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拒收礼物

文档属性

名称 公仪休拒收礼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12 16:23: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备课时间
3.27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3.29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课 型
讲授
课时分配
2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4.1
项 目
内 容
修改栏




知 识
能 力
.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过 程
方 法
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读中感悟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
教学难点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帽子、鱼等道具。
教 学 流 程
评论或修改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 揭题
  1、板书课题:27、公仪休拒收礼物
  (独幕剧)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它是一出独幕剧。
齐读课题




  2、介绍剧本常识。
  (1) 独幕剧是一种小型戏剧,顾名思义,只有一幕,幕起开始,幕落结束。本文是个剧本,也就是演出这个独幕剧的底稿。
(2) 剧本一般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3)剧本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对话。
  (4)剧本中方括号交代舞台背景和人物活动等,圆括号交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让学生看课文括号里的内容)
  (5)剧本的朗读只需读人物对话。
  二、 自学课文
 
2、 检查生字词。
  3、 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师生评议。
  4、 讨论: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 再读课文,理清剧情发展
  1、再读课文,并联系方括号的内容,思考剧情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部分?
  四. 默读课文,进行质疑后讨论交流
  1、默读各部分,联系段意,主动质疑。
  
  
3、相机完成课后第四题。
 4、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五、指导写字
  1、 讨论书写要点。
  2、 范写“幕、鲁、宰”。
  3、 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课后将课文读熟。
学生看课文开头五行内容
读开头两句对话
学生浏览全文对话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开头至“心满意足了”)
  第二部分(从“幕后”至“提着鲤鱼下场”)
  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至结束)
主动质疑。
  (1) 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 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3) 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礼物?
 2、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独幕剧)
   爱吃鲤鱼
   清正廉洁   以身作则
   拒收鲤鱼




由于本课是剧本,所以一定要指导好学生的表情朗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在读通的课文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分角色扮演朗读。然后记好自己喜欢人物的语言,并注意各人物的动作表情。在记好语言动作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上台表演,然后通过评论每个人物表演者的优缺点更好的理解课文。这样通过学生的几组表演,并且每一次表演都能吸取上一次的教训。表演一次比一次好,学生也更能体会
人物的感情。 在精读感悟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子明和公仪休的对话,理解公仪休拒收鲤鱼的原因。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理解公仪休所说的话的含义。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公仪休运用了反问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
备课时间
3.27
主 备 人
杨彩梅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城西小学
复备时间
3.29
授课教师
侯美兰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城内小学
课 题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课 型
讲授
课时分配
2
第 2 课时
上课时间
4.1
项 目
内 容
修改栏




知 识
能 力
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
过 程
方 法
学习表演独幕剧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
教学难点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帽子、鱼等道具。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设疑入境,走进文本。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文体“独幕剧”,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古时候的鲁国,水产品奇缺,鱼成了较难吃到的奢侈品,因此这两条活鲤鱼可是很难得的礼物呀!可公仪休为什么拒收呢?他的学生子明和我们同样感到很不理解,谁能找到子明的疑问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3、指名读子明的话,即
子明说了几句话?第一句话能换一个说法:
齐读课题
“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您很喜欢吃鱼。
 




