。
12.A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详解】
低碳生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主要表现在节电、节气和回收等三个方面,如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少吹风扇、少看电视、及时关闭电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上学、乘公交车、建议父母建造沼气池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农田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浓烟,电脑始终处于开机状态浪费电能,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13.C
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如: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详解】
A.沼泽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污水等重要作用,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会破坏环境,使生物种类减少,A不符合题意。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农药会污染环境,还会形成农药残留,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害人类健康,B不符合题意。
C.在田间放养害虫的天敌,从而控制害虫数量,属于生物防治,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符合题意。
D.工业废水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会使海洋受到严重污染,同时还会引起其他海洋生物的死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详解】
A.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生活方式。低碳出行,如乘坐轨道交通、骑行公共自行车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正确。
B.一次性餐盒和筷子的制造都需要消耗木材等原料。所以,用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能节约木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正确。
C.夏季高温,空调长期低温运行,不是节约电能的行为,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C错误。
D.植树种草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和小草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所以,大力开展植树种草,营造山川秀美的环境,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正确。
故选C。
15.A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容易造成大气污染,A错误。
B.环境污染中最突出的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B正确。
C.我们可以通过“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绿色出行”等方法进行保护环境,C正确。
D.人口过度增长带来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加剧,D正确。
故选A。
16.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大面积植树造林
本题考查的是防治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的措施.大气污染会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详解】
空气质量等级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它能反映空气污染的程度。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植物能净化空气,有吸附和吸收多种有害污染物的功能,大面积的树林效果尤为显著,因此大面积植树造林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多种多样,但根本措施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7.栖息地
【详解】
栖息地被破坏如人类的乱砍滥伐、不合理的垦荒种田、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等;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越来越多,导致生物资源逐渐减少,是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主要原因。所以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人类为了发展经济而滥伐森林和过度放牧,会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导致一些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的境地。
18. 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 B
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焚烧、填埋、堆肥。
【详解】
(1)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
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
有害垃圾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例: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灯管还有焚烧物等。
(2)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旧金属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废电池属于有害垃圾,没有回收的价值,不可回收。故选B。
本题考查垃圾的分类,难度不大。
19. 呼吸 光合 碳—氧 有机物 保护现有森林、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纸张双面打印、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光合作用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详解】
(1)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大量的燃烧,使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同时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因此,“碳达峰”主要源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燃料的燃烧,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向生物圈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为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碳中和”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还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3)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开发水源、太阳能源等新能源,可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此,生活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保护现有森林、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纸张双面打印、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的保护措施,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0. 变量 求平均值 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 少开私家车、步行上下班、乘公交车等 对PM2.5的清洁作用不大
科学探究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本实验中,研究的是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详解】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而在不同时段车流量不同,因此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变量,而其他条件都相同。
(2)一次采样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偶然性,因此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求平均值。
(3)下班时段PM2.5的平均值为98微克/立方米,绘制成柱状图如图:
。
(4)清晨时段,车流量最少,PM2.5的平均值为20.33微克/立方米;上班时段,车流量大,PM2.5的平均值为86微克/立方米;中午时段,车流量少,PM2.5的平均值为40.67微克/立方米;下班时段,车流量最大,PM2.5的平均值为98微克/立方米。因此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
(5)根据实验结论,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少开私家车、步行上下班、乘公交车等。
(6)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但是对PM2.5的清洁作用不大。
通过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