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奥运奖牌
——统计
课题:认识扇形统计图
本学期总第39课时 本单元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4.2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66-69页。
教材简析: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后安排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下一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勇创佳绩,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以获奖牌总数第一名的傲人成绩在世界运动史上又添上了光辉的一笔。其中,你对哪枚金牌的获得记忆最为深刻?
谈话:是啊,每一枚金牌都是运动员们的汗水和血水凝聚而成的,都来之不易。(出示信息窗1的教学挂图)这就是第29界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榜。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可以是计算方面的,也可以是和统计相关的。
谈话:老师也给你们提个问题:各种项目获金牌的情况怎样?你能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来描述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条形统计图来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描述数据。
1.谈话:在绘制统计图之前,我们先应将数据分类整理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将信息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教师在此说明:水上项目包括:跳水、游泳、划艇等;重技类项目包括: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等。)
项目
射击
水上
举重
球类
体操
重技类
其他
数量(枚)
?
?
?
?
?
?
?
2.学生回顾学过的统计知识,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来。)
3.谈话: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项获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教材68页的扇形统计图)
教师结合教材简要介绍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分析数据。
谈话:扇形统计图中的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讨论。明确图中数据是指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之几。例如:射击9.8%表示射击项目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9.8%。
谈话:仔细观察,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了解各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三)对比发现。
谈话:比较两种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各得了多少枚金牌;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各个项目所得金牌数与金牌总数的关系。
谈话:是啊,两种统计图各有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一)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少数民族人口8.4%,能说出是指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数的8.4%。通过该题,学生能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
(二)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会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四、课堂反馈,交流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经历一系列的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内容,进行交流反馈,并和同伴说说学习心得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观看奥运比赛的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奥运会的话题自然地衔接到统计的学习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汇报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因此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运用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进行合理引导,学习新知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掌握了新知识后,通过生活化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进一步巩固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教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而言很简单,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1、学生已经熟悉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我重点比较了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尤其是扇形统计图。
2、虽然教材上的练习中没有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但我想让学生尝试一下,在绘制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会让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课上结合《培优》的习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扇形的圆心角及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
另一方面关注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创设情景、新授课、练习巩固彭老师都把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上,让孩子门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
课题:认识扇形统计图
本学期总第40课时 本单元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4.2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回想一下,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顾交流: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自主练习第3题。
这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二)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让学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进行比较,明确百分比大的其含量就高。
(三)自主练习第5题。
这是一道根据统计图进行决策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弄清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解决第1 题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喜欢乒乓球运动的人数,需要先求出被调查的总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可以根据喜欢排球的人求出。解决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进行决策并说明理由。
(四)出示课本第73页地球陆地面积分布图。
教师提出问题:
1.哪个洲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2.地球陆地总面积大约是1.5亿平方千米,亚洲陆地总面积大约是多少亿平方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 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懂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即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有关地理知识。
三、课堂反馈,布置作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教师布置作业:小组合作,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展开调查,搜集、整理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反馈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回顾本课学生在探索、合作中的表现;小组合作完成的课后调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回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重点谈一谈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回顾“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四个练习题,在教学时,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学习,倡导学生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题:信息窗2:合理选用统计图表
本学期总第41课时 本单元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4.2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70-77页。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四个统计表,分别是第26届、第27届、第28届、第29届部分国家奥运会奖牌榜.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对奖牌榜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吗”这一问题,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回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并能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
2、通过分析和解释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数据,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还记得我们中国体育健儿在这次奥运会上夺得多少枚奖牌吗?
学生回答: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
谈话:是的,中国健儿顽强拼搏,以夺取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骄人成绩,登上了奖牌榜首位,使中国的体育事业实现了重大历史性突破,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感到怎样?学生回答:骄傲和自豪。
谈话:大家想知道前几届奥运会前四名国家的奖牌情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藏在这些数据当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信息图:
?
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有计算方面的,有统计方面的)
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对奖牌榜的有关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吗?比如说,可以由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表来描述我国在四届奥运会中获得奖牌的数量情况,你认为怎样选择合适呢?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
(二)分析问题
谈话: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每个人把自己的选择说一下,然后再把意见集中记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 用统计表描述我国在第26-29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情况
◆??? 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第29届奥运会奖牌榜前四名的国家奥获奖情况
◆???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26-29届奥运会中美两国金牌的变化情况
◆??? 用扇形统计图描述第29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银、铜牌数量与奖牌总数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交流,将问题分为三类: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的问题、用折线统计图描述的问题、用扇形统计图描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明白: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及之间的大小关系;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的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的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及各部分之间的多少大小关系。
(三)解决问题
谈话:选择合理的统计图表除了描述数据外,主要是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进行合理的预测与判断,请你仔细分析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看看那些问题分别反映了不同统计图表的特点?
