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04-13 21: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正比例
本学期总第23课时 本单元第5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3.26
教学目标:
1、学生感受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经历概括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
2、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根据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4、培养学生初步的函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啤酒生产中,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还可以用图来表示两个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二、探究新知
1、画出正比例图像
课件出示第二个红点的表格
谈话: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两种量还可以用横轴和纵轴表示。用课件分别出示横轴和纵轴。学生看明白:横轴表示工作时间,纵轴表示工作总量。
想一想:折线统计图的描点方法,你能找到1小时生产14吨的这个点吗?教师引导学生操作交流,横轴上找到1表示1小时,纵轴上找到14表示14吨,这样就找到相对应的点,这个点表示1小时生产14吨。
谈话:像刚才那样描出表示其它各组数据的点,然后按顺序把这些点连起来。
2、认识正比例图像,
谈话:观察画出的图像,和组内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这样的直线能反映出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工作时间变化工作总量变化也随着变化。
3、应用正比例图像
(1)谈话:根据上图估计一下,4.5小时大约能生产多少吨啤酒?想一想应该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总结方法,全班汇报。先在横轴上确定4.5是在4和5中间,所以对应的纵轴就在56和70中间,大约是63吨。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画垂线或画平行线的技能,尽量使得数准确些。
(2)估计一下,要生产80吨啤酒,大约需要多少小时?回忆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4、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都能应用正比例图像根据一个量估计出所对应的另一个量,从这个图像我们也可以直观的看出这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正比例图像,通过应用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像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提高学生实际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今后学习函数图像打下基础,做好中小衔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比值是一定的吗?进行判断后,全班交流说明原因。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点。在判断活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2、补充练习
一种彩带每米售价5元,将此表填写完整
长度(米)
1
2
3
4
5
6
7

总价(元)
?
?
?
?
?
?
?

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中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并按顺序连接起来。
购买彩带的长度和需要的钱数成正比例吗?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
根据图像判断,购买3.5米彩带需要多少元?
3、完成自主练习6
谈话:观察图像,想一想运行的周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说说原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认识,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第一个红点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学生动手操作,在方格图中找出相应的点依次描出,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体会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总结先在纵轴上接近84的地方找到80,横着在图像上找到点,由它在横轴上确定对应的点接近于6,估计出大约在5个半小时左右。
学生可以数据的比值进行判断,也可以根据图像直接判断。引导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注意先从横轴上找到9,再通过图像上的点从纵轴找到对应的时间,估计出运行9周大约是16小时。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正比例
本学期总第24课时 本单元第6课时 课型:练习课
主备人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3.27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例的知识,你能来说说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判断时要抓住两点:
一是看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二是看它们变化的规律是否是商一定。
二、基础练习:
1、说一说:
(自主练习4)
(1)天数一定,生产零件的总个数与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一定,它的底与面积。
(3)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
(4)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判断时关注学生判断的依据。先让学生思考,明确思路后再逐一解决问题。重点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2、找一找:
(自主练习7)
出示关系图: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图。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上图估计一下,要行驶6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3)估计一下8.5小时大约行驶多少千米。
3、判一判:
(自主练习8)
判断各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进行判断。
4、填一填:
观察桃木的体积与重量的变化图。
体积(立方米)
1
2
3
4
5
6
7
重量(吨)
0.6
1.2
1.8
2.4
3.0
?
?
(1)1立方米的桃木重( ),5立方米重( )。
(2)( )一定,体积与重量成( )比例。

