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1 18:1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马说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2.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背景介绍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四、“说”和“序”的区别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五、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六、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骈死( pián ) 槽枥( lì )
祗( zhǐ ) 外见( xiàn )
2.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袛(只)”,只、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3)才美不外见(同“现”)
3.一词多义
(1)常
①千里马常有(常常,经常)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凡庸的)
(2)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
②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3)而
①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示修饰)
(4)其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代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5)之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②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4.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5.词类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2)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
6.文言句式
(1)倒装句: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
(2)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了宾语“之”)
七、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3):总结全文,点名主旨“不知马”。
八、精读课文,把握文章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明确: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4.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5.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九、合作探究
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食马者即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明确: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6.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7.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明确:(1)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
(2)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十、修辞手法
1.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明确: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明确: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十一、本文主旨
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强烈不满,希望他们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十二、文本特色
1.托物寓意。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
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课后练习
学习完《马说》一文后,光明中学八年级(1)班拟开展一次主题为“我看人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对于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同学们在活动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方: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请你选择一个观点,发表看法。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3.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人才问题时,曾多次引用诗词佳句。下面这首小诗就是他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阅读欣赏并指出习总书记引用的目的。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答案:1.我赞同反方: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因为马在地球上生存的年代远远大于人在地球上生存的年代。且开始马是野马,不为人所驾驭,所以也就没有伯乐来赏识。所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
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3.这首哲理小诗,揭示了物各有所用、各有其利,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因此习总书记引用的目的是告诫各级选用人才时要因材施用、用人所长、避其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