(学生根据特点,将问题梳理分类。)
打开书本,第70-72页,看看这些问题能不能独立的解答出来?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完成统计图)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道题是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题目。练习时,应把重点放在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上。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画图,然后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布置作业:搜集不同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信息窗选择奥运题材,以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的佳绩为契机引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爱国情操,一方面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信息。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数学探索的必要环节。在分析问题的环节中,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的把问题分类,梳理出不同统计图的的优势和特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由于运用不同的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旧知识,所以在本环节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自主进行知识的梳理,不断的完善内在的数学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会选择,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后反思:
统计知识的教学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接受,也不是一种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培养。通过观察统计图,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一种信息,了解社会现状,这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十分重要。总的来说,这一情景创设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题的目的,同时还渗透了总体看成100%的意识。不足之处在于,教师仅仅在黑板上简单的板书,演示的不够准确,完成,最好将4小组分得的情况用多媒体演示,增加直观性,效果会更好。
课题:合理选用统计图表
本学期总第42课时 本单元第4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4.26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查阅查阅资料的作业吗?谁能说一说,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巩固练习:
师: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得到哪些数据?从哪幅图中得到的?
谈话:(1)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
(2)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3)2050年各洲人口的情况怎么样?你能得到哪些有关世界人口情况的结论?从哪幅图得到的?
请你根据图片中的有关数据制作有关的世界人口情况的统计图。
从同学们制作的这三种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问题选择的统计图也不一定相同。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问题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达到我们不同的目的。
三、拓展应用
谈话: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些“不同”的统计图,想不想看一看?
(一)出示?
谈话:这些统计图和我们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实际上,他们都是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通过观察这些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先观察,再思考,然后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发现)
(二)
这是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地球陆地面积分布情况,也是现实性很强的社会素材。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欣赏统计图的过程中体会各种统计图的优越性。之后,可以结合内容适当延伸,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关注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自己展示制作的统计图,并说明统计图所表达的不同的含意
【设计意图】这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现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情况,现实性很强,观察后再交流,使统计的知识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展了视野。
课题:我学会了吗?
本学期总第43课时 本单元第5课时 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 : 潘聿美 复备人:潘聿美 授课日期:4.27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一)填空。
1.常用的统计图有( )、( )、( )。
2.( )统计图较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3.要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跑步人数 跳高
人数25%
( )%
打球人数
占35%
4.要表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需要绘制( )统计图。
(二)下图是某校六年级同学参加三项体育活动人数的统计图。
1.参加跑步的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 )%,
2.已知参加跳高的人数是30人,全年级参加三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是( )人,参加跑步人数是( )人,参加打球是( )人。
二、补充练习
(一)根据下面的两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选择哪种统计图来描述?
1.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平原115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山地320万平方公里,其他95万平方公里。
2.我国五座名山的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
山名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海拔高度(米)
1533
2155
1865
1473
3079
学生独立分析每道题目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描述。第1题因为要呈现各种地貌所占比重,所以采用扇形统计图合适;第2题可以采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比较五座名山的珠峰的海拔高度。
(二)下面是某地2001-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统计表。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农村
21.9
23.1
23.4
25.1
23.6
24.5
25.6
城镇
12.1
12.4
12.7
13.8
14.3
19.1
21.3
1.要描述2001-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改善最为突出的是从哪年到哪年?
3.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差距从哪年开始明显缩小?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这道题的特点,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因为要对比农村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所以采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三、我学会了吗
(一)第1题。
这是一道以家电销量情况为素材,考察学生对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练习时,难点让学生交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的理由及从中获得的信息。
(二)第2题。
这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扇形统计图,再组织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儿童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合理比例。
【设计意图】这节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回顾与整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统计方面的问题。本环节设计的第一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回忆小学阶段所学的统计图类型;第二个练习是对扇形统计图的回顾。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两道数学问题时,要注重渗透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设计意图】我学会了吗是以家电销量情况及食物摄入情况为素材,考察学生对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公正的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