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来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延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借鉴了此制度,而我们却吐弃了。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1916年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这次考试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许多人没有被任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变化: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比重加大;实行糊名制,选拔人才仅参考考试成绩;官员任用权由中央政府掌握;考试合格即可入仕。
影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对防止徇私舞弊、促进考试公平起了一定的作用;官员任用选拔权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仅凭一次考试成绩任用中央官员,存在弊端。
特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考试制度;限定考试人员资格;具有近代化特征;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考试形式具有多样性。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美: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样让制、“乡举里达”、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科举制度实范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一一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治金、机械、造船、造机、土木工程、建筑、电エ、医学、制药、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
【参考答案】
(1)特点:起源早;具有继承性;形式较固定。影响:选拔了大批人才;完善了官僚制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主要内容:实行考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背景: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
3.工业建设
【郴州市 2021 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14 分)图 4、图 5、图 6 是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一五”计划期间、1966-1976 年、1978-1999 年)的主要工
业建设分布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分别提取图 4、图 5、图 6 工业建设的信息,并 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4 分)
【参考答案】
图 1:1966 一 1976 年。理由:这一时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工业建设项目较少;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投
资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
图 2:“一五”计划期间。理由: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得到苏联援助,以东北地区为投资重点;新中国成立前重
工业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落后,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建设成绩突出,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
础;为维护国家统-.和民族团结,国家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兴建公路。
图 3:1978 一 1999 年。理由:新时期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在东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国家和平利用
核能源,缓解东部电力紧缺问题,在珠三角地区建设核电站;两岸关系缓和,国家提出“和平统一”,有利于东部
沿海地区的工业建设。
4近代中国工业成就
【辽宁省大连市 2021 届高三 1 月(八省联考)双基测试】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工业成就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的工业成就进行历史解释。(12 分)
【参考答案】
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一方面逐渐瓦解了中国 的自然经济,导致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4 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下,19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诞生了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都属于近代 工业,普遍使用机器生产,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4 分)近代工业的出现,改变了近代经济结构,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由于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工业始终未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推动近代化方面作用有限。(4 分) (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根据图示中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发昌机器厂”“贻来牟机器磨坊”“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和这些厂矿的分布位置可以看出,图示信息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结合所学知识,从兴起原因、表现和
影响等方面进行解释即可。在作答过程中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 变 ” 或 “ 不 变 ” 【山东潍坊 2021 届高三二模】
(13 分)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以下是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示例一:入党誓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土地革命时期,誓词着重强调阶级斗争、坚定信念等内容。此时期党的力量弱小,斗争隐蔽,需要坚定理想信念、 严肃组织纪律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一暂词指明了斗争方向,利于坚守党性、凝聚人心、巩固政权。抗战时期,誓 词不提“阶级斗争”,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共以民族大局为重,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对日作战胜利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誓词注重党的组织纪律,是对地方党组织、党员的具体组织要求,为建立统一政权做准备。这一誓词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维护党的权威。入党誓词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
示例二:入党誓词不变的是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初心使命”。
土地革命时期,民族危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制定“纲领”,带领广大人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反对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激化。中共以全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专制卖国、破坏民主。中共展示合作诚意,积极应对国民党军事进攻,开展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他如: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角度都可以,如果学生对入党誓词中具 体的内容变化进行阐释酌情得分。)
6
7.【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主要货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主要货币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趋势:自秦到五代以铜钱为主;宋元时期,纸币诞生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明清时期,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原因:受秦朝圆形方孔钱铜钱影响,重农抑商导致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秦到五代以铜钱为主;铜钱携带不便,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北宋时期纸币诞生,并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发展为主要货币;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实施,使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8【题目】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参考答案】
(1)变化:宋代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建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模式;社区新兴组织出现,参与社区管理;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
意义:保障政令畅通,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可知,宋代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建立。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乡约制度作为基层治理的手段之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以儒家文化作为治理内容,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根据材料二中“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及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开展“清末新政”以自救;根据材料二中“设立议事会”、“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可知,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可知,居委会职能扩大;根据材料三中“‘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可知,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模式;根据材料三中“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可知,社区新兴组织出现,参与社区管理;根据材料三中“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可知,基层管理民主化程度提高,协商式民主逐渐发展。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基层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保障政令畅通,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稳定社会秩序。
9.【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第三章艺术家的时代中有如下描述: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从未恢复。自明皇(唐玄宗)之后的几位皇帝,都无力恢复昔日 唐朝的国威;经过一世纪的苟延残喘,唐朝终于结束了。接着是战火连绵的五代,五个朝代 才延续了 53年①。在这种情形下,往往需要一位强人,才能重新建立秩序。在一片混乱中,终于出现一位军人,这位军人建立了宋朝,因为他是这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故被奉为太祖 ②。他又重新恢复了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并推行一项变法,用一种几乎是社会主义的方法 来控制全国的经济生活,以解决开发资源和消除贫困的问题③。
……
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爵士在万里长城所发现的一张最早存在的纸,是一种公文的形 式,记载着公元21年到公元137年的事情。因此我们断定这张最老的纸约在公元150年出 现,就是据蔡伦发表他的发明之后五十年而已④。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中划线部分中有两处史实性的错误,请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判断的理由。(要求:只写出两处序号,理由须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错误:③④两处
③理由:土地私有制一直是宋代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宋太祖时期的政策并不带有任何社会主义的方式。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松弛,“控制全国的经济生活”明显与史实不符
④理由:据考古发现,不晚于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东汉时期的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并非发明了纸,材料中“最老”的纸也并非真正“最老”,故此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
10(四川省自贡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中国古代人口统计数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两千多年间的人口现象,人口变化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有利于总结其规律。
中国历代户口统计表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上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人口数置的变化,提取两个及其以上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错误:③④两处
③理由:土地私有制一直是宋代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宋太祖时期的政策并不带有任何社会主义的方式。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松弛,“控制全国的经济生活”明显与史实不符
④理由:据考古发现,不晚于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东汉时期的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并非发明了纸,材料中“最老”的纸也并非真正“最老”,故此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