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11语文复习测试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2011语文复习测试 实用类文本阅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8 17: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
解玺璋
柏杨去了。这个几乎与五四运动同岁的人,作为“五四”自由之精神的最后一个实践者,在五四运动89周年纪念日的前夕,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初读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是在上世纪80年代。1986年的“花城社”版本,删除了《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一文。可见,对于中国人是否丑陋,那个时候还是有保留的,或者说,是没有勇气正视的。所以,读这本书首先就需要鼓起勇气,因为,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自己已被装进去了。
但他态度是真诚的,我的思想在那个时候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许多年前读鲁迅杂文时的情形非常相似。但鲁迅所讲的毕竟还是几十年前的事,离我们很远;而柏杨讲的很多人和事,就发生在今天,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我曾经为此而感到困惑,改造国民性喊了也有几十年了,中国人的进步又表现在哪里呢?或者,中国人的自新,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吗?
柏杨以写作终其一生。他的写作,归为一点,就是“只为苍生说人话”。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凝聚在这里,为中国人能够有尊严地活着,耗尽了全部的智慧和心力。柏杨的身份,是学者兼作家。但在我的心目中,他首先是个战士,不屈不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的写作,从来不是为了要在文坛或者学术领地里占据一个位置,争取一个名号,而是基于现实,对历史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国民沉迷于悠久传统的一种棒喝。
有人曾质疑柏杨的文学成就和学术地位,这恰恰显示出我们与柏杨的隔膜。对他来说,文学和学术的天空都太小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不畏强权的独立批判精神、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以及对我们这个民族和人民不能割舍的情感。据称,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有“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通鉴”的说法,正是在牢狱之中,他完成了那部以人的情怀观照中国历史的巨著《中国人史纲》。不要跟他讲你们的学术规范,一个“人”字,已经划清了他跟传统史学的界限。前几年,作为责编,我曾参与《中国人史纲》在内地的出版,他所给予我的教益,是可以受用一生的。
柏杨以其写作证实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有人说,柏杨去了,柏杨的时代就结束了,好像柏杨的精神我们也就不再需要了。我在书店里看到,因为柏杨的去世,他的很多书,特别是《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史纲》,在市场上已经脱销了。这种现象说明,这个时代还是需要柏杨的,他的精神通过广大读者的阅读而存在,而延续。
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和柏杨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什么区别的话,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一种自我平庸化的倾向,他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表达对现实权力的屈从和认同。这是中国人的悲哀,更是知识分子自身的悲哀。由此看来,更显示出柏杨精神遗产的稀有和可贵。这笔遗产不是别的,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一个社会为什么会有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其存在的意义及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点,我们读了柏杨就可以明白。知识分子应该是有社会担当的。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发烧的时候,保持清醒。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给现实社会提供合理性的解释,事实上,他们有义务以其理性和智慧向公众揭示现实的合理性将怎样在其发展过程中走向衰落和灭亡。
中国知识分子说得多,做得少,习惯于坐而论道,崇尚“清谈”,发展下去往往就是扯淡。就像很多人都在参禅拜佛,其实只是在为自己梳妆打扮。用林谷芳先生的话说,只有在“两刃相交,无所躲闪”之际,才有真实的禅可言,才可能领略生命的极致风光。修禅如此,继承柏杨的精神遗产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6日)
1.文章首段称赞柏杨是“‘五四’自由之精神的最后一个实践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只为苍生说人话”;②他基于现实对历史进行批判反思,对国民沉迷于悠久传统进行棒喝;③他不畏强权、敢于批判,敢于自我反省。
2.文章第二、三段写了作者“初读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经历,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达自己读此书所受到的震撼及对柏杨的崇敬,从而引出对柏杨的评价的话题;②由感受引发作者对柏杨存在价值的思考,符合文章中心。
