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古代中国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古代埃及
青铜器 都江堰 种姓制度 创造从 1 到 9 的数字 《吉尔伽美 什》; 60 进制 城邦民主政治 帕特农神庙 太阳历 金字塔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2.在埃及神话中,每一位法老在死后都将成为奥西里斯神,享受生命的永恒。马其顿征服埃及后,将奥西里斯神与希腊的阿匹斯公牛合体,并将其认同为希腊的塞拉皮斯神。 在罗马统治埃及时期,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朱庇特与奥西里斯合体,成为罗马元首的象 征,并得到了埃及大众的接受。由此可见
A.埃及文化具有绵延不绝的特点 B.先进文明往往会同化落后文明
C.东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D.战争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融
3、罗马繁盛时期,钱币上常将地球图案与胜利女神组合,用女神的形象表现大地神,手持地球献给皇帝。5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钱币上十字架和地球的图像组合增多。到了查士丁尼时代,皇帝手托地球,地球上放置十字架的图像组合成为最常见的钱币正面图案,随后也成为拜占庭钱币上的标准图案之一。钱币图案的上述变化反映出,拜占庭帝国
A.极力彰显其宗教正统地位 B.文化独具一格
C.弘扬古代罗马的法治传统 D.民族意识增强
4、1714年彼得大帝确立了沙俄的帝国地位,拿到波罗的海出海权;1785年亚卡捷琳娜二世将沙俄推向巅峰,拿到黑海出海权。2022年普京重振俄罗斯雄风,出兵乌克兰,阻止北约东扩。三者共同点是
都为了融入欧洲 B、都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都体现国家利益至上 D、都为了抗击美国霸权
5、至德里苏丹后期,穆斯林人数在农民人口中有所增加。农耕者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的生活模式在本质上几乎完全相同……随伊斯兰同来的新礼仪被视为是吉祥的而悄然进入了印度教的仪式。 这反映了德里苏丹国的统治特点是
A.穆斯林在人数上占优势 B.印度教徒在社会上占主导
C.伊斯兰教与印度教融合 D.采取宗教压迫与歧视政策
6、在印加帝国有许多地方神社,它们允许与国家宗教并存,其中几个神社极其古朴,还有几个神社,如在帕查卡马克的天启神社,因其神谕而更加引人注目。从库斯科周围的山地到神庙建筑之间错落着许多依山傍水的地方神社。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印加帝国
A.建立了君主专制 B.实行中央集权
C.以宗教管理国家 D.重视神权统治
7、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8、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9、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强调
A. 近代科学体系已经建立 B. 科学在与神学的斗争中前进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 D. 天主教会的权威仍旧占主导
10、17—18世纪,英法等国的思想家从宇宙受永恒的“自然规律”支配这一前提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同样是在不变的“自然法则”作用下运动的,并提出“永恒的人性”“永恒的道德”等社会政治学说。由此可知
A.近代科学与启蒙思想在思维上相通 B.启蒙运动催生了近代科学
C.启蒙运动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D.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11、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12、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13、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14、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也声称其产品能“让黑人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 )
A.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
C.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旨在推动非洲文明进步
15、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
马车与帆船 蒸汽机车与汽船 螺旋桨飞机 喷气式客机
1500~1840年 1850~1930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据此可以认识到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16、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一般认为,文化的共性通常由语言、价值观、体制、宗教和祖先等方面体现出来。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历史文化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突出表现在汉字文化、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大乘佛教四个方面。这些共同点的基础是汉字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大乘佛教都以汉字作为其信息的承载工具。“······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把东亚的中、朝(包括现在朝鲜和韩国)、日、越称做“汉字文化圈”。
材料二
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自秦汉实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早在李朝之前1200多年,就已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日本虽然在推古朝时期(公元593-622年)圣德太子崇尚中国的礼治而推行大化革新,实施“公地公民”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与中、朝两国有很大不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祖鲲、商学君《东亚文化格局:演变与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东亚文化格局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朝鲜、日本两国历史发展的异同点。(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哥伦布交流”
材料 1492年和1498年的航海活动及其引起的移民和贸易关系的三个主要后果很值得人们注意,这里只能做简略描述。前两个主要后果是阿尔弗雷德·克罗斯佐所说的病菌和基因的“哥伦布交流”,欧洲人随身带来的病菌,乃是他们最强大的征服武器。他们在新世界横扫一切,因为当地居民对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毫无免疫力。到1650年,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的人口从原来的大约2500万减少到150万。“哥伦布基因交流”不仅涉及人类,而且涉及动物和植物。旧世界的欧洲不仅把自己而且把许多新的动植物引进新世界。通过哥伦布的交流,新世界也对旧世界有许多贡献,有些植物在欧洲、非洲和亚洲许多地区种植。当然哥伦布交流的第三个主要后果是新世界的金银对世界存量和货币流动的贡献。这也给了16世纪旧世界经济活动和贸易一个新的推动力。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哥伦布交流”进行历史解释。(12分)
19、(14分)
“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 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6分)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分析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8分)
20、(12分)
地理因素决定了在世界什么地方社会发展脚步最快……。在不同时刻,连接欧亚大陆东部和西部的那些大草原,中国南部肥沃的稻田……印度洋和大西洋最佳位置的人们——最初主要是英国人,后来还有以前曾被英国人殖民的美国人——创造了全新种类的帝国和经济,并释放出在化石燃料中的巨大能量。
——(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世界多久》
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历史相关文明崛起(一个或多个)史实,评述伊恩·莫里斯的观点。
(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准确、自圆其说)历史答案
1-5 DDBCC
6-10 DADBA
11-16 CADBDC
17、答案(14分)
(1)特点: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4分)
(2)同: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政治上都进行了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等。(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异:日本经历了较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地位突出;新罗最终统一期鲜半岛,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12分)
“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大陆”(美洲)和“旧大陆”(亚欧大陆)之间的各种动植物、疾病、人口、文化的互相传播和交流。(4分)
“哥伦布交流”促进了物种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人口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打破了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8分)
19、(14分)
(1)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6分)
(2)时代成就个人成功角度,如工业革命兴起发展、技术基础、法令支持、资本支持、政府鼓励褒奖等(4分).
个人努力适应时代需要,如阿卡莱特勤奋向上、努力创新适应工业革命需要等优秀品质(4分)
20、略(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