三、拓展练习
1、画一画:
自主练习9
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情况表格。
观察表格。
(1)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吗?请你说明理由。
(2)在下图中描出表示物体质量和弹簧伸长长度相对应的点,然后把它们按照顺序连接起来。
(3)根据上图估计一下,称2.5千克物体时,弹簧大约伸长多少厘米?
这道题目中,学生动手制作正比例关系图象。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每一对数据都可以用一个点表示,这样把各个点连起来并描成一条直线,这就是弹簧的质量与长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利用这个图像,便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量一个值的量。
2、探一探:
自主练习10
(1)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你还能找到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请你说明理由。
通过这道题目巩固正比例知识。学生研究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这些相关联的量,找到其中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3、研一研: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比例?为什么?
(2)长方形的长一定,周长和宽成不成比例?为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进行解决,鼓励他们采取合作探究、动手研究、数据演示、举例说明等多种形式对结果进行研究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提炼出精华的知识点,既是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又为学生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加深了学生对于正比例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 借助图像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训练学生通过一个量的值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的基础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深化理解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从多个层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总结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拓展性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并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相关知识,因此我对练习的种类进行了分层:
1.基础性练习。这是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练习,通过练习学生掌握了这个信息窗所解决的知识,突破了本内容的重难点,又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拓展性练习。这一组练习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性较强,但应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探索空间。
信息窗3:啤酒生产计划——反比例的意义
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本学期总第25课时 本单元第7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3.2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啤酒生产车间的一角,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每天生产啤酒的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对应数据变化规律,引入对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学习。这部分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教师要充分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比较、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参观了啤酒的生产情况,并学习了两个量之间可以成正比例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在啤酒厂参观,看看今天我们能学到哪些新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仔细观察记录表,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啤酒厂一共要生产多少吨啤酒?”
(2)“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的其他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红点例题。
  
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分析表中的两个量:分别是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需要生产的天数随着每天生产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少,需要的天数就越多。
  引导学生思考:每天生产的吨数在变化,需要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哪个量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计算:
100×60=6000(吨)
200×30=6000(吨)
300×20=6000(吨)
……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出:每天生产的吨数×需要生产的天数=总吨数(一定)。(板书)
2、补充练习:
分的杯数与每杯啤酒量如下表:
分的杯数/杯
1
2
3
4
5
每杯啤酒量 /mL
600
300
200
150
120
问:分的杯数与每杯的啤酒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两种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你能用数据说明一下吗?
学生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
3.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先算出每组对应数据的乘积,找到哪一种量是不变的,再结合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因为每页的字数×页数=总字数(一定),所以每页的字数和页数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说说你的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
(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车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
(3)玉华做12道练习题,做完的题与没做的题。
(4)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2、自主练习的第6题
根据图中信息回答并完成:
(1)说一说:用水量与水费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在图中表示出用水量和水费相对应的关系。
(3)估计一下:用水95吨,水费是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以参观啤酒厂为主线,通过复习正比例的知识来引入新知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看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规律,引入对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探索。
总结:像这样,每天生产的吨数变化,需要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变化,总吨数不变,也就是每天生产的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用数据说明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练习课,如果我们过分去追求形式新颖,内容有趣的练习,的确能激起学生短暂的兴趣,但这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真正热爱。我想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去体验发现数学规律和应用数学规律的乐趣。
所以,本节课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解决新知,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新知,学生学得较有兴趣。
?
第2课时
课题:反比例
本学期总第26课时 本单元第8课时 课型:练习课
主备人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3.30
?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成反比例的量和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复习一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二、练习:
1、 判断
(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正比例。( )
(3)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
(5)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6)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成反比例。( )
(8)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
2、选择
  (1)把一堆化肥装入麻袋,麻袋的数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3)在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成正比例关系是( ),成反比例关系是( ).
  A.汽车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次数和运货总吨数.?????????
  B.汽车运货次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总吨数.
C.汽车运货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的吨数和运货的次数.
3、判断题: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判断各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4、印刷厂用6000张纸装订练习本。
每本的页数
20
30
50
60
150
装订的本数
300
?
?
?
?
(1)先填写上表。
(2)思考每本的页数与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
6、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抽象形式巩固反比例意义的题目。学生先思考,根据X和Y成反比例,确定X和Y的乘积一定,再根据第一组数据找到X和Y的乘积,然后利用这个乘积和每组中的已知数据,求出另一数据。
三、你知道吗?(47页相关知识)
介绍反比例图像,学生了解反比例关系也能用图像表示。由于理解难度较大,只作了解,不做学习要求。
复习一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种量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这是一道用抽象形式巩固反比例意义的题目。学生先思考,根据X和Y成反比例,确定X和Y的乘积一定,再根据第一组数据找到X和Y的乘积,然后利用这个乘积和每组中的已知数据,求出另一数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