3.作者在点评柏杨的贡献时,也指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缺点与不足,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此反衬柏杨存在特别是作为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及标本作用;②表达作者对当下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缺失及对现实屈从状况的忧虑;③对知识分子没有担当、自我平庸的趋向提出批评,更能够有力地表达中心。
4.作为评述性人物传记,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评说”柏杨的?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是从两个角度来评说“柏杨”的:一是总写柏杨作为“‘五四’自由之精神的最后一个实践者”的存在价值;二是分写柏杨的“只为苍生说人话”的写作与柏杨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启发:写文章要脉络清晰,善于利用总分式结构来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默契合作的“黑牡丹”
于丽萍
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的数量十分稀少。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它是一种大型涉禽,主食小鱼、小虾、蟹、螺和蛇类、蛙类等,白天喜欢在竹木掩映的河溪之畔散步、觅食和小憩,晚上则成群栖息在高高的树桠上。它体长1米左右,雄鹳除腹肋部的羽毛是纯白色之外,其他与雌鹳一样,均呈深黑色,并泛出一种浓淡变幻、富丽秀美的紫青色光泽,曾被称为鸟中的“黑牡丹”。
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特别是协力捕鱼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一对比翼飞来的“黑牡丹夫妇”徐徐降落在清流溪畔。个头稍矮的雌鹳,首先警觉地前后扫视一番,就跨入一段较为狭窄的溪中,缩起长脚,静静地伫立着,做好守溪待鱼的准备。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便展翅飞到水面较宽的溪水上游,放开两条健壮的长腿,使劲扑打着翅翼,快速地从溪中朝下奔去,身后溅起了一道白练,“哗哗”地响个不停。溪中的鱼儿,受到雄鹳的惊扰驱使,无不惊恐万状,成群结队地顺流逃逸,自然要冲过雌鹳守着的浅水窄口。于是,恭候在一旁的雌鹳,只需举“颈”之劳,便可啄住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当做美味。当雌鹳在下游吃饱之后,就会飞向上游,让雄鹳去守口,自己到上游赶鱼下来,让雄鹳也美美地享受一番。
当然,除了抓小鱼、小虾当“点心”外,“黑牡丹夫妇”还能抓鳝鱼当“大餐”呢。
生活在水田、沼泽淤泥中的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生性孤癖的鳝鱼,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对于涉禽来说,黄鳝的外表溜滑,易于吞吃,且营养丰富、热能耐久,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夏秋之交,鳝鱼特别肥腴,自然会成为“黑牡丹夫妇”的捕食对象。“夫妻”俩成天徜徉在黄鳝出没的荒沼野塘中,常以自己的长喙当做犁头,耐心犁开洞穴,寻找着鳝鱼起居留下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鳝鱼的泥穴,双方就会轻轻地拍起“翅语”,并配以短促的低叫,示意齐心协力。于是,两只黑鹳摆开围堵的架势,轮番对着泥穴口察看。如发现成功在望,雄鹳就跃入水中,使劲将长喙插入泥穴,朝两边翻动;雌鹳则屏息静气地严阵以待,准备举喙擒捉受惊逃出来的鳝鱼。由于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雄鹳经常要累得抬头小憩,只好由雌鹳来继续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轮流苦战,终于逼得鳝鱼夺路逃窜。这下子正中“黑牡丹夫妇”的下怀,两鹳立即伸颈夹击,将鳝鱼擒拿到嘴。
当然,这种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因为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常常是“狡兔三窟”。当“黑牡丹夫妇”在洞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滑溜溜的鳝鱼早已悄悄溜走了。“夫妻”俩运气不好,苦苦地折腾了大半天,却是徒劳无功。遇到这种情况,雄鹳便显得暴躁不已,连连仰天长鸣,并使劲儿用翅膀抽打着水面。雌鹳却很有耐心,常常柔声柔气地应答着,紧紧地依偎在“丈夫”的身旁,不停地用翅膀梳理着“丈夫”的羽毛,极力安抚它。经过雌鹳一番安慰,雄鹳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恢复了平静。接着,就交头接耳一番,似乎又有了好主意。一会儿,双双展翅飞起,在绿野清流的视野里,两只优雅的“黑牡丹”飞向新的地方。
(选自《科学之友》2009年第4期)
1.本文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内容上,文章行文、结构上去分析。
答案:紧扣文题,抓紧黑鹳特点,概括本文写作重点,统领下文。
2.文章最后的一段说,“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后两段的叙述中总结提取鳝鱼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在说明“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
答案:(1)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
