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0 08: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18、童年的水墨画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及 重难点 1.会认“魔、染、碎”等6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染绿、钓竿”等词语。(重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难点)
教 学 过 程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童年》。 2.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3.走进作者: 张继楼,江苏宜兴人,1926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曾任四川省作协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有《营帐边有一条小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还可以问老师或者旁边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把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停顿。 3、学生再读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指名读,教师正音) 4、学习生字(课件) (1)出示会认字及易读错字,让学生读一读,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染、爽、蘑、菇”的写法。 (3)结合所学方法,学生自主尝试练写字。 (4)展示学生书写作业,师生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等情景。 2.说一说: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字写两遍,组一个词语。 2、熟读课文。 优美的歌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各种方式读课文,读通,读顺。 了解题目,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板 书 设 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染 爽 蘑 菇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
课题 18、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2、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的丰富想象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 学 过 程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回顾,导入课文 1、认读词语。 垂柳 梳妆 染绿 钓竿 蜻蜓 碎了 蹦跳 翅膀 浪花 葫芦 松针 蘑菇 斗笠 抖落 水墨画 清清爽爽 明明亮亮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二、品读感悟 1、读诗,说一说作者写了哪三个地方的场景。 这首儿童诗描写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地方的场景。 2、自由读诗,在每个标题后面加上动词,说清楚他们在干什么? (溪边钓鱼、江上玩耍、林中采蘑菇) (一)学习《溪边》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2.出示句子: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成了什么?说明小溪怎么样?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溪水给人影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染绿”。 (2)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3)前面写的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色彩美) 3.交流: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5.指导朗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和儿童的欢乐。 6、试着背诵《小溪》。 (二)学习《江上》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江上》写的是什么场景呢? 2.找出比喻句,说说 把什么比作成了什么? 3.《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4.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 5.指导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三)学习《林中》 1.自由读《林中》,边读边思考:文中有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 2.词语拓展:清清爽爽、明明亮亮(AABB类词语) 日日夜夜、生生世世、郁郁葱葱、马马虎虎、家家户户、风风火火、隐隐约约 3.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6.指导朗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 三、拓展练习 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四、课堂总结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复习生字、词语,加以巩固。 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动笔仿写 巩固字词 激发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思维能力 动笔能力
板 书 设 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儿童钓鱼 江上:儿童戏水 林中:斗笠——蘑菇、孩子 动静交织,纯真美好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