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难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蔗糖 C.茶油 D.泥土
2、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2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图示错误的是
A.称固体 B.量液体
C.溶解 D.装瓶贴标签
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
C.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D. 等质量的粉末状、块状石灰石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4、某同学自制汽水(如下图)并记录了心得,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温度/℃ 0 5 10 15 20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g 6.9 7.45 8.85 9.6 10.35
A.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50 B.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
C.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气泡增多 D.⑤摇匀放入冰箱后有碳酸氢钠析出
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B.探究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不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将20g 丙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 70g 溶液
C.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水是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必须:溶剂一定是水
B.生活常识:油锅着火用水来扑灭
C.人体必需: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D.实验认识: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8、如图为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50g水中加入25gB 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都是无色透明的 B.氧化物一定都是化合物
C.物质燃烧一定都需要氧气 D.混合物一定含多种元素
10、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历如下变化:
据此判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溶液乙和溶液丙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C.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以李衍廷,张国航,田建傲,高中田,黄可心,郝佳艺,张潇文,候奉畅,王运涵,陈鹏旭,刘子豪,王志诚,陈文哲,张钊衡,郑德诩,赵兴冉,窦义政,夏俊杰同学为代表的化学兴趣小组用提取的精盐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1.7%的氯化钠溶液,请你帮忙参与完成:
(1)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g,水为______g。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应放在左盘。
(2)溶解:用量筒来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量筒的规格是______(从下列中选用:10mL、25 mL、50 mL、100 mL)。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的______保持水平。溶解氯化钠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
(3)反思:若称取的氯化钠中含有水分,则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衣:用洗洁精去除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作用。
(2)食:使用天然气烹煮食物时,发现火焰发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住: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除去新装修房间的异味。
(4)行:车用燃料汽油通常是将石油加热炼制得到的,石油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5)用: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其化学性质______。
3、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100g 水) 硝酸钾 20.9 31.6 45.8 64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4 37 38.4 39.8
(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______(填“>”、“<”或“=”)氯化钠的溶解度。
(2)20℃时,20 克氯化钠固体放入 50 克水中,所得溶液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克。
(3)现有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 146g,为了提纯其中的硝酸钾。设计如下实验:
I.操作A 的名称是___________。
II.原混合物中硝酸钾的纯度(质量分数)___________(列式即可)。
III.若降温到 10℃,能否得到纯净的硝酸钾?请结合相关数据分析说明。___________
4、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20 40 60 80
KNO3 20.9 31.6 63.9 110 169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1)10℃时,KNO3溶解度是____。
(2)T℃时,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该温度范围是____。
(3)向50mL水中溶解一定量KNO3固体的操作如图,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溶解度数据回答:
A、B、C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当x=____g时,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
5、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回答:
(1)日前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均为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石油的综合利用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
(3)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是指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引起的中毒。
(4)为保证安全,凡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检验气体的________。
(5)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
(6)炭雕以活性炭为原料,对甲醛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__________作用,能净化室内空气。
(7)洗涤灵能洗去盘子上的油渍,原理是洗涤灵对食用油有____作用,它能增强乳浊液的___性。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的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的质量分数,他们做了如下实验:取24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100克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1)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_____克。。
(2)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某化学兴趣小组取部分变质的 Ca(OH)2(含杂质 CaCO3)样品8.0g投入200.0g水中,充分搅拌,通入足量CO2,溶质质量与反应的 CO2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提示: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能溶于水]
(1)Ca(OH)2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的CO2 质量为______g。
(2)8.0g样品中杂质CaCO3 的质量为多少?
(3)通入 m3g CO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
3、为测定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向烧杯中加入10 g该氯化钠溶液,然后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滴加硝酸银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实验计算:
(1)该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克。
(2)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提示: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Cl+AgNO3=NaNO3+AgCl↓)
4、为了测定一种钢样品的含量,小明称取了12.8g钢样品,投入装有200.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假设样品中的其他物质不与酸反应)。在实验过程中对烧杯(包括溶液和残余固体)进行称量,如下图所示。请计算:
(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g。
(2)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5、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在20℃环境中,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1)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可以化合生成碳酸氢钠(NaHCO3)。
(2)20℃,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溶解度/g 110 21.8 9.6
(定性探究)
(1)装置F中除导管外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
(2)装置B中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目的是吸收装置A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选择______(选填E、F)装置达到实验目的。
(4)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
(定量计算)
(5)装置D中氢氧化钠全部转化成碳酸钠时,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碳酸钠多少克________?
