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皴点染绘山水
一、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取自于鲁教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山川美景 诗情画意——勾皴点染绘山水》,在前3次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评述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拖物言志的特点,对山水国的分类与艺术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临摹、绘画,学习了山水画构成的几个基本元素:树木、石、云、水的基本画法,能初步运用勾、皴、点、染、擦的技法来表现它们,为本次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以他们熟悉的自然风光为切入点,融入诗歌,引导学生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开阔学生欣赏中国画的视角,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通过主题性、创造性的绘画表现形式,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含蓄内敛地情感表达韵味。
2、教学目标:
1.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构图、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法,运用所学的山水画知识和绘画技能(勾、皴、点、染)画出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小品。
3.通过课堂情境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1.重点: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为本课的重点,领会蕴藏在诗与画中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2.难点:学生思维灵动的启发与引导,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四、教具准备:
学生:国画工具 教师:国画作品等。
5、课时安排:一课时
6、教学设计:
(一)引入
播放课件PPT,简单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构图形式,笔法规律,墨分五彩。
引出课题:山川美景,诗情画意——勾皴点染绘山水。
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很多文人都留下了独到的山水观念。
画树: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树叶的表现法:点染法和双勾法。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画石头和山:石分三面,起笔中侧锋并用画出轮廓线,行笔中根据形的转折而有顿、挫、提、按,用墨干湿,再通过勾、皴、点、染、擦等步骤塑造石头、山的立体感。
(2)授新课
1.展示自然界中的风景照片与山水画作品(黄山云海、瀑布、石林、玉龙雪山),请同学们通过比较欣赏,感受艺术家笔下山水画的意境。
(1)风景照片:纪录自然
(2)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
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笔下的自然就因人而异地发生了各种变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依次出示教师按照古诗意境画的国画作品,请学生根据画意,猜猜表现的是哪首古诗?《江雪》《枫桥夜泊》《赠汪伦》《凉州词》。
3.引出诗情画意主题!教师提问,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个别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总结,从画面的构图和表现手法上,引导学生探寻诗意与画意的结合点,从绘画技法上巩固对“勾、皴、点、染、”技能运用的认识,感受水墨画中的墨色韵味,从而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4.播放诗歌动画,让学生欣赏,回味诗情画意。
(三)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分组进行诗意画创作练习。(如能根据自己的山水画创作意境,配上贴切的诗句为最佳)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大胆作画。
(四)欣赏总结
教师选取学生表现得出色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总结。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七、课后反思
八、板书
山川美景 诗情画意 勾皴点染绘山水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