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江汉平原、洞庭湖、湘江沿岸)
1.原因:①明末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②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2.概况:(1)耕地面积增加,开垦土地,改造荒山旷野,开发边远地区;(2)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修建堤坝、渠堰、海塘;(3)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4)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湖广熟,天下足)
3.作用: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1.(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煮玉米是我们现在比较喜欢的食品之一,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最有可能先吃到玉米
A.隋朝李春 B.唐朝魏征 C.宋朝张择端 D.明朝李自成
2.(2021·山东威海·期末)“兵兴以来,地荒民逃,流离无告。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
A.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B.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C.大力发展手工业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使劳动力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闲置),与之相应的措施是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4.(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B.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5.(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面对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的“国之大计”是( )
A.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 B.对外发动战争
C.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D.加快人口增长
知识点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行业众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汉口镇明朝中期才发展,清朝时“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北京、江宁(江苏南京)、扬州、杭州、广州、苏州(乾隆时“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商帮,如山西的晋商(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设“票号”)、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2.问题: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②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6.(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7.(2021·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哪四部分组成的商业网( )
①农村集市 ②晋商 ③城镇市场
④区域性市场 ⑤徽商 ⑥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8.(2021·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由此可知,徽商( )
A.主营海外贸易 B.垄断北方市场 C.推动经济改革 D.经营业务广泛
9.(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如下表是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这种变化
A.不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与大力推行垦荒有关 D.使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
10.(2021·江西·象湖实验学校九年级期末)这是1661年-1766年清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这现象
A.说明人地矛盾突出 B.是因为人口增量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C.是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江汉平原、洞庭湖、湘江沿岸)
1.原因:①明末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②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2.概况:(1)耕地面积增加,开垦土地,改造荒山旷野,开发边远地区;(2)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修建堤坝、渠堰、海塘;(3)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4)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湖广熟,天下足)
3.作用: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1.(2021·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煮玉米是我们现在比较喜欢的食品之一,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最有可能先吃到玉米
A.隋朝李春 B.唐朝魏征 C.宋朝张择端 D.明朝李自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于明朝中后期引入中国的,所以李自成有可能吃到玉米,李春、魏征和张择端都不会吃到玉米,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1·山东威海·期末)“兵兴以来,地荒民逃,流离无告。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
A.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B.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C.大力发展手工业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兵兴以来,地荒民逃,流离无告。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可知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大片土地荒废,清政府下令地方官招揽流民,鼓励垦荒,B项正确;征收赋税是政府主要来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大力发展手工业和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排除CD项。故选B项。
3.(2021·湖南常德·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使劳动力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闲置),与之相应的措施是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2021·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B.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是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面对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的“国之大计”是( )
A.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 B.对外发动战争
C.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D.加快人口增长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面对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结合所学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因此,面对明朝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初的統治者认识到的“国之大计”,A项正确;清初没有发动对外战争、加强对西北的统治,排除BC项;清初经过明朝末年的破坏,不会加快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知识点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行业众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汉口镇明朝中期才发展,清朝时“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北京、江宁(江苏南京)、扬州、杭州、广州、苏州(乾隆时“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商帮,如山西的晋商(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设“票号”)、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2.问题: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②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6.(2021·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题干指出了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多个棉布业发达的市镇也出现了繁荣的丝绸业市镇,这说明了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同的生产分工,反映了区域性生产分工明显,D项正确;题中反映的是手工业而不是商业,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市镇的区域生产特色,而不是规模,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城乡经济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1·黑龙江牡丹江·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哪四部分组成的商业网( )
①农村集市 ②晋商 ③城镇市场
④区域性市场 ⑤徽商 ⑥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的商业网有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故选D项,排除ABC项。故选D。
8.(2021·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由此可知,徽商( )
A.主营海外贸易 B.垄断北方市场 C.推动经济改革 D.经营业务广泛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说明徽商实力很强,经营范围广泛,商品经营业务广泛,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主要经营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垄断北方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1·山东临沂·七年级期末)如下表是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这种变化
A.不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与大力推行垦荒有关 D.使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
【答案】C
【解析】
