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抗争与救亡图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0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抗争与救亡图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0 16:0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两种文明的碰撞
课标要求: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两次战争的性质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3.认识林则徐等人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一、民族觉醒
(一)三元里抗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约数千人,与夷决战……
——《广东军务记》
材料中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群众包围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民众乘势猛攻。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
一、民族觉醒
(一)三元里抗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三令旗
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一、民族觉醒
(二)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三)开眼看世界
一、民族觉醒
道光在扬威将军的折子上,问了一个问题:“该女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年甫二十二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王?有无匹配?其夫名何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道光帝的三问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清政府统治阶级高层的思想封闭与落后。
林则徐
①设立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情报和国际知识;
②汇译《四洲志》
1841年林则徐致友人的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连声不断……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魏源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①编写《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 使国家富强。
徐继畬
徐继畬,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所著《瀛环志略》描述和注释了自己对他国事物的认识和见解,用简洁的语言和评论分析了西方各国政治与科学技术、经济状况,盛赞美国创立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创举,其认识高度至今难以超越。
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华盛顿异人也。…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创古今未有之局!
——《瀛环志略》
积极:
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畲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局限:
①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仅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
②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③没有付诸实践。
评价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农民阶级)
1.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1)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2)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三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材料四 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
(1)兴起:
(2)全盛:
(3)转折:
(4)重建政权:
(5)失败:
2.经过(1851-1864)
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
①北伐:推翻清政府。
②西征:巩固南京。
③东征:财政需要。
1856年,天京事变;
1864年,天京陷落。
②杀
③责
①逼
⑤疑
⑥走



④杀

洪仁玕,
陈玉成,李秀成
3.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评价: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资政新篇》书影
(2)《资政新篇》
①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
②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2)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3)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4)未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5.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背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形势
(1)清王朝面临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和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2.代表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奕?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3.指导思想
军事工业 (自强)
民用企业 (求富)
筹划海防
新式教育
外交机构
4.主要内容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天津机器局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设总理衙门
5.结局
甲午战争惨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这些近代工业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沿海、沿江
①引进技术,培养人才;
③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④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6.评价
先进性:
局限性:
不改变封建统治,只引进技术,不能实现中国的自强和求富。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40年鸦片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42年《南京条约》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1883中法战争
镇南关大捷
1895年《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894甲午中日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
太平天国
左宗棠收复新疆
列强侵略不断加剧
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不懈的探索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四、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制度:君主立宪制)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图三 维新思想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1)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1.背景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3)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
四、戊戌维新运动
2.代表人物
人物:康有为
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托古改制(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影响: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人物:梁启超
代表作品: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
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3.过程:
(1)“公车上书”
①时间:
②参与者:
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梁组织;
③结果:
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④意义: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5年春;
(理论宣传
政治实践)
(2)“百日维新”
①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
主要
内容
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教: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
想的人参与政权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②内容:
③维新思想特点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材料一 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①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
⑤失败原因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 ①守旧势力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④结果: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再次临朝训政。
杀害“戊戌六君子”,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保留)。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变法
戊戌政变:封建宫廷政变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政治: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爱国性)
(2)思想: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启蒙性)
⑦历史教训
⑥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日本明治维新VS戊戌维新运动
原因
社会背景
明治维新——成功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武装倒幕成功
倒幕派实力强大
领导力量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政策措施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五、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农民阶级)
1.背景
结合材料思考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加剧;
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将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2.经过:
五、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农民阶级)
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性质: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二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
评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正确区分西方文明和西方侵略;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民族的长处,理性爱国。
五、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农民阶级)
4.口号:“扶清灭洋”
5.失败原因:
(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策略:
先抚后剿
招抚
铲除
列强的态度:
要求清政府取缔
联合镇压
五、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农民阶级)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1)进步性:
1)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2)局限性:
1)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2)无法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6.评价
五、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农民阶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