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秩序的变动。
1
2
3
4
目录
探战争之因
观战争之局
思战争之果
借前车之鉴
探战争之因
——必然与偶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类型:
第一类以英法美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
第二类以俄德日为代表,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较为浓厚。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我终于强大,世界却早被瓜分完毕!
材料: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土地,土地,更多的土地!权力,地位一样都不能少!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位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交界地带,是沟通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属于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为了震慑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演习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这在斯拉夫人眼中是赤裸裸的羞辱,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了暗杀小组。 1914年6月28日,当作为这次演习总检察官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经过萨拉热窝接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开枪射杀了费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后帝国主义国家欣喜若狂
德皇威廉二世:
“这是千载难逢
的机会。”
奥匈帝国帝国外大臣赫托尔德叫嚣:“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
法国总统普恩加莱:“看来是时候用式力解决同德国的争端了。”
英国的外交大臣格雷暗示德国的重心很快就要从西方转到俄国,公开唆使俄国积极发动战争。
1914.7.28奥匈帝国正式驿塞尔维亚宣战
随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一战正式拉开帷幕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879年德奥结盟。
1882年5月,德、奥、意结盟。 这个集团以德国为主,奥匈帝国是依附德国,意大利则是一个被拉拢而来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
1891-1894年法俄结盟;
1904年英法结盟;1907年英俄结盟。
至此,欧洲大陆形成了两个对峙的军事集团。
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
20世纪初,德国明信片上印有“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口号。材料反映了( )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B.一战前的德国民族情绪激烈
C.法德矛盾是欧洲的主要矛盾 D.长期对外战争削弱德国国力
B
一、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及殖民地的矛盾加剧。
②主要原因:列强相互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④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概念明晰
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和日本都是军国主义国家的典型。法西斯主义就是在这些国家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
极端民族主义指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二、条件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③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为什么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观战争之局
——谁会是赢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军事联盟政治、经济、外交、心理等各方面的总体战。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某一国家的军事胜利,而且取决于联盟总体实力较量的胜利。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交战各国的目的
德国:压制法国,防止其崛起复仇,维护欧陆霸主地位;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殖民地。
法国:复仇,夺回欧洲霸权。
英国:维护霸权、殖民地,维持欧陆均势。
俄国:争夺巴尔干地区。
奥匈帝国:视巴尔干地区为其势力范围
纷乱的一周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
西线
英、法、比联军对抗德军
东线
俄军对阵德、奥联军
奥军对抗俄军、塞尔维亚军、意军
南线
西线
东线
南线
战争概况
决定性战场
时间
战线 交战 双方
战争 阶段 战役
1914.7-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
第三阶段
(1917-1918)
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凡尔登战役 (伤亡惨重、“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索姆河地狱”)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美国、中国参战(以工代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决定性战场)
阶段 时间 战线 战役 评价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马恩河战役 德军战败,标志着其“速决战”破产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和西线 德奥取得胜利 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 凡尔登战役 双方伤亡近100多万
索姆河战役 双方伤亡达130多万
日德兰海战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 同盟国投降
战争概况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首次出现坦克
一战的转折点、使用毒气弹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输出劳工和原料),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一战中平凡而伟大的华工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清单
对一战的反思
2009年,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去世,终年111岁。哈里 帕奇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
一战老兵哈里 帕奇
参战国 目的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的位置,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
奥匈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帝国解体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法国 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沙俄 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经历一战后,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势力纷纷瓦解
战后初期欧洲城市废墟
一战后的美国
一战期间妇女在炮弹厂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①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政治危机,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②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
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盛极一时;
④摧毁了德意志、奥斯曼、俄罗斯、奥匈四大帝国;
⑤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⑥促进政府机构改变职能(加强政府干预);
⑦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也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
一战的影响 P87
秩序重建——战后的“失和”
三巨头操纵和会
桥上的豁缝
总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集团在惩罚战败国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
总构成:由凡尔赛和华盛顿两个子体系组成。
分别介绍:前者主要由《凡尔赛和约》等系列和约的内容组成,重新确定了列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势力范围,英法通过操纵国联在其间发挥主导作用。
后者主要由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条约的内容组成,重新确定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美、日居主导地位。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巴黎和会
1919年1月—6月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英法美等27国代表
处置战败国问题
肢解德国,防止其东山再起;重建欧陆霸权。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利用其牵制苏联、法国,维持大陆均势。
带来“十四点原则”,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熟悉的一幕:各怀鬼胎
实质:巴黎和会成为战前列强争夺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杜绝秘密外交,签订公开的合约。
(2)确保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
(3)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
(4)裁减军备。
(5)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时,既要顾及到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应考虑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
(6)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
(7)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
(8)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9)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
(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 ,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
(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十四点原则”的动机:美国进行殖民扩张、夺取世界霸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巴黎和会
焦点问题:对德国处置问题
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主要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建立国际联盟。
(1)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2)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3)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4)限制德国军备
(5)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废除普遍义务兵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等
1921年总算商量出德国的赔偿总数,德国的马克2260亿,并且在42年内必须赔偿完。后改为1320亿马克, 66年还清。
苛刻残酷的条约不但没有打倒德国,反而激起了复仇心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华盛顿会议
1921年—1922年
美国华盛顿
美英中日等9国代表
划分远东太平洋地区
材料:凡尔赛体系确立后,调整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和利益分配,但未涉及远东太平洋。一战给远东太平洋地区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日本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的介入。……一战后,德国和俄国遭到毁灭性打击,无力东顾,英法却重返亚洲,准备补偿自己在欧战中的损失。这种情况下,英美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开始激烈起来。
——喻逸凡《华盛顿会议中的日美关系》
实质:对世界的又一次瓜分,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华盛顿会议
主要内容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控制中国的共同原则。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
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九国公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除中国外,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专利或优越权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中国问题的处理有何不同?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一系列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什么是国际联盟?(阅读教材p87找出其性质、宗旨、原则、实质)
·思考:如何评价国际联盟呢?
国联旗帜
国联会议实况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原则:“全体一致”。
实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积极: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②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②成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成为大国强权政治的工具;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际联盟
先天不足
后天疲软
美苏未加入国联
全 体 一 致 原 则
委 任 统 治 制 度
未能建立武装部队
缺乏稳定而有力的支持
效率低下;行 动 受 限
对殖民地新一轮的瓜分
无力真正制止战争发生
漫画: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漫画:国际联盟的弱点「桥樑中的缺口」
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946年,国联正式解散。
学思之窗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不克:不能)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下实行自治,则应适用于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将此种人民之保佐(保佐:保护)委诸各种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地形之情形而区别之。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
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列宁称“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谈谈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过份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凡尔赛条约》: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
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法长久维持世界和平,只是暂时缓解了旧有的矛盾。
问题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