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交流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积累“囊萤夜读、悬梁刺股”等6个成语,能选两三个讲出成语里的故事和含义。3.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彩,并仿写。4.朗读、背诵《独坐敬亭山》。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回顾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2.搜集一些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
1.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交流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积累“囊萤夜读、悬梁刺股”等6个成语,能选两三个讲出成语里的故事和含义。
一、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读教材中的提示文字,学生回顾学习本单元课文的经历,思考长文章的特点及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讨论交流。
师:结合本单元所学课文,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1:《小英雄雨来(节选)》全文有六个部分,每部分前面标有序号,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的。我们在阅读时,顺序读下去即可。
生2:《我们家的男子汉》每部分还拟了一个小标题,小标题实际上概括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阅读时,这些小标题对我们有帮助。
生3:《芦花鞋》全文各部分之间采用了空行的方式,这样也提醒我们对各部分的内容有一个把握。我们只要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3.拓展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
生1: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还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前面的内容,想想讲了什么。
生2:有时我忘记了前面的一些内容,就再返回去看一看。
4.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5.引导学生将交流的记录作整理,分条阅读积累,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
二、词句段运用(一)
1.教师出示教材上的成语,学生读一读。
2.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难懂的字的含义。
3.学生观察这些成语,发现共同点:都包含着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4.查找资料,了解与这些成语有关的故事中的主人公。
明确:囊萤夜读——晋代车胤,悬梁刺股——东汉孙敬、战国苏秦,凿壁偷光——西汉匡衡,铁杵成针——唐代李白,程门立雪——宋代杨时,手不释卷——三国吕蒙。
5.交流展示,选两三个成语,讲讲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生1: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有时候读书到了三更半夜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经过刻苦学习,他后来终于成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奋发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过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后来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生2: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孙权以自己为例,告诉他只要想学,时间总会有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手不释卷,最后成了吴国的主将。“手不释卷”的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6.积累更多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示例:闻鸡起舞、韦编三绝、孟母三迁等。
1.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彩,并仿写。
2.朗读、背诵《独坐敬亭山》。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上的两组句子,注意体会加点部分表达的不同感情。
(1)赏析第一组句子。(课件出示)
生:第一句将浑身光溜溜的雨来比作“小泥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来的调皮、动作敏捷。第二句把从水中钻出来的雨来比作“小鸭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来游泳本领的高超,动作轻松自如。
(2)赏析第二组句子。(课件出示)
生:第一句中把敌人的手比作“鹰的爪子”,形容出敌人的凶恶。第二句中把德军的眼睛比作“恶狼般的眼睛”,看到让人害怕,形容出德军的凶残。
(3)比较两组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
明确:第一组句子写出了雨来的可爱与机灵,表达了作者对雨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二组句子写出了敌人的凶恶与狠毒,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与痛恨。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
(1)比喻的意义。比喻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比喻的构成。两个成分: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作“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事物,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点。
(3)常用的比喻词。如“像”“好像”“仿佛”“像……似的”“好比”“是”等。
(4)比喻的作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3.练一练,仿写比喻句。
方法指导:先思考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样的人,再想一想用什么来打比方能表达不同的感情。
(1)她跳着轻快的舞蹈。
示例:她跳着轻快的舞蹈,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美得让人陶醉。
(2)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示例:那个小偷像一头饿狼注视圈里的羊羔一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二、日积月累
1.读题,解题。
(1)独:独自一个人。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
(2)题意:(我)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欣赏风景)。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3.教师课件出示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学生多样朗读(指名朗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读准节奏。
5.读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弄懂古诗的大意。
(1)词语释义。
[尽]没有了。 [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厌]满足。
(2)诗歌大意。
示例: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天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悠闲地越飘越远。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6.借助插图,赏析诗歌,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想象: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吗?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2)体会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和喜爱敬亭山的思想感情。
7.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8.课外收集、摘抄更多李白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