(6)当向装置D中通入足量的CO2时,可以将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实验过程中会析出的碳酸氢钠质量_________g(不考虑结晶水)。
2、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溶液有着广泛的应用。
I.在农业上通常用12%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实验室欲配制该质量分数的溶液60g,操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
(2)认真观察②,改正其中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_。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3)若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
C 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
D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E 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
II.我们知道“海水制碱”工业用到的是饱和食盐水,医疗上使用的则是0.9%的生理盐水。请按要求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用品:氯化钠溶液、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
探究实验一: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只试管倒入约5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振荡,观察现象。 氯化钠固体溶解 _________
探究实验二: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否溶解硝酸钾固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 _________ Na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请完成上面表格
3、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用变量控制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 实验二
(1)实验一目的是探究____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在实验中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
(2)实验二是探究_______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________。
4、科学探究
在老师的带领下,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充分溶解后结果如下。
(1)A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__g.
(2)B中得到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通过B、D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溶解度。
5、在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处处离不开溶液。如图是硝酸钾和食盐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时,上述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 t3℃,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食盐固体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硝酸钾___________食盐(填“>”、“<”或“=”)。
(4)把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 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 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E 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5)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想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的方法是___________。
(6)t1℃时,向l00g水中加入25g氯化钠,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为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7)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硝酸钾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含砝码)、烧杯和___________(填序号)。
A 酒精灯 B 药匙 C 玻璃棒 D 漏斗 E 铁架台 F 量筒 G 胶头滴管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茶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C错误;
D、泥土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2、D
【详解】
A、称量硝酸钾可以在电子秤上放一张纸,正确;
B、读数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正确;
C、溶解物质要使用玻璃棒搅拌,正确;
D、标签上第一行写KNO3溶液,第二行写20%,没必要注明溶液质量,错误。
故选D。
3、D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有氧气生成,固体中氧元素减少,随着反应的进行,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当氯酸钾分解完全,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是零,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粉末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块状石灰石反应速率快,稀盐酸过量,反应的石灰石质量相等,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该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A. ①中溶质的质量为10g,溶剂的质量为500g,溶液的质量为510g,则①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10g:510g,即1:51,不符合题意;
B. 由表格数据可知,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10.3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10.35g碳酸氢钠,则2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51.75g,而②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所以②中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 ⑤摇匀放入冰箱后,因温度降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气泡减少,不符合题意;
D. 由表格数据可知, 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6.9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9g碳酸氢钠,则0℃时,500g水中最多溶解34.5g碳酸氢钠,而题中500g水中加入的是1.5g碳酸氢钠,则⑤摇匀放入冰箱后不会有碳酸氢钠析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
A、黄铜是合金比纯铜硬度高,相互刻画硬度高的划痕浅,硬度低划痕深,故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在燃着蜡烛上方罩一个干燥烧杯,有水雾生成,说明生成了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蜡烛中含有氢元素,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逸出,反应后左盘质量变小,天平不平衡,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D、两支试管都放等量的水,碘几乎不溶于水,蔗糖溶于水,可以探究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6、C
【详解】
A、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丙的溶解度是2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丙物质,故该温度下将20g 丙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得到 10g+50g=60g 溶液,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即该温度下,等质量的水形成饱和溶液时,甲溶液中溶解的溶质比乙多,故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此选项表述正确;
D、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故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其中甲的溶解度减小为20g,甲溶液析出晶体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t1℃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降温后丙的溶解增大,不析出晶体,溶液变为t1℃时的不饱和溶液,故此时所得溶液中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大。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7、C
【详解】
A、实验室溶剂一般选择水,除了水之外还有乙醇等,故不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用水灭火,油会浮在水面,燃烧的更旺,故不符合题意;
C、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符合题意;
D、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分析】
