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渔舟唱晚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渔舟唱晚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5-20 14:3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NO:20
课 题 渔舟唱晚 授课时间
主备教师 课型 欣赏 课时 1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在《渔舟唱晚》欣赏活动中认记古筝的形制和音色,感受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歌声四起、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动人画面。
过程方法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能够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描绘乐曲三部分的情绪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立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意识,通过对诗、乐、画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古典音乐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愿意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记古筝的形制和音色,感受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歌声四起、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动人画面。
难点关键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能够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描绘乐曲三部分的情绪变化。
学情分析 可以用学过的古琴作品导入,对比欣赏古筝作品与古琴作品,让学生对两种乐器的表现力有直观的感受,进而拥有对音色的高度辨识力。让学生通过视唱、听辨或乐器演奏等方式,充分熟悉作品主题,从而对作品的段落产生明确的认识。
教学准备课程资料 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 学 流 程 设计意图要求程度 动态调整
看图说话出示一组图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请你用一句话形容这组图片共同的特点?初听全曲教师:乐曲给你的整体印象如何?从音乐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除了刚才我们所描述的静态画面,你还感受到了哪些动态的画面?你能用一段话描述音乐中的画面吗?学生静听全曲,想象乐曲描绘的画面。学生分享听赏心得。教师小结:这首乐曲清雅、欢快,旋律优美,音乐表现的画面比图中的画面更具有想象力,更富有动感。学生给乐曲起名,引出课题。介绍《渔舟唱晚》名称的由来。说一句与《渔舟唱晚》意境相近的诗句。分段欣赏第一部分,想想并选择画面。用表情术语表述第一部分的情绪。随录音轻声哼唱第一部分旋律。教师:音乐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远处青山蒙蒙,湖上白帆点点,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触动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部分聆听,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跟琴视唱乐谱,并画旋律线。随音乐律动,模仿船夫当桨归舟的样子,用律动感受八分三连音小分句的音乐形象,如同水波荡漾、跌宕起伏。第三部分以声势伴奏的形式参与第三部分的赏听。伴奏加律动。教师:与前两部分比较,第三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可以选用哪些表情术语?速度做了怎样的变化?描绘了什么样的内容?师生交流。再听全曲认识古筝:看图片了解,教师介绍。古筝与古琴的比较。不同:古琴是七弦,古筝一般是二十一根弦。古筝的音色是刚健、洪亮的,而古琴的音色以古朴、深沉为特色。前者较直接、显露,后者较内敛、含蓄。再听全曲 ,观看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视频。五、小结。 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新课教学,第一时间吸引学生,并将夕阳西照、湖面波光粼粼,渔民满载而归的画面映入学生眼帘。运用不同的体验方式分段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三个部分由慢变快由静到动,不断走向高潮的变化。归纳比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熟听《渔舟唱晚》的基础上,归纳古筝和古琴的音色特点,便于帮助学生日后分辨古琴和古筝。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