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0 22: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练习题
选择题
1.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下列史实与他密切相关的是(  )
A. 创立皇帝制 B. 颁布“推恩令”
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设立军机处
2.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 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 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 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 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3.根据傅乐成《中国通史》内容整理出“大运河开凿情况表”。该表格反映了运河的开凿(  )
时间 征用民夫 开凿情况
大业元年(605年) 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 洛阳引谷洛二水至洛口入黄河,引黄河 北入汴水,后入淮水
大业元年(605年) 淮南百姓十余万 疏浚旧日沟通江淮的邗沟
引邗沟水经江都进入长江
大业四年(608年) 征发黄河以北百姓百余万 连接黄河、沁水、卫水和沽河
4.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如图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政治制度完备 B. 农业技术进步
C. 海外贸易发达 D. 文学艺术繁荣
6.下列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7.唐代皮日休曾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与诗句描绘相关的中国古代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黄河
8.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 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 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 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9.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群臣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
A.虚心纳谏,任用贤才  B.戒奢从简,身体力行 
C.轻徭薄赋,关注民生  D.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10.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 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 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 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 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11.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 9
A. 社会风气开放 B. 民族交融
C. 中外交往频繁 D. 经济发展
12.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中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
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商业的繁荣
13.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 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 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14. 如果给如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 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 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15.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16.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17.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如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
A. 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 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 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18.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对渝州有这样的描述:登高远眺,万家井邑出现,两江之中舟船济济,水国乡民舟中行商,二水流过,分外澄明。王维的描述直接反映了渝州(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教昌盛
19.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正式确立这一制度的皇帝是(  )
A. 汉武帝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太宗
20.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二、非选择题
21、.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 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分别写出图1中都城A和图2工具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3)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22、材料论述。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请回答:
(1)隋朝大运河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开凿的?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檀新林《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史实。指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列举两个唐朝对外交往的具体事例。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答案
1-5CCCCB 6-10ACCBC 11-15DDCCA 16-20CDBCC
21、(1)长安;筒车。
(2)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科举制。
(3)筒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有广州、扬州等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出现国际大都市;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22、(1)隋炀帝;
(2)观点一: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论述:大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1)史实: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事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3)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