(2)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
(3)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
(4)鳝鱼常常是“狡兔三窟”,当发现危险时就悄悄溜走。
3.“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从全文来看,黑鹳的“友爱”和“默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溪中捉鱼”“泥中捉鳝”可见其默契;从“溪中捉鱼”和“泥中捉鳝”徒劳无功时,可见其友爱。
答案:(1)能够关爱、理解和体谅对方,真诚为对方着想。雄鹳总是主动承担重担,具有奉献精神。雌鹳也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尽其所能。双方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轮流上阵,互助互惠,满足双方的需求。
(2)注意情感交流。在遇到挫折雄鹳情绪不稳定时,雌鹳理智劝慰、安抚,使其平静,共同寻找新的起点。
4.作为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答出两者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一要说出语言特点,二要结合文本谈其表达作用、效果。
答案:(1)拟人化。本文把黑鹳比拟成人,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生动活泼,十分亲切,富有浓郁的人情味。(2)强烈的感彩。本文字里行间浸透着对黑鹳默契合作互助友爱的喜爱、欣赏、赞美之情。带有强烈的感彩。如“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一句中“温柔”一词,作者就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黑鹳以人的情感,用词生动亲切,既写出了雄黑鹳与“妻子”的友爱和默契,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又表现了作者的喜爱、赞赏之情。(3)准确。(4)生动、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
王清铭
几年前汪老驾鹤西游,我记忆里忽然涌出那个初夏如水的阳光。也许我只是教室前青草地上的一粒露珠,与汪老只有一面之缘的我,无法用笔涂抹出当时如阳光如流水般的感受。但这一次,汪老从文字中走出,坐在我面前,一边啜茶,一边与我娓娓而谈北京胡同、市民生活和他们“睡不着,眯着”的文化心态。此刻我的身边似乎又荡漾着漳州初夏的空灵阳光。走到街上,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汪老冷不丁地从某个胡同里钻出来,与我匆匆打一个照面,留下一抹纯净的笑意,然后消失在人群之中。
汪老与我们的想象迥然不同。不是鹤发童颜,也没有仙风道骨。他头发稀疏花白,仿佛一蓬衰草;脸上皱纹倒不多,但浮肿的眼袋特别明显;他穿着灰白色的衬衣,下摆很随意地塞进皮带里,衬得他更加瘦削。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唐诗句,这位曾写过许多柔情似水的小说的人老了,时光的逝水不会倒流。但汪老没有丝毫的感伤,他的脸上隐约地透露出一种儿童般纯真的光芒和历经沧桑之后的波澜不惊。有些人的人生一步步地向老境迈去,汪老却从老境一步步地迈出,仿佛他的心灵和年龄还停留在锦瑟年华,从来不曾老去。其时他已年逾古稀,老得成“妖”。汪老喜欢宋儒的两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概他善于“化动为静”吧,即使是至痛的事,在他心里浸泡几下,也会变得平和起来。汪老的“老”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人生智慧的结晶。他的眼睛很小,有点迷蒙,仿佛还滞留着江南水乡的烟雨蒙蒙。
假如你不细瞧,还真会以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糟老头”,或许,汪老更愿成为这样的人。他小说中的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如果不是普通人员中的一员,是不可能具备的。汪老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说他最喜欢的是更实在的两句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自许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记得当时鲁迅文学院教务长何镇邦先生开讲座,汪老进来了,脚步很轻,我们把巴掌拍得很响。他这边、那边点了好几个头,然后将身子搁在椅子上,摸出香烟——很有诗意的“阿诗玛”牌——这边、那边地敬一轮烟。我刚好坐在他后排旁侧,他连我这个毛头小子也敬到了。何先生上课了,谈笑风生,赢得满堂掌声。但近两个钟头时间我都花在观察和揣摩汪老上,如同不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是猜不透他的,凭我的学识和经历。我想起了他在《林肯的鼻子》中所写的语句:“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汪老的平等思想给我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
后来我读到邓友梅凭吊汪老的文章,文中说:“中国人提倡‘老要张狂,少要稳当’,汪曾祺算个典型。”汪老根本就没有给人狂狷的印象,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随意,这如同他的作品,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以后我又读了他的许多文章,印象最深的有《牙疼》。文章写到他牙痛时,虽疼起来要人命似的,但他都会“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汪老苦乐随缘,通权达变,我把这段文字看做他所有文章的“旁白”。
“很多歌消失了。”汪曾祺在《徙》的开头写道。很多人也消失了,但汪曾祺不曾消失。他的文字是永不消失的“歌声”。