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能溶解的最多的质量。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B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A的变化趋势比B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的B,则50g水中加入25gB 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g,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的方法,不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B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A的变化趋势比B大,所以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降温结晶法,正确。
故选C。
9、B
【详解】
A、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不是无色的,故A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一定是化合物,故B选项正确;
C、钠在氯气中能燃烧,这一燃烧过程不需要氧气,故C选项错误;
D、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如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但只含有一种元素,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0、B
【分析】
溶液甲第一次蒸发掉10g水,无晶体析出,则所得溶液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若第一次蒸发掉10g水形成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中恰好溶解3g晶体。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时,应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后,再蒸发水才能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大于3g,而溶液丙为饱和溶液,则第三次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应该大于等于3g。
【详解】
A、根据分析,无法确定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A选项错误;
B、根据分析,若溶液乙是饱和溶液,溶液丙也是饱和溶液,则二者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选项正确;
C、根据分析,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可能等于或大于3g,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溶液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后,无固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
1、
(1) 11.7 88.3
(2) 100 mL 凹液面最低处 搅拌加速溶解
(3)偏小
【解析】
(1)
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1. 7%=11. 7g,水的质量为100g-11. 7g=88. 3g;
(2)
用量筒来量取所需的水,水的质量是88.3g,即88.3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筒的规格选用100mL;
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溶解氯化钠要用到玻璃棒的其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3)
若称取的氯化钠中含有水分,则食盐的质量变小,则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2、
(1)乳化
(2)氧气不足
(3)吸附
(4)不可再生
(5)比较稳定
【解析】
(1)
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够乳化油污,使用洗洁精去除衣服上的油污,故填乳化。
(2)
天然气燃烧时,发现火焰发红的原因可能是氧气不足,天然气不能充分燃烧导致的,故填氧气不足。
(3)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异味,故填吸附。
(4)
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故填不可再生。
(5)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故填比较稳定。
3、
(1)<
(2) 是 68
(3) 过滤 ×100% 否,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降温至10℃时,溶液中36g氯化钠会有部分氯化钠与硝酸钾一起结晶析出,则得到的硝酸钾晶体中混有氯化钠
【解析】
(1)
由图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则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氯化钠的溶解度,故填<。
(2)
由图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则20℃时,20 克氯化钠固体放入 50 克水中,只能够溶解18g氯化钠,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是;
20℃时,20 克氯化钠固体放入 50 克水中,只能够溶解18g氯化钠,所得溶液的质量=50g+18g=68g,故填68。
(3)
I.操作A将硝酸钾晶体与溶液进行了分离,能够分离不再溶解的固体与液态的操作是过滤,即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故填过滤。
II.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溶液降温至20℃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78.4g,此时溶液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则溶液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31.6g,则原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78.4g+31.6g,则原混合物中硝酸钾的纯度=×100%,故填×100%。
III.原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146g 78.4g 31.6g=36g,若降温到 10℃, 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则溶液中36g氯化钠会有部分氯化钠与硝酸钾一起结晶析出,则得到的硝酸钾晶体中混有氯化钠,故填否,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降温至10℃时,溶液中36g氯化钠会有部分氯化钠与硝酸钾一起结晶析出,则得到的硝酸钾晶体中混有氯化钠。
4、
(1)20.9g
(2)20~40℃
(3) A 10.8
【解析】
(1)
根据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表可知,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9g;故填:20.9g。
(2)
T℃时,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说明在该温度时二者具有相同的溶解度,由表格信息可知,在20℃~40℃的温度范围内NaCl和KNO3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故填:20~40℃。
(3)
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50mL水就是50g水,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水中最多溶解KNO3的质量为15.8g,故加入5gKNO3形成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继续加入X g KNO3,形成的B溶液中有固体剩余,说明B是饱和溶液,温度升高至T℃形成溶液C,固体无剩余,因为不清楚温度到底是多少,所以无法确定C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要使X固体恰好完全溶解,则X=15.8g-5g=10.8g;故填:A;10.8g。
5、
(1)不可再生
(2)沸点
(3)CO
(4)纯度
(5)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吸附
(7) 乳化 稳定
【分析】
(1)
日前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不可再生;
(2)
石油的综合利用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故填:沸点;
(3)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就不能与氧结合,导致人体缺氧而中毒,所以煤气中毒是指一氧化碳引起的中毒,故填:CO;
(4)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为保证安全,凡是可燃性的气体,点燃前都要检验气体的纯度,故填:纯度;
(5)
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故填: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活性炭对甲醛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净化室内空气,故填:吸附;
(7)
洗涤灵是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它能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故填:乳化;稳定。
三、计算题
1、
(1)20
(2)解:设CaCl2 质量为x,CO2质量为y。
x=22.2g
y=8.8g
反应后溶液质量=20g+80g-8.8g=91.2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100% ≈24.3%
答: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3%。
【解析】
(1)
石灰石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固体质量减少,固体减小的质量即为碳酸钙的质量,为24g-4g=20g,故填:20。
(2)
见答案。
2、
(1)4.4
(2)解:设8.0g样品中Ca(OH)2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y
则8.0g样品中杂质CaCO3 的质量为8.0g-7.4g=0.6g
答:8.0g样品中杂质CaCO3 的质量为0.6g。
(3)解:由(2)可知,碳酸钙总质量为0.6g+10g=10.6g
