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2022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模拟卷(二)
一、积累运用(24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2)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面歌残终破楚
博学而笃志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4)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现了作者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的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pánɡ wù( ),便是敬。
(2)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bān fā
( )了诺贝尔奖。
旁骛
颁发
(3)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xiāng dé yì zhāng( )的局面。
(4)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guài dàn bù jīng( )。
相得益彰
怪诞不经
3.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近日,国际知名服装企业H&M集团基于谣言“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和宗教歧视”,甚至“种族灭绝”,并就此抵制新疆的棉花和相关产品。这种________、别有用心的指控,________着偏见,________了无知。这种“抵制”,无视基本事实,无视新疆民众正义的呼声,无视中国人民感情,跟随反华势力起舞,既愚不可及,也________。
C
A.无中生有 暴露 充斥 面目可憎
B.空穴来风 充斥 暴露 可憎至极
C.无中生有 充斥 暴露 可憎至极
D.空穴来风 暴露 充斥 面目可憎
3.【解析】“无中生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传言趁机传开。根据语境“谣言”可排除B、D选项。“充斥”指多得到处都是。“暴露”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根据搭配,可选C。
4. 下面语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人是旁观者。B.面对疫情,无数普通人选择了坚强和勇敢,选择了担当和奉献。C.他们用热血和赤诚守护自己的家园。D.这些“凡人英雄”在疫情阻击战中不仅展现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战“疫”力量,而且起到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
D
4.【解析】D.语序不当,应该先是“起到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然后才是“展现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战‘疫’力量”。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近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切实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中国戏曲“走出去”就是这样的实践:将中国传统戏曲自信地置于世界戏剧语境之中,用前瞻的视野和大胆的创新让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形成文化的对话与互鉴。戏曲走出去,再一次重申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审美原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文艺工作者和各级文化部门应当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多文化名片,让中国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收获更多掌声。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对偶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好中国故事。
宣传部提出要加强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示例:打造文化名片
二、阅读(46分)
(一)(19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还觅薜萝: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后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素重幽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徒语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节
消散
向来
空
7.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蝉 吟 鹤 唳 水 响 猿 啼 英 英 相 杂 绵 绵 成 韵。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
/
/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写景动静相衬、视听结合。其中“猿鸟乱鸣”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物增添了动感,突出了猿、鸟鸣叫入耳,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B.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C.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
A
9.【解析】“乱”在文中指“(声音)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的意思。
10.甲、乙两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对他们的这种处世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文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林的愉悦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眷恋之感。我认为他们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拥有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和超凡的气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参考译文:【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向往隐居(的生活),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空言啊。
(二)(10分)
尊严是自己给的
叶春雷
①我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尊严是别人给的,因为别人尊重我,我才有尊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因为自己有尊严,别人才会尊重我。
②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一部叫《先生》的专题片。有一集讲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48年,解放军解放张家口,即将进入北京。梅校长选择离去,他到了美国,管理清华大学庚款奖学金。美国人曾经返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奖学金,帮助成立清华大学,并资助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到美国留学。据专题片介绍,梅校长是出了名的“老抠”,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他给自己定的薪水是月薪300元。在上面要求梅校长将薪水提升到月薪1 200元时,梅先生却拒绝了:“我自己定下的规矩,怎么能自己改动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的,不仅是梅先生的清廉,还有梅先生的慎独精神。手中握着这样大一笔基金,随便手松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而且“政府”也开了口,何必如此自苦?甚至还近乎自虐。但梅先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如此严苛地对待自己,实际上,他让自己活得非常有尊严,这样才赢得大家的一致尊重。
③一个人的尊严,不是别人的恩赐,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是道德自律的自动生成物。像梅校长这样有慎独精神的人,尊严感也就随之产生。而且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我有钱或者有权势,我就活得有尊严。尊严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与你的财富和权势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个有钱、有权势的人,大家都会来奉承他,他不是很有尊严吗?我想说的是,那不是尊严,那只是一种威压。这种威压随金钱和权势的累积而不断强化,也会随金钱和权势的消减而消减。当他抱怨世态炎凉的时候,其实只
是在抱怨他丧失了金钱和权势的威压,所以大家不尊重他了。如果我是一个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的人,我就不会抱怨世态炎凉。因为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除非你腐化堕落。比起嗟来之物的金钱和权势,尊严感自然要牢靠得多。梅校长临终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有相当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居然没有一分钱的积蓄。我想,大家绝不会说:“梅校长真是穷困潦倒啊!”大家只会说:“这是一个多么有尊严的人啊!”
④当我们明白了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生物,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即使我一文不名,即使我毫无权势,我也是可以给自己尊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了。颜回的快乐,是一种拥有尊严的快乐。
⑤一个人一旦活得有尊严感,那即使瓮牖绳枢、瓦灶绳床,也可以怡然自乐,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一样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选自《读书文摘》,有删改)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尊严是自己给的
1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论据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 第③段论证了“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的道理。
C. 第④段中“明白了这一点”中的“这”指的是“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生物”。
D.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的故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B
12.【解析】B.第③段主要论述了“尊严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与财富和权势没有直接关系”的道理。
13.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论证。举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手中握着一大笔基金却严苛地对待自己,从而获得了大家的尊重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尊严是自己给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17分)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一片金色的麦田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那些头戴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的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2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4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排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的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800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了。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在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 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选自2019年河北省中考真题,有删改)
14.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
15.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美好品质。
16.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6分)
(1)选文第⑧段的内容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2)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17.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勤劳朴实、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三、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你的见闻,以《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元宵猜灯谜,过年贴春联(《灯笼》);旧时昆明人家在门头上挂上小镜子、八卦图和仙人掌来辟邪(《昆明的雨》);春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游山西村》);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就要说“恭喜恭喜”之类的吉祥话(《阿长与〈山海经〉》)……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的成长:长辈在过年时给孩子压岁钱,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挂香囊,办喜事挑吉日,清明祭祀烧纸钱……在这些传统习俗里,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不得套作、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
(A)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B)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他把棉衣卷巴卷巴全卖了。他要吃口好的,喝口好的,不必存着冬衣,更根本不预备着再看见冬天;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管什么冬天不冬天呢!不幸,到了冬天,自己还活着,那就再说吧。原先,他一思索,便想到一辈子的事;现在,他只顾眼前。经验告诉了他,明天只是今天的继续,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卖了棉衣,他觉得非常的痛快,拿着现钱做什么不好呢,何必留着等那个一阵风便噎死人的冬天呢?
慢慢的,不但是衣服,什么他也想卖,凡是暂时不用的东西都马上出手。他喜欢看自己的东西变成钱,被自己花了;自己花用了,就落不到别人手中,这最保险。把东西卖掉,到用的时候再去买;假若没钱买呢,就干脆不用。脸不洗,牙不刷,原来都没大关系,不但省钱,而且省事。体面给谁看呢?穿着破农,而把烙饼卷酱肉吃在肚中,这是真的!肚子里有好东西,就是死了也有些油水,不至于像个饿死的老鼠。
1.选文A、B分别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和小说《__________________》。(2分)
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2.比较分析范爱农和祥子在人物性格上的不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爱农:孤傲、倔强、正直,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倍受打击迫害,最后绝望自杀。
祥子:开始善良、纯朴、吃苦耐劳,经过“三起三落”后,被磨灭了奋斗的意志,最后自甘堕落,变得麻木不仁。
3.两位作家揭示两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的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②揭示了当时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告诉人们单靠个人的奋斗是没有出路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罪恶社会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