(节选自《辽河》)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汪曾祺的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的外貌:头发稀疏花白,仿佛一蓬衰草;脸上皱纹不多,眼袋特别明显;灰白的衬衣,下摆很随意地塞进皮带;眼睛很小。②他的神情气度:他的眼神仿佛还滞留着江南水乡的烟雨蒙蒙,脸上隐约地透露出一种儿童般纯真的光芒和历经沧桑之后的波澜不惊。
2.“很多人也消失了,但汪曾祺不曾消失。他的文字是永不消失的‘歌声’”,请结合原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的人的人生一步步地向老境迈去,汪老却从老境一步步地迈出,汪老的“老”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随意。②他的作品真实自然,自然流露出平等、苦乐随缘、通达的情怀。他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提炼出的平凡、自然与通达,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所以是永不消失的“歌声”。
3.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你认为“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有哪些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汪老是一个平凡、亲切、自然随意的老人,他就在平凡的生活(胡同)中,仿佛刚刚“走出胡同”,并没有永远离开我们。②他的文章风格和精神品质,永远留在我们的生活(胡同)中。③文章标题饱含了作者对汪老的深切怀念和赞美之情。(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回答出“没有永远离开”“文章风格和精神永存”“赞美”等关键词)
4.阅读本文后,你对汪老的文品和人品的印象如何?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作文与做人问题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汪老的文章亲切、自然、朴实、内涵丰富。汪老做人谦虚,和蔼,没有架子。我认为,文章应以真为本,以情为真,感人的文章应该是真情的文章,要作出感人的文章,首先要做真诚而有真情的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3题。
中国功夫全球化生存调查
夏海淑 郑启航 熊平
“为什么我们拍不出《功夫熊猫》”成了近期的热门话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或许应该了解的是:在电影之外,中国功夫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如今那些已经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的华人武馆与华人武师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
一________
在《黑客帝国》成功后的最初几年,香港功夫片和功夫人在好莱坞受到空前的重视,许多好莱坞导演在拍动作戏时,会把一些香港经典功夫片直接当教材用。但遗憾的是,这两年,除了专为华裔女明星做替身的秋明(音)等个别武师外,在好莱坞已很难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原因之一,当然是好莱坞功夫热的退潮,其次,好莱坞的“保护主义”近来有所抬头,为了保护本土电影人的工作机会而开始排斥外来者。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前几年的合作,美国的动作指导们已经从中国功夫人手里学到了不少本事,足以应付普通动作片的拍摄需要。
但是中国功夫博大精深,美国电影人学到的只能是皮毛。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虽然中国武馆全世界遍地开花,功夫片也一部接着一部地出来,但真正的中国功夫,处境并不乐观。
二________
德国少林寺成立于2001年的7月份,起初是由德国企业家达依乐父子投资的,经过近3年的发展,德国少林寺的会员增加到400多人,工作人员扩充到30多人。可由于德方投资人错误的投资策略,导致亏损过大,于2006年5月撤资。后经过少林师傅们与部分学员的共同努力,2006年9月8日德国少林寺再度开张。此时少林寺的师傅由从前的8人减少到4人,工作人员由从前的30人减为0,只有3名会员做义工,会员也仅有50余人。
德国少林寺重新开张后,放弃以往各种宣传造势,把全部精力放在教授少林功夫和传播少林文化上,并将免费试学的课程扩大到少林寺开设的所有课程,由此前的太极、气功、功夫扩展到佛教文化、打坐等,还举办更丰富多彩的佛事活动、中国文化讲座等。
同时,德国少林寺还积极参与各种宣传少林寺和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如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地举办的各种文化节。《功夫熊猫》在德国首映时,剧组主动找到德国少林寺,并在这里举办了首映新闻发布会,当天各大媒体云集,《功夫熊猫》主要配音演员杰克·布莱克、达斯汀·霍夫曼等9人到场,少林师傅也向观众展现了精彩的少林功夫。
三________
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有600多万,是东南亚除印度尼西亚之外华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华人文化保留最完善的国度。为了在马来西亚寻找武林“高人”,记者多方打探,有幸找到了当地“一指禅”协会顾问林勇卯先生。
林勇卯说,海外华人来到异国他乡,习武多为健身强体,早期那种武林争斗现在已少见,近年来,中国的一些武术随着两国间的民间交流增多而流入马来西亚,“一指禅”就是其中一种。马来西亚的“一指禅”协会成立于1993年前后,主要宗旨也是为了健身和治病。
他本人不崇尚练习传统武术的“硬功”和“绝门武功”用来争强好胜。他说,从武林史上看,过去有许多武林高手为争“天下第一”,有的英年丧命,有的老年病痛缠身。而且现在,进入信息时代,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为了练就一门“盖世武功”而花费几十年精力?
