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0 15:5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5
十月革命 的胜利
与苏联的
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其笔名。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
目 录
Part 01 /
Part 02 /
Part 03 /
Part 04 /
列宁 · 主义
列宁 · 革命
列宁 · 探索
列宁 · 传承?
列宁·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背景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
材料一:俄国在1861年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十分迅速,只用了数十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背景
材料二:俄国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沙皇政权的庇护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它需要国家的定货特别是军事定货来攫取高额利润。
它依靠警察的棍棒和政府的监狱来维持企业的内部秩序。
它还要借助沙皇军队来维持对少数民族的掠夺和开拓国外的殖民地。
俄国的最新资本主义同君主专制制度,同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份地占有制共存,它被资本主义前的关系的层层密网缠绕着。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背景
俄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俄国
中国、伊朗、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
本国内部
日本德国
西方帝国主义
垄断资本
专制制度
封建地主
输出资本
掠夺资源
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
矛盾日趋尖锐
积极筹划战争
备受剥削和制约
俄国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矛盾
无产阶级
沙皇专制制度
垄断资本
农民大众
贵族地主
资产阶级富农
国内少数民族
沙皇政府
俄国人民
西方帝国主义
沙俄帝国主义
东方殖民地
半殖民地
沙俄帝国主义
西方帝国主义
俄国是一切矛盾的焦点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背景
材料三:俄国虽不是劳资矛盾表现得最充分的国家,却是世界上各种矛盾最集中最尖锐的地方。它也是各种压迫——封建专制的、资本主义的、殖民地的、军事的——表现得最野蛮最残酷的地方。广大工农群众不断掀起革命斗争,冲击这个欧亚反动势力堡垒。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无产阶级面临的革命任务比任何其他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更为重大。俄国无产阶级迫切希望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和革命理论。正因为如此,俄国便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故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
的工人运动。(大会没制定出党纲党章,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各自分散,统一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没有建立起来。)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列宁主义的形成
在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列宁的拥护者获得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多数派”音译),其对立面被称作孟什维克(“少数派”音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完成了建党任务,但同时也形成了理论上、政治路线上存在深刻分歧的两大对立派别,这种对立最终导致组织上的分道扬镳。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2)形成时间:1903年
(3)大会意义: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三、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继承

发展
四、列宁主义的历史意义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对俄国的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建立政权的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学习聚焦】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
列宁 ·革命
一、革命的背景
(3)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沙皇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它参加了世界大战,企图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结果适得其反。它强征1500多万壮丁入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前线作战接连失利,丧失了波兰、立陶宛的大片土地,伤亡数百万人。后方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濒于崩溃。国家债务从1913年的88亿卢布增到1917年的500亿卢布。战争还造成政府统治危机。在战争的头两年就换了四个内阁首相。所有这些引起了劳动大众的强烈不满。一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风暴日渐酝酿成熟。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4)一战使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经济濒于崩溃。(催化剂)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
理论基础——列宁主义; 群众基础——广大贫苦农民
二、革命的过程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任务:指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农群众运动。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和平过渡已不可行,暴力斗争势在必行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倒沙皇
指方向
抛幻想
现曙光
二、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三、政权的建设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代表大会决定: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四、革命的意义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四、革命的意义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材料一: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结束
建立
开启
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材料三:俄国经济实力变化
四、革命的意义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时间
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鼓舞
实现
打击
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列宁 ·探索
列宁的困惑:“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苏联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回答:“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贸易
社会主义=
生产力高度发达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学生与导师的对话
列宁的困惑:“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苏联的共产主义》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俄面临怎样的形势?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面包会有的,
牛奶会有的,
一切都会有的。
国内战争1918~1922
物资匮乏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监督,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内容、特点
评价:
材料:……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苏]列宁《论粮食税》
(1)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2)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材料: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
——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苏]列宁《论粮食税》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贸易
社会主义=
生产力高度发达
政治家与资本家的对话
苏俄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使年轻的美国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大为震惊,他立刻购买了小麦运到苏俄销售。列宁知道后邀请他来克里姆林宫会面。
列宁:“你在我国旅行过吗?”
哈默:“我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呆了一个月。”
列宁:“是的,饥荒,……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对不对?”
列宁的转变:“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余粮收集制
全部企业收归国有,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在哪?
(特点)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特点)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内容、特点、实质
评价:
(1)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2)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公有制 +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
社会主义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
按劳分配
=
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允许发展资本主义,是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在苏维埃领导下进行的,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发达的国家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条件,因而较容易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探索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因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思考: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我们可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有积极作用。
(2)制定经济政策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
(3)经济建设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4)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5)经济政策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苏联成立
1922年,苏俄、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四个国家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后来扩展至15个加盟共和国。
输出革命
1919年,列宁在莫斯科组建共产国际,要推翻资本主义,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实现共产主义。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
列宁 ·传承?
先辈与继承者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1953),担任最高领导人。
列宁时代,国家经济政策具有相当弹性;而斯大林则人如其名以强硬手段,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在这种形势下,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布尔什维克党迫切任务。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一、斯大林模式
定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也被简称为“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通过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体制) 表现
经济
政治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滋生个人崇拜
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斯大林:《论经济工作的人员的任务》
《把面包交给政府》
1927年联共十五大
农业集体化
1925年联共十四大
提出工业化方针
1928-1932
1933-1937
两个“五年计划”
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为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材料3:20 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
——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
材料2: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全球通史》
材料1: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材料4: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跛脚的巨人
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结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四、对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时间
目的
特点 1.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2.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2.单一的公有制。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1918年
1921年
1924年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经济
和政治危机
增强国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