二、自主解疑,品读文本。
(一)以疑设疑,学习“公仪休爱吃鱼”的环节。
1、你认为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想,找到答案画下来。
3、通过刚才的学习,一个爱吃鱼的公仪休立马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板书:爱吃鱼),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把他表演出来。
指名扮演公仪休、子明,老师读旁白。其他同学做导演,表演结束后给演员以表演上的评价和指导。
过渡:就在他们谈话之际,来了一个客人,他就是“管家”。
(二)自主解疑,学习“公仪休拒收鱼”的环节。
1、一起来来读一读对管家说的话――(课件出示)看看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人家送鱼的目的:为了给日夜操劳的公仪休补补身子。评:大人一片好心
⑵管家是一个____的人。(阿谀奉承、拍马屁)何处看出?(“满脸堆笑”一词)这可不是真心的关心公仪休呀。
你喜欢这样的人吗?为什么?
3、假如现在你是公仪休,你会接受这两条鲜活的大鲤鱼吗?
4、假如我是公仪休,我也会拒绝,会对那位管家说:我不喜欢吃鱼,把鱼拎回去。(课件出示)公仪休是怎么拒绝的?你看谁的拒绝方式比较好?
出示比较:
我不喜欢吃鱼,把鱼拎回去。
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
(1)用了巧妙的方法拒绝接收礼物,话语中充满了友好的感情,不失大夫的颜面。
(2)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公仪休是个____的人。(聪明机智)。
5、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公议休的聪明机智。
分工:一位同学读舞台说明,老师读管家说的话,其他同学读公仪休说的话。
6、公仪休如此喜欢吃鱼,却还要装作闻到鱼腥就要呕吐,这可把子明给搞糊涂了,为什么呢?于是,公仪休讲出了其中的缘由。谁来读这段话?
a. 指名读该部分内容。(即“正因为……有鱼吃吗?”)
b.你听懂公仪休的解释了吗?谁来说
如果收鱼 ――违犯法纪
如果犯法 ――吃不上鱼
现在自己买――一直有鱼吃
7、公议休的话还真是大有道理。但如果都像“公议休拒收礼物”那样,我们老百姓平常邻里之间还怎么往来呢?难道今天王大妈端一碗鸡汤给李二婶尝尝,隔天李二婶送两块饼给王大妈吃吃,也有可能违法吗?
8、看来公议休明白了为官之道,既然当官了就要当一位什么样的官?
(板书:明理 清正廉洁)
10、难怪此时的子明恍然大悟,解释“恍然大悟”,子明明白了什么?
①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拒收了大夫的礼物。②明白了以后也要像老师一样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官,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三、迁移拓展,走出文本。
作业超市:
a.排演独幕小话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b.给别人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c.如果子明也做了官,在公仪休的影响下,他会如何去做呢?想象一下以后发生在公仪休身上的一件事并写下来。
2、学生自读,完成后先同位再集体交流。
(1)从吃后回味看:赞不绝口――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为很久没吃深感遗憾。(请一名学生表现回味的表情)
(2)从吃的量看:吃得多,一顿就吃光了一条。
(3)从表述的心愿看:只要天天有鱼吃,也就心满意足了。
质疑:既然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又“很久没吃鱼了”呢?
(①很难买到鱼。②勤俭节约过日子,没有更多的钱来买鱼吃。)
(学生表演,师生点评,学生按要求再次表演)
(学生齐读)
a.生:接受。师:嗯,盛情难榷,既然人家送上门了还是收下吧。
b.生:拒绝。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拒收礼物”部分)
(生:公议休手中有权利,他是一国的宰相啊,话说吃人家的嘴软,那人家的手短。收了人家的礼物,处理事情起来就有可能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平不公正难免要违法犯罪。)
9、齐读这部分内容,感受一下。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爱吃鱼
公仪休 } 清正廉洁
拒收鱼




今天给孩子们上到了《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这一课是个独幕剧,说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这一课不仅需要学生明白独幕剧的特点,还要从文中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洁。课前我想该怎样设置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们又快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呢?这是一篇独幕剧,课文也就是剧本,可以让学生们来“客串”演员,自己来演一演。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为了节约时间,我选了第一小节让学生来演一演,在弄熟“剧本”后,“演员们”倒都挺认真,仔细的揣摩把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表演时也都很到位,把公仪休爱吃鱼的神情表演的惟妙惟肖。只是后半部分的处理不是很理想,没能带着孩子们仔细的品读公仪休的那段经典的话,虽然教学时不缺乏读,却没有读到“点子”上,学生们少了读后感悟的过程。为了不把课上“胖”,我又犯了经常犯的错: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轻轻松松,越到后面越焦急,就怕“任务”完不成,结果“任务”是完成了,可也不是“当初的模样”了。 看来,我的语文教学艺术和语文素养还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