林勇卯说,他没有什么传统意义上的“绝技”,但他跟中国师傅学到的“一指禅”中有一招“摇丹田”,现在可以说是一门“绝技”,因为它能帮助经常使用电脑者解除手指和臂膀的酸痛,防止隐疾。
“摇丹田”实际上是一种摇臂膀的招式,不难学。记者随林勇卯先生练习一番,觉得里面有点奥秘,解决臂膀的酸痛没有问题,但如果连马步都蹲不好,学习起来就有点辛苦。从林勇卯先生偶然间的发力示范里,看得出他功力不浅。
目前,一些武林人士狂热追求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体育比赛,这种势头也引起马来西亚一些武术界人士的担忧。从现在武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武术是“武+术”,无武之术不能成为武术,否则就会变成花拳绣腿或另类“体操”。久而久之,年轻人习武的兴趣减少,武术也许会随之湮没。
希望世界武林不要忽视武术搏击的精髓,要多举办武术擂台赛等搏击比赛与活动,让武术这朵中华文化奇葩永远绽放。 (选自《环球杂志》,有删改)
1.试给调查报告的三个部分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要能概括主要内容,每个小标题字数不要超过15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好莱坞中国功夫人风光不再;②德国少林寺一波三折;③马来西亚武林寻踪。
2.针对本次新闻调查,有人认为中国功夫遍布全球,选文只是随便选择了三个地方进行调查,因此调查结论不能令人信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同意。调查所选的三个地方具有代表性:好莱坞是中国功夫走向海外的重要一站,地域上来讲属美洲;德国少林寺则是中国功夫在欧洲的代表;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功夫在东南亚的一个缩影。选取这三个地方,貌似随意,实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说明了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影响。
3.请简要概括本篇关于中国功夫在海外的现状调查的主要结论。依据你对文本的阅读,简要说说中国传统武术如何在海外振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论:传统武术逐渐消失。想法:坚持做好武术本身,将其作为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载体。德国少林寺“死而复生”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借助原汁原味的武术擂台赛等搏击比赛,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而不是过分热衷于相关的体育赛事。避免对传统武术的异化,甚至将其沦为另类艺术体操。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可奈何陈忠实
从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沟壑纵横”却不失坚毅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实绝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酸文假醋”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深奥、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得是地,人家都说周总理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十几种盗版,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我的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一点儿也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他喊:“你的新书卖得不错,刚进两天,几十本就卖完了。”陈忠实张口结舌,估计他当时那张脸得让小摊主做两天噩梦。
没等噩梦过去,陈忠实又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这部署名陈忠实的《村画》,内容与他们社出版的一部叫《壁虎村》的作品相同,作者是云南作协副主席李霁宇。他们请陈忠实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陈忠实只好怀着无法言说的心情著文说明事实真相。估计从那时起过滤嘴香烟消愁的作用不行了,陈忠实改吸雪茄。
