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21 06:55:08

文档简介

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一历史试题
(满分:100 分,完卷时间 75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下面是古代文明概况表。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地区 地理环境 最早培育的作物 文字
西亚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大麦、小麦、豆类 楔形文字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 象形文字
东亚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水稻、粟 甲骨文
希腊 爱琴海附近岛屿 —— 腓尼基字母
A.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B.创立文字、彼此借鉴
C.人口流动、文明融合 D.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2.雅典法律规定,禁止虐待父母、逃避兵役或在战斗中丢弃盾牌逃跑的公民以及浪费家产的公民在公民大会
上发言。任何公民都可要求法庭对其进行审查,发现有上述行为者即剥夺其公民权。这说明,雅典
A.城邦至上理念淡薄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公民责任意识 D.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
3.“—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中外经济发展与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4.兴起于希腊半岛的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期间,他建立了大
约 70 余座希腊化城市,大量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责,使希腊语成为了西亚北非和南欧的官方语
言。这些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A.传播希腊文化 B.建立专制统治 C.激化社会矛盾 D.推广雅典民主
5.有学者指出,16 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
具有的国际性,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欧洲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大学服务于国家政治的需要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6.美国学者罗伯特在《西方文明史》中描述“(庄园)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他们要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
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还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要比
奴隶好得多”。这反映中古西欧
高一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6 页
A.相对自由与民主 B.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局面
C.严格的等级制度 D.生产关系的变化和进步
7.在印度的梵文中“种姓”一词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故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下列关
于这种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婆罗门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B.首陀罗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C.不同种姓之间可以通婚 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8.646 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对于这次改
革表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西方交流学习 B.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C.发生于公元 6 世纪中期 D.将军是最高统治者
9.右图中的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是非洲出土的
众多原产于 15 世纪左右的中国瓷器的代表。其可以证明
A.古代美洲玛雅文明的兴盛
B.宋朝时中国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C.中世纪中非贸易关系密切
D.阿克苏姆王国控制了亚非间贸易
10.古代非洲的桑海帝国靠近撒哈拉沙漠,黄金资源丰富,因此控制沙漠商路和黄金交易,以对外贸易促进本
国经济发展;而美洲的印加帝国气候湿润,借崇山峻岭开发梯田,农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这种现象表明
A.地理环境影响经济模式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古代美洲农业条件优越 D.古代非洲黄金资源丰富
11.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 1600 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 万磅 300—400 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 万磅 70—100 万磅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12.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 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
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18 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各州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13.16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据研究,通过贸
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 1/4 到 1/3 的白银,总量达到 7000 吨至 10000 吨。“丝-银”对流现象的出现
A.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B.促进了黑奴贸易的发展
C.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D.便利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高一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6 页
14.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湖除外)面积
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在②段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萄葡牙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15.在牛顿的时代,光不再是神秘物质,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个物理现象。由此可知
A.近代自然科学重视经验性总结 B.资产阶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C.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世界面貌 D.近代自然科学冲击了神学思想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
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学者和艺术家”
A.意图在于恢复古代文化 B.力求推翻教会的统治
C.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需求 D.构建美好“理性王国”
17.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顺应时代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改革或革命。某班同学对此进
行了探究并得出结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俄国废除农奴制 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B. 中国洋务运动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C. 日本明治维新 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D. 美国南北战争 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A.A B.B C.C D.D
18.恩格斯在评价近代某一部文件时指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但又确认了有色人种奴隶制;阶级特权被置于法
律保护之外,种族特权被神圣化。这份“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美国 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有学者认为:越来越多的先进工业企业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技
术创新,科学盈利在工业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说明
A.科技创新推动了工业发展 B.科学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C.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 D.技术革新催生了垄断组织
20.到 1900 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
高一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6 页
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由此可见
A.列强的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B.世界各地产品已打入欧洲市场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21.“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
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价值也全部为资
本家所得。”马克思这段话
A.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肯定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
C.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D.指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目标
22.1872—1873 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 7 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
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说明