依据图表可知,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这与清政府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有关,C项正确;土地面积增加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排除A项;耕地面积增加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B项;表格没有体现粮食产量,所以体现不出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1·江西·象湖实验学校九年级期末)这是1661年-1766年清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这现象
A.说明人地矛盾突出 B.是因为人口增量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C.是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1661年-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国家强盛,社会安定,而且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推动了耕地面积大幅增长,D项正确;图表只反映了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没有涉及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信息,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突出的结论,排除A项;人口数量增长是推动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人口增量并非必然导致耕地面积增加,排除B项;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与耕地面积增加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一模)下图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微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2022·广东河源·一模)研下表。由表中数据反映的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 )
时间 人口总量 粮食总量(斤) 人均耕地(亩) 人均粮食(斤)
康熙二年(1663年) 0.95亿 1163亿 6.88 1183
乾隆六十年(1795年) 3.01亿 2576亿 2.14 867
清朝前期人口和粮食产量表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C.人均粮食严重不足,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D.农业品种产量增加,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3.(2022·广西河池·一模)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这些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2022·山东济宁·二模)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人口总数和人均土地的占有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1734 27355462 32.54
1753 102750000 6.89
1766 208095796 3.56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D.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如下图名为《耕织图》(局部),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6.(2022·四川资阳·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 ③清朝前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2·广东清远·一模)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度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这说明这一时期:( )
A.专制皇权遭到不断削弱 B.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动
C.民族危机初现端倪 D.国家干预经济形式发生改变
8.(2022·山东聊城·一模)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9.(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模拟预测)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0.(2022·四川眉山·一模)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与此同时,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的什么现象?由此带来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哪里,有何优点?明清时期这些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运行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或启示。(共26张PPT)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清朝康熙年间1.5亿
乾隆末年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课堂导入
七年级下册精品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22
背讲考
七年级下册第19课
课堂导入
评价目标
评价任务
中考演练
创新思维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评价目标
背讲考-七年级下册同步备课精品系列
壹
贰
叁
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掌握:人口增长的状况和影响。
知道: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情况;
材料一: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
——《明清史料》丙编,
材料三: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疆域开拓并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
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背景?
材料二:乾隆“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乾隆帝及其时代 》
②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③清前期社会安定,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
阅读课本,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耕地面积
兴修水利
庄稼种植
经济作物
(1)耕地面积扩大
清代开荒执照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耕地面积的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耕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大量土地的灌溉需求呢?
(2)大力兴修水利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皇帝
材料: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及其《治河方略》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地有了,水管够了,我们种些什么呢?
(3)推广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材料: 乾隆皇帝在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中起了巨大作用。他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每亩可得千斤,
胜种五谷几倍。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材料:(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甘蔗
茶叶
药材
棉花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耕地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治理大河
修建水利工程
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扩大
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总结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阅读课本,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宋代与清代粮食主要产区对比图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苏湖地区改为种植经济作物说明什么?
是生产技术落后于湖广地区吗?
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加强
(1)手工业发展迅速,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清·苏绣
依据材料和图片总结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纺织图》
材料一:乾隆十年奏准,江宁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七百八十名。苏州现设机六百六十三张,机匠一千九百三十二名。杭州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八百名。---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苏州府志》
分工明确
雇佣关系
规模大
人数多
依据材料和图片总结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早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工场手工业与传统手工业相比有何特点?
北京、江宁(江苏南京)、扬州、杭州、广州、苏州(乾隆时“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清前期即‘生齿(人口)日繁,人物殷富’。” ——戴逸《简明清史》
(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归纳清朝商业上的表现?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繁荣的
商业网
商业的发展
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图2 木渎镇沿街店铺
图4 苏州城云贵川广各省杂货老行
图1 山前村的杂货铺
图3 苏州城的商业街
《盛世滋生图》(局部)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商业的发展
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湖北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
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商业的发展
“皇家看故宫,
民宅看乔家”
徽商
“贾而好儒”,
富甲一方。
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代表
乔致庸
徽商代表
胡雪岩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各朝代粮食产量,……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奈《中国社会史》
— 《豫变纪略》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人口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连年战乱
明末经济衰败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的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
?
原因
表现
人口的增长
1.原因: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概况:
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图
康熙:1.5亿
乾隆末年: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人口的增长
清朝前期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口剧增带来最直接的后果是?
