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七章水平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 国庆阅兵时,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 我们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广场上的受检官兵 B. 天安门城楼
C. 受油机 D. 蓝天上的白云
2. 如图7-1所示,现代汽车除了前、后排座位都有安全带外,还安装有安全气囊系统,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
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
A. 汽车速度太慢 B. 汽车转弯
C. 汽车突然启动 D. 汽车前端发生严重撞击
C
D
3. 下列现象中利用了惯性的是( )
A. 赛车在转弯时滑出了跑道
B. 人踩到西瓜皮上会跌倒
C. 掷出去的铅球在空中继续运动向前飞行
D. 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
4. 若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则该物体( )
A. 一定不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一定做加速运动 D. 一定做减速运动
C
B
5. 如图7-2所示,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B. 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C. 木块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木块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扔出后的篮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篮球仍受运动员力的作用
B. 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会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C. 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D. 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
7.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7-3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D
二、填空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8.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的这两句歌词中,竹排以江水作为参照物是 的,以青山作为参照物是 的,由此可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9. 洛湛铁路信宜至茂名段全程约120 km,若列车行驶全程所需要时间为1.5 h,则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合 m/s(结果保留1位小数),列车在进出站过程中,其运动状态
(填“发生”或“不发生”)改变。
静止
运动
相对
80
22.2
发生
10. “嫦娥”1号探月卫星在距月球表面200 km高度经过多次“刹车制动”,最终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卫星“刹车制动”时,沿运动方向喷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对卫星施加制动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卫星的运动状态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嫦娥”1号收到地面工作人员发出的指令,发动机点火工作,喷射高温燃气实现加速。 此时,“嫦娥”1号获得的作用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11. 运动员推铅球,铅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铅球有_____,最终会落向地面是因为受__________的作用。 落到地面时,会将地面砸出一个坑,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
相互
改变
相同
重力
惯性
形状
12. 遇到冰冻天气,某路段汽车追尾事故频发,主要原因:一方面,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由于汽车具有__________,总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另一方面,当路面结冰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变__________(填“大”或“小”),汽车在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将比路面没有冰雪时__________(填“长”或“短”)。
13. 有一架直升机重150 000 N,停在空中时,螺旋桨产生向上的举力,这个力是__________N;当它沿水平方向飞行时,竖直向上的举力是_________N,当它匀速下降时,举力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惯性
小
长
150 000
150 000
不变
14. 小刚从家中出发到文化广场后,沿原路返回家中,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共享单车。 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如图7-4所示,则步行的是图中__________段,小刚家到文化广场的路程为__________m,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m/s。
AB
3 600
6
三、作图题(共8分)
15. (1)(2分) 如图7-5所示,图甲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s-t图像,请在图乙中画出相应的v-t图像。
如答图7-1所示。
(2)(4分) 如图7-6所示,甲、乙两物体均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请在图中分别画出另一个力F2。
如答图7-2所示。
(3)(2分) 如图7-7为一个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匀速向右运动,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如答图7-3所示。
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共29分)
16. (8分)如图7-8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 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车长15.0 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时间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__(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 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大
大
0.25
17. (7分)为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我们做了如图7-9所示的实验。
(1)三次实验时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________相同;实验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得就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
(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 。
(3)上述结论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经过__________得出的,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法。
速度
越远
慢
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
推理
理想实验
18. (14分)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7-10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甲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 __________,图乙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
小卡片
小车
(2)小明选择了图甲所示的探究方案,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来探究二力大小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他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不在__________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小明沿图甲的虚线将小卡片剪开后发现卡片 __________(填“不再”或“仍然”) 保持静止状态,图乙的两辆小车是用电磁铁通电后吸在一起,小强用遥控器让小车断电失去磁性后,小车也不再保持静止状态,这些现象都说明两个力作用在__________上是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
(4)图乙中用带轮的小车作为研究对象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钩码的重力
同一直线
不再
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
五、计算题(共9分)
19. 一辆小车的总质量为500 kg,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05倍,求:(g取10 N/kg)
(1)小车静止时,用200 N的水平拉力拉小车时,小车不动,则此时小车受到的阻力为多大?
(2)当水平拉力为多大时,小车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3)当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为350 N时,小车所受的阻力是多大?此时小车做什么运动?
解:(1)小车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阻力和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小车受到的阻力f=F=200 N。
(2)由题意可知,小车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阻力f′=0.05G=0.05mg=0.05×500 kg×10 N/kg=250 N,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拉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故受到的水平拉力F′=f′=250 N。
(3)当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为350 N时,因运动小车受到的阻力是车重0.05倍,所以车重不变,受到的阻力250 N不变,拉力大于阻力,此时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答:(略)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0. (6分)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危急情况,司机常要紧急刹车。 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叫做停车距离,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距离(注: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踩下刹车后汽车在路面上滑行的距离)。 下表是司机驾驶小汽车时,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统计数据。
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停车距离/m
20 4 2 6
40 8 8 16
80 32 32 48
100 50 50 70
(1)一起发生在限速50 km/h路段的交通事故中。 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 m。 请你根据表格数据判断司机是否超速 __________。 (注:该车的制动性能与上表数据一致)
(2)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 下列行为不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疲劳驾驶 B. 酒后驾驶 C. 打手机 D. 超速驾驶
(3)轮胎长期使用后会变光滑,则在相同情况下,制动距离会变__________。
超速
D
长
21. (6分)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7-11甲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近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 m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 N,让质量为30 g的同一个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7-11乙所示,观察、记录
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同一个小球在不同轨道上距压力传感器的同一个高度自由滚下。
(4)实验后,他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让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 于是,他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小钢球初始位置 A B C
距压力传感器高度/m 0.5 0.4 0.3
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N 1.90 1.78 1.66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要
的力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改变圆弧形轨道的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