设碳酸钙全部溶解时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为n
则通入 m3g CO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172g
答:通入 m3g CO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172g。
【解析】
(1)
由图示可知,Ca(OH)2与CO2反应全部转化为CaCO3时消耗CO2的质量为4.4g;故填:4.4。
(2)
见答案
(3)
由(2)可知,碳酸钙总质量为0.6g+10g=10.6g
见答案
3、
(1)2.87
(2)解:设参与反应的氯化钠的质量是x
x=1.17g
则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1.7%。
答: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
【解析】
(1)
由图像可知,当加入30g硝酸银溶液时,沉淀的质量达到最大值(2.87g),故该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87g;故填:2.87。
(2)
见答案。
4、
(1)0.4
(2)解:设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x
x=87.5%
答: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87.5%
(3)解: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y
y=7.3%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分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70.8g-270.4g=0.4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5、500mL=500cm3,故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500mL×1.1g/cm3×10%=55g;需要水的质量为500mL×1.1g/cm3-55g=495g。
【详解】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球型干燥管 干燥二氧化碳 E 有晶体析出 20℃时,210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解:设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碳酸钠的质量是x
x=145.75g; 解:设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是y
y=231g
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6g,故析出碳酸氢钠的质量是231g-9.6g=221.4g。
【详解】
定性探究:(1)装置F中除导管外的玻璃仪器名称是:球型干燥管;
(3)要想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应用C装置进行干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故应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故选择E装置达到实验目的;
(4)20℃,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氢氧化钠,故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定量计算:
(5)见答案;
(6)见答案。
2、④②①⑤③ 应将物质品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 小于 BE 不是饱和溶液 向一支小烧杯内倒入20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 取一支试管,倒入上述氯化钠饱和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并振荡 硝酸钾固体溶解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详解】
I.实验室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的溶液60g,结合实验操作示意图可知:
(1)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2)图中步骤②物品与砝码位置放反,应将物质品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因为该实验称取的氯化钠质量为,需要移动游码,若不进行改正,称取的氯化钠质量为7.0g-0.2g=6.8g,小于所需要的质量,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
(3)出现以下情况: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造成水的体积偏小,溶液质量偏小,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B、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造成加水的质量偏大,溶液质量偏大,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最终称取氯化钠质量大于实际所需要的质量,造成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对溶液的质量分数无影响;
E、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造成溶液中溶质质量偏小,造成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综上所述,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BE。
II. 探究实验一: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可得实验结论为: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探究实验二: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否溶解硝酸钾固体
实验步骤:向一支小烧杯内倒入20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实验现象: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
实验结论:Na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取一支试管,倒入上述氯化钠饱和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并振荡;
实验现象:硝酸钾固体溶解;
实验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3、温度 溶质、溶剂 溶剂 溶质
【详解】
(1)实验一中左图没有对试管加热,右图对试管加热,故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温度对硝酸钾熔接线的影响;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溶质、溶剂,故在该实验中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和溶剂;
(2)实验二溶质和温度相同,溶剂不同,故该实验是为了探究溶剂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该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溶质。
【点睛】
控制变量法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余变量都应该保持不变。
4、17.3g 饱和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A、C
【详解】
(1)A中加入了50gNaOH固体,烧杯中剩余32.7g,故溶解的NaOH固体质量为50g-32.7g=17.3g,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3g;
(2)50gNa2CO3固体加入B中,Na2CO3固体未完全溶解,说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3)通过B、D对比,B、D的溶剂一样,加入的溶质也一样,只有温度不一样,而溶质被溶解的质量却不一样,可得出的结论是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溶解度,则除了溶质种类,其他条件都应该一样,可知通过A、C对比得出该结论。
5、水(H2O) t2 < BE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不饱和 20% BCFG
【详解】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水;故填:水;
(2)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t2℃时,上述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2;
(3)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在t3℃,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食盐固体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氯化钠需要的溶剂多,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硝酸钾<食盐,故填:<;
(4)A、若降低温度,可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不变,故A错误;
B、若降低温度,可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故B正确;
C、若降低温度,可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
D、若降低温度,可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故E正确。故选:BE;
(5)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想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
(6)t1℃时,氯化钠的溶解度还是36.0g,向100g水中加入25g氯化钠,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为不饱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故填:不饱和;20%;
(7)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硝酸钾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含砝码)、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和胶头滴管,故选:BC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