3.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1)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2)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材料: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3)庞大的人口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口的增长
“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清王朝雇佣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
盛世之下老百姓依然贫穷,“饥饿的盛世”
清朝马车
英国的蒸汽机车
英国的纺织工厂
英国汽船
VS
VS
清朝手工织布机
VS
清朝
英国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VS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西方先进的
资本主义经济
清朝建立
康熙
1636
1661
1722
雍正
1736
乾隆
嘉庆
1796
鸦片战争
1640——168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65——1840—……
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
饥饿的盛世
1840
天朝上国,不思进取
工业的崛起
1638
顺治
清朝前期与世界
(2022·广东·模拟预测)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 B.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
C.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 D.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
(2022·河南新乡·一模)谚语的演变蕴含者一定的历史信息。从南宋时期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这两句谚语变化表明( )
A.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产粮重要地区B.宋以后江南因战乱多农业发展受影响
C.江浙地区经济逐步落后 D.明清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A
A
中考演练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
原因:
商业:
人口的增长
原因:
表现:
带来的
问题:
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发达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创新思维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022·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一模)下图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微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卡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方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等,工商业市镇也大量兴起,手工业方面苏州等地出现了手工工场,在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022·广东河源·一模)研下表。由表中数据反映的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 )
时间 人口总量 粮食总量(斤) 人均耕地(亩) 人均粮食(斤)
康熙二年(1663年) 0.95亿 1163亿 6.88 1183
乾隆六十年(1795年) 3.01亿 2576亿 2.14 867
清朝前期人口和粮食产量表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C.人均粮食严重不足,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D.农业品种产量增加,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的较少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土地、山林别开发出来种植粮食,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A项正确;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开发不属于社会问题,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人均粮食严重不足,出现大面积的饥荒,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且这也不属于社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广西河池·一模)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这些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外国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番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结合史实可知题干中作物传入中国是在明朝,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4.(2022·山东济宁·二模)表反映了某一时期人口总数和人均土地的占有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1734 27355462 32.54
1753 102750000 6.89
1766 208095796 3.56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D.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1734年到1766年,人均土地越来越少,说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项正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不能体现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排除AC项;耕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如下图名为《耕织图》(局部),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统治者重视《耕织图》,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C项正确;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是表象,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材料说的是清代,排除B项; 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有发展,有量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四川资阳·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 ③清朝前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玉米、甘薯等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明清时期出现了如晋商、徽商等著名商帮,清朝时,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是在北宋时期,③说法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2022·广东清远·一模)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度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这说明这一时期:( )
A.专制皇权遭到不断削弱 B.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动
C.民族危机初现端倪 D.国家干预经济形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据题意可知,专卖政策的实行减少了弊端,而且国家也从直接干预经济转变为间接遥控,说明国家干预经济形势发生改变,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经济政策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专制皇权削弱、闭关锁国政策松动,排除AB项;此时还没有出现民族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2·山东聊城·一模)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B
【解析】
明万历年间“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也就是说此时的玉米种植的数量是非常小的,到乾隆年间“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也就是说此时楚地遍地的玉米。我们知道玉米是舶来品,相对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玉米耐寒、高产,对于中国一直处于人口数量多、粮食供给困难有很大改善,B项正确;南北方气候差异与玉米种植情况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殖民活动的推动不是万历年间到乾隆年间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当时中国经济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模拟预测)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出现了手工工场,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就是早期工业化,但后来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于欧洲,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2022·四川眉山·一模)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答案】B
【解析】
从“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B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说云南可以开垦的田地变少了,并没有说西南地区耕地减少,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介绍内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能体现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反映云南在积极开垦耕地,不能体现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排除D项。 故选B项。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11.(2021·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与此同时,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的什么现象?由此带来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哪里,有何优点?明清时期这些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运行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或启示。
【答案】(1)现象:人口快速增长大片土地开垦出来。问题:人地矛盾环境破坏等等。
(2)原产地:美洲优点:容易种植(或高产)
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养活了更多人口。
(3)认识启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或重视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表述意思一致即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由“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可知人口快速增长;由“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可知大片土地开垦出来。因此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人口快速增长大片土地开垦出来的现象;由此带来了人地矛盾,以及环境破坏等等。
(2)根据材料二图片中的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图片中的农作物原产地在美洲,其优点是容易种植;明清时期这些农作物得以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养活了更多人口。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运行与发展,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