A.十九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D.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23.1884 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并达成协议,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
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所谓的“有效占领”原则。这一原则反映的实质是
A.各国在非洲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B.西欧列强对非洲各国家主权的侵犯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西欧列强之间平等协商的外交意识
24.19 世纪上半期,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推到了顶点。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辛亥革命和印度反英斗争代表了亚洲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促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阶级变化的根
本条件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C.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 D.帝国主义的扼杀和限制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5 题 16 分,26 题 24 分,27 题 12 分)
25.(16 分) 世界不同文明在相互碰撞、交流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河北涿州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
一枚金币。据考证,其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第五
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在位时所造,年代为回历
80 年,即公元 699-700 年(中国唐朝武则天圣历二年
至三年)。这是阿拉伯世界历史上铸造的第一种货币。
此币没有人物或偶像图案,两面有文字,正面的阿拉伯文意思为“别无他神,唯有真主,真主举世无双”。
——摘编自王雪农《涿州唐墓出土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金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枚金币的史料价值进行解读。(4 分)
高一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6 页
材料二 (巴格达)市场上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中亚的红宝石,东非
的象牙、金沙和黑奴,北欧和俄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
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的表现。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6分)
材料三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
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
大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
突,当然也有和平交往,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文明发展的认识。(6分)
26.(24 分)自由与平等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人文主义)的产生出现也许在于以下两点:或是对旧的社会结构的衰败进行反思,或
是对新的生活形态的兴起进行尝试。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爆发了现代英国史学家希尔所声称的“封建主义总危
机”:政治制度的自我衰败之势已不可阻挡,宗教意识的信仰危机也愈来愈重,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
文人、学者,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
——张井梅《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再认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历史进入 18 世纪,欧洲迎来了一场启蒙运动,在不同的领域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高举
理性主义大旗,提出了一系列新颖主张,这场运动主要流行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是当时的思想家非常自觉的运
动。“启蒙”这个词也是当时的人经常使用的。人们之所以称这次思想运动为启蒙运动,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
正在从漫长的黑暗和无知中摆脱出来,进入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理性和尊重人性的新时代。
——摘引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并列举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及其提出的“新颖主
张”。(8 分)
高一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 6 页
材料三 在自由主义引导下,18—19 世纪的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但是,追求个人
解放,人人平等的价值理性却被淹没了,社会平等被忽视,造就了新的巨大社会差异。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 19 世纪上半叶“社会差异”的表现。为解决这个差异而进行探索的思想家
及主张。(8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关键词 史实
古印度人 创造了从 1 到 9 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罗马法 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编订并颁布。
阿拉伯人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牛顿 1687 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孟德斯鸠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美国 1781 年,美国打败英国军队,1783 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瓦特 18 世纪 60—80 年代,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
火车 1825 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摘编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
上表展示了世界历史的部分重大史实。请从表中任选二到三例史实,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高一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 6 页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四地四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A A C D D B C A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D C C B A D A D B A
二、材料分析题
25.(1)该金币属于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以研究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商
业贸易往来研究阿拉伯帝国文字、货币、商业宗教等历史。(4 分)
(2)表现: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在中国、西欧、非洲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4分)
贡献: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介和桥梁,融合并发展了东西方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
贡献。(2分)
(3)方式: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2分)
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古代文明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多元文明共存,文明之间可以相互
吸收、借鉴;我们应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加深对不同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开放意识,世界意识。(4分)
26.(1)原因:①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②天主教信仰危机;③资本主义发展(6分)
(2)精神内核:“理性”(或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2分)
新颖主张:孟德斯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或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伏尔
泰:自由平等,君主立宪制;卢梭:主权在民(或直接民主制);康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或主张
民主、自由、平等)。(任意写出三位思想家及主张)(6分)
(3)表现: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产品日益丰富;工人阶级贫困,享有的政治权利也极其有限。(4 分)
思想家及主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4 分)
(4)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两个方面均要答到)(2 分)
27.论题: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阐述: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万
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
的发明与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持。
18世纪 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为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
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了。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
第 1 页 共 2 页
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
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纪初,汽船、火车
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结论: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