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和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鼓和号》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一年假下册第八课的演唱曲目,这一课以“鼓与号”为主线,丰富了学生对“鼓与号”的音乐感受与表现,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彰显了音乐课程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的教育功能。因此,本课的教学除了学唱歌曲《鼓和号》外,应多围绕“鼓与号”进行音乐活动。
《鼓和号》是一首法国莱茵河民歌,3/4拍,大调式,复乐段结构。歌曲节奏平稳,旋律采用重复的手法构成以具有推动性的大跳音程起句,并由级进平稳的旋律接下去,弹性与抒情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后一句完全改变了前面句法的进行方式,改用跳进音程波浪式旋律,从属七和弦的分解进行到主和弦完满地结束了全曲。
歌词很有儿童特点,采用夸赞口吻炫耀“会唱歌”的鼓和号。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鼓和号的喜爱,夸赞。在演唱时,模拟鼓声“咚哒哒”从闭口到张口吐字要清晰富有弹性,不宜过重。
学生分析:
1—2年级的儿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幼儿的特征,其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从行为上看,他们往往表现出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从情感上看,他们易兴奋、易激动、不够稳定,对具体的人和集体能够产生感情;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能够表现出愉快并产生美感。从意志上看,他们显露出一定的坚持性和自持力,但在总体上说,其意志品质还是比较薄弱的。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在学段里,激发和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开发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儿童的歌唱、表现、创造能力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能正确、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鼓和号》。
能用拍手、跺脚或舞步等不同方式感受、表现歌曲的节拍与乐句,初步培养学生的节拍感与乐句感。
能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用连音、断音的演唱形式表现《鼓和号》。
2.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通过不同乐器音色的对比,初步感受鼓和号的音色以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对最后一句音准以及节奏的把握。
2.用富有弹性、连贯、声音演唱歌曲《鼓和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趣
1:课前律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位新朋友,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们吧。
师:我是大鼓咚咚响,请你和我一起唱。
咚0 0 ,咚0 0 ,咚0 0 ,咚0 0 。
我是小鼓响哒哒,和我一起轻声唱。
0哒哒, 0哒哒,0哒哒, 0哒哒。
我是小号爱歌唱,摆动身体抒情唱,
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噜——。
生:(随音乐,跟教师做身体律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三拍子音乐。
二、双基训练 合作学习
1.出示鼓和号课件
师:大鼓和小鼓相遇了,它们开心的聊了起来,咚哒哒,咚哒哒,咚哒哒,咚哒哒。你能用身边的物体模仿出它们聊天的声音吗?
2.模仿大小鼓的声音
师:你们刚才是这样模仿的,听。(师模仿,并说大鼓,小鼓)
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用音乐术语怎么说?
3.总结:像这样,由一个强拍和两个弱拍组成的节拍,我们叫它三拍子。
4.你能用动作来表示三拍子一强两弱的特点吗?
5.合着音乐表现三拍子强弱规律。
【设计意图】多方位立体化了解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三、学习曲谱
1.曲谱学唱
A.教师示范演唱边唱边画旋律线,用旋律线引导学生唱准曲谱 (5 3 3 ,5 2 2使用唱名,.其他用lu模唱)
B.教师播放伴奏,带领学生边唱边画旋律线
C.师弹琴,生单独模唱。
2.赞美鼓和号(学唱歌词)。
师:鼓和号的声音太好听了,老师忍不住想把一首赞美歌送给它们。注意听我是怎么赞美鼓和号的。
A.师随伴奏朗读歌词。
师: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和我赞美一下鼓和号。
生随伴奏朗诵歌词。
师范唱歌曲。
师:我想用唱的方式夸夸鼓和号,请你们听一听,我是怎么夸的。
生随师学唱歌曲。
师:你们想不想用唱的方式夸夸鼓和号呢?
师弹琴教唱。
四、完整演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
(2)学生演唱歌曲
(3)纠正错误并提示跳音与连音在歌曲中的运用。
五、为歌曲伴奏
1.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现歌曲。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歌曲表现。
3.鼓和号跳舞
4.集体舞
七、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能够爱上音乐,让音乐伴你度过美好的童年!
生:随音乐拍手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