还有一次,上海一位读者和浙江师大的一位研究生几乎同时致信陈忠实,说他们买到一本署名陈忠实的小说《生命原》,内容不错,就是错别字太多。陈忠实当即回信说明本人并没有出版过这本书,希望他们将此书寄来看看,同时寄了自己的一部作品以作留念。其实让陈忠实更为苦恼的是,陕西党校的一位老教员在这部作品尚未出版之前就将一校样送给他读过,请陈忠实帮着提提意见,出版之后还送了他一本,书的原名叫《楞娃》。这事叫陈忠实好生地郁闷了一阵子,估计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
陈忠实还接到山东作协副主席赵德发的电话,说他看到一本叫《石牛原》的小说,落款是陈忠实,但内容正是自己的作品《缱绻与决绝》。接到这个电话陈忠实真是不能再容忍了,盗名盗到自己朋友的头上,不仅再一,而且再二,再三,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罢,伤害到了朋友们,陈忠实于心不忍,而且为此总是心怀歉疚。从此陈忠实但凡接受记者采访都会郑重声明一点:我写《白鹿原》之后没有长篇出版,任何署我名的长篇,除了《白鹿原》之外,都不是我的作品。这一来,估计不会再有盗陈忠实之名出书的了。
其实不然,没过两天他相继收到了几张汇款单,汇款单位都是些很少听到的地、市级小报。他拿到汇款单苦思冥想也没想出曾几何时给这些地方寄过稿件。汇款不能收,只能等着邮局自动退款了。后来陈忠实在和一位记者聊天时说到此事,记者报道后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竟然查到冒名顶替的作者是陕西农村的一位文学爱好者,他自己署名的文章寄到任何地方的报刊,都从未被采用过,便想到以陈忠实的名字落款,地址写自己家的。因此那些没和陈忠实联系过的报刊就按他提供的地址寄稿费和样报,但有些知道陈忠实地址的就寄到省作协。此事过去一段时间之后,陈忠实见到一封信,是那位化名陈忠实的人悄悄放到作协收发室的。看了这封信陈忠实又难过又感慨。这位农民兄弟在信中说,他家境不好,自幼喜爱文学写作,想靠写稿的收益补贴家用,就想出这么个办法,篇篇中的。陈忠实读了这封信后,很想见见他,可这位农民没有留下地址,只好等待他的再次出现。等待的过程中陈忠实会常常想到他、惦记他。好像是他又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人情债似的。
谈起他屡屡遭受的盗版盗名之苦,我估计陈忠实这会儿一定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选自2008年9月4日《南方日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要从他的言行方面来分析,即通过语言和事件来简要概括。
答案:陈忠实用陕西话回敬“我”,体现了他幽默的性格;回信寄书给上海读者和浙江师大的研究生,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当朋友的书被盗用自己的名字时考虑朋友的名声,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品格;想见冒充自己的名字写稿的农民朋友,表现了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2.有人说本文整篇都是写陈忠实先生的书被盗版的事情,有重复之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考虑的方向应该在结构的合理性上,也就是“不重复”和“得当”,然后从文本之中去寻找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信息。
答案: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因为文中每一个事例的对象都不同,由陈忠实自己、陈忠实的朋友、出版社的电话、读者的信、作协主席到盗用他的名字出书的农民,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同时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的,经过了自我解嘲—啼笑皆非—张口结舌—无法言说—苦恼—歉疚—又难过又感慨,文章就是用这种看似重复的事例一步一步地体现了陈忠实的无可奈何。
3.盗版书、盗版碟等盗版现象屡禁不止,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本文,谈谈该如何规范文化市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有一个价值上的是非判断,然后再联系社会实际,结合本文的相关信息,围绕“如何规范文化市场”这一线索来组织答案。
答案:文中一些盗版者为了牟取利益,非法盗版,一些消费者对盗版也持认同态度,使盗版有市场,因此规范文化市场的关键在于教育,让盗版者认识到盗版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自觉抵制盗版,从源头和市场两方面扼杀盗版,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另外针对文中一些出版社不加甄别地出版书籍的现象,解决盗版问题还需政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出版市场,使之健康、合理发展。(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