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选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D C A B B D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D D D A B D B
非选择题:
(1)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6分)
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6分)
(1)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4分)
(2)代表及主张: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卢梭——主权在民(或直接民主)。(6分)
作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提供了精神武器。(4分)
23.(1)方 式:建立国际联盟;实行民族自决;推行委任统治。(3分)
(2)实 质:美苏两分天下。(2分)
评价:一方面,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发展完善。(4分)
(3)特点:平等,公正,合理。(2分)
方式:自下而上的抗争与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3分)树恩高级中学 2021—2022 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选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世界最初的文明多出现于大河流域。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南亚印度河流域——苏美尔文明 B.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C.欧洲多瑙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D.西亚两河流域——古希腊文明
2.“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
汇合。”这一出自 2 世纪的史料描绘的是( )
A.东汉的洛阳 B.波斯帝国的巴比伦
C.古希腊的雅典 D.罗马帝国的罗马城
3.“凡抢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包括骑士在内),不管该物品是否为动产,
经两名瓦朗西安市民指证,均需按照前述规定进行赔偿……”这能印证当时该城市民
( )
A.掌握司法审判权力 B.拥有经营商业自由
C.财产受法律的保护 D.可以合法买卖土地
4.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 646 年日
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以下属于古代美洲地区文明代表的是( )
①大津巴布韦 ②阿克苏姆文明 ③阿兹特克文明 ④印加文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17 世纪威尼斯的羊绒年产量从 29000 卷下降到了 2000 卷;在佛罗伦萨,17 世纪前 50 年
间,羊绒的产量也从 20000 卷减少到 5000 卷;在热那亚港,货物成交量由每年 900 万吨减
少到 300 万吨,而且,因为城市里丝绸业遭受重创,整个意大利的海运业都面临类似的情况。
以上意大利相关经济数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B.航运业遭受重创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价格革命的影响
7.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 1571 年航线开通后,仅
20 年间约有 3000 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
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直接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表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了飞跃 D.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创造条件
8.英国学者罗素认为,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否认教会的威信比承认科学的威信开始得要早”,
而且反对教会“在人们的心念里和古代文明分不开,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
与中世纪还渺远的过去”。据此推断,文艺复兴( )
A.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借助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以科学作为反教会的武器 D.彻底推翻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9.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宗教改革“是一次人类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是对精神领域
内的绝对权力发起的名副其实的反抗”。宗教改革中符合该观点的主张是( )
A.肯定人性否定神性 B.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C.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D.否定了宗教的绝对权威
10.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
理性的崇拜,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
展根本上是因为( )
A.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结果 B.近代欧洲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
C. 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思想的自由 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11.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
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办法是指( )
A.剥夺国王一切权力 B.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起责任内阁制 D.首相拥有立法权
12.下列漫画是对当今某国政治制度的生动描绘:一颗大树有三个树杈,其中一个树杈已被
当前某个人所取代。漫画中所反映制度确立的法律文件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人权宣言》
C.美国 1787 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3.“自 1863 年 1 月 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
永远获得自由。”由此联邦政府( )
A.消除了种族歧视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赢得了民众支持 D.促进了经济繁荣
14.“几乎完全没有通风设备,在工厂里经常闻到许多人身上发出的汗臭味……机油、棉
尘及夜晚蜡烛等发出的恶浊气味……曼彻斯特近郊的传染病,对许多人而言,是致命的疾
病……从哪里得来的寒热病?回答都是:棉织工厂的工人。”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
因是( )
A.气候环境变迁影响人类生活 B.化学工业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C.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缓慢 D.工业化使城市环境遭到破坏
15.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说明美国( )
A.与欧洲国家外交关系破裂 B.支持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
C.开始对拉美进行殖民活动 D.意在加强对拉美地区控制
16.“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
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文中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 C.七月流血事件 D.十月革命
17.“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
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并且可以——直冲向中东……”
1942 年春,罗斯福的这一观点( )
A.肯定了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B.指出印度地理位置的关键性
C.准确判断了日军的侵略路线 D.要求全力援助印度抗击日军
18.一战期间,14 万华工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
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荣誉。一战华工( )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19.引起下表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1950 34.7 42.2 22.2
工业
1990 25.8 40.5 33.6
1950 48.9 32.4 26.6
服务业
1990 71.4 54.4 59.2
A.加强宏观调控 B.中间阶层壮大 C.采取福利政策 D.科技的新发展
20.1918 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斯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
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
进行商业剥削)非洲。”这表明他预见了战后( )
A.社会主义革命兴起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黑人民权运动盛行 D.世界各地走向联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
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
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
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
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
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
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
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好像是一个酣睡的人在慢慢苏醒;宗教改革进一步表现在“上帝”问题的一种
突破;在经历了笛卡尔以来整个世纪的沉思后,西欧进入到了自觉运用理智的阶段。所以启
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运动不断深化、不断让理性脱离羁绊的渐进、积累的必然结果。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
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
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主张(任举两例即
可),并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10 分)
23.20 世纪以来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14 分)
材料一
一战后缔结的和约全面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际联
盟作为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
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欧洲边界的特点……《国际联盟》第 22 条把从同盟国手中
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
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为二战的重要成果,二战后期确立的国际秩序依然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础,由国际
政么经济变化的现实,通过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使之得到进一步补充、
完善与发展,并能够可持续地维护和平。
——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三
国际主义联合的出现构成了 20 世纪民族独立与反霸权运动有别于 19 世纪的重要特性,
并真正将这一运动导向了一个新的、试图建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方向。换句话说,与那种
西方中心的、试图通过自上而下制度设计而达成的“世界和平”构想不同,来自第三世界的
反抗政治实践,通过不断的抗争与联合的形式,自下而上地保卫并推进了《联合国宪章》中
所保证的平等权利。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国际会议协商而自上而下制定的那种新世界平等理
想,不断遭到来自强权政治与实力政治的挑战。
——殷之光《国际主义:从第三世界独立历史出发的普遍性世界秩序叙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和会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3 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的实质,并概括材料二对它的评
价。(6 分)
(3)据材料三分析第三世界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特点,并指出其推动新秩序建立的方式。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