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0 16:0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高考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
目录
第五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六讲 三国至从隋唐五代制度变化与创新
第七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五讲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考题 备考分析
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②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③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2021·福建高考 三国正统观念 2021·广东高考 史学入门与史料研究(唐宋史) 2021·海南高考 唐代对修史的重视 2021·山东高考 隋唐时期南方开发 2021·湖南高考 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 题型:
高频考点:
备考策略:
220年
266年
316年
317年
420年
439年
581年
589年
618年
280年
三国
隋朝
十六国
时空定位
907年
960年
304年
西晋
东晋
北朝
唐朝
南朝
五代十国
主干梳理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四、隋朝
五、唐朝
十、五代十国
一、三国与西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洛阳
曹丕
220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刘备
221年
成都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9年
孙权
建业
乱→治
分裂→局部统一
政权——由“多”到“少”
经济——由“衰”到“兴”
进步
东汉末年
1.三国
①西晋建立: 266年,司马昭
都城:洛阳
②司马炎280年完成统一
③316年被匈奴贵族所灭
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特点:短暂统一
2.西晋
3.亚欧民族大迁徙对中国的影响 (选3 P35)
①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②3-6世纪,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建立政权。
③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内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的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317年
司马睿
建康(今南京)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观看地图,总结南朝的政治特点:
①偏安南方,定都建康;
②政权更迭频繁;
③疆域不断缩小,国力逐渐衰弱。
420年起
589年止
1.士族兴起
【深化拓展】
(1)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逐渐衰落
(2)兴起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 (选1P30)
(3)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
②经济上: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评价: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士族专权降低了统治集团的整体素质,不利于长远的统治
2.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相对安定
③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实了劳动力资源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国古代,黄河上游的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是开发较早的地区,而南方则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在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阶段。
秦汉时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原因:
《金版》P37
《金版》P36
三、十六国与北朝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建立
时间:
民 族:
都 城:
时间:
影响:
统一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迁都
推行汉化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
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
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
经济发展: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统一奠基: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冯太后主持:实行俸禄制
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
政权的更迭与隋的统一
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民族冲突与汉化改革
进一步促进民族交融
四、隋朝
1.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
改国号隋
都城:长安
2.统一:589年
3.建设:
①大运河
②仓库
③修建洛阳城
5.灭亡:618年
4.民族关系
(选1P61)
①管理机构:
礼部、鸿胪寺
②加强对岭南各族管理:册封谯国夫人
五、唐朝
1.建立:618年,李渊,
定都:长安
2.唐朝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李隆基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开元盛世
隋朝
建立
589
618
唐朝
建立
649
690
705
713
755
太宗
贞观之治
玄宗
开元盛世
627
581
统一
武周
贞观遗风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西北:
东突厥,太宗贞观初年,击败,灭亡
西突厥:高宗联合回纥,灭亡
北方:
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东北:
靺鞨: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西南:
吐蕃: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9世纪与唐会盟
南诏:
3.民族交融
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唐与靺鞨——册封大祚荣
唐与吐蕃——和亲、会盟
②管理机构: (选1P61)
①方式: (选1P61)
时间:755-763
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原因:①直接原因:地方节度使势力强大
②根本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
③安禄山身兼三地节度使,埋下隐患。
影响:
①政治: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民族关系:边防空虚
③黄河流域经济遭到破坏
4.安史之乱
——唐由盛转衰的转折
5.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五代十国
十国: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称“十国”。
时间:史学界把907年后梁建立——979年北宋代后周这一段历史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称“五代”。
后周世宗柴荣改革: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南方相对稳定,经济继续发展
220年
266年
316年
317年
420年
439年
581年
589年
618年
280年
三国
隋朝
十六国
907年
960年
304年
西晋
东晋
北朝
唐朝
南朝
五代十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政治: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频繁;
士族专权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交融趋势。
政治:政权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出现盛世局面;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最终埋葬了唐朝
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高考研析
1.(2018全国Ⅰ·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考点】辩证分析藩镇割据
2.(2017年 全国Ⅲ 26).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考点】唐朝农业发展状况
3.(2020年 全国Ⅲ 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D
【考点】汉朝边疆屯戍政策
4.(2021年 广东. 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D
【考点】东汉时期,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