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1张PPT)
文言文阅读冲刺训练
(一)(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七上) 顾荣施炙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选自《世说新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B.待君久不至/宾至如归
C.元方入门不顾/顾此失彼
D.而不知其味者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1.【解析】A.约定;B.到;C.回头看/照管,注意;D.知道,懂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委而去(舍弃)
B.同坐嗤之(认为……笨)
C.每经危急(遭遇)
D.乃受炙人也(接受)
B
2.【解析】B.嗤:讥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朋友才来到。
(您)正午时分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顾 荣 在 洛 阳 尝 应 人 请 觉 行 炙 人 有 欲 炙 之 色 因 辍 己 施 焉。
/
/
/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友人发怒前的文字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为下文元方对友人不卑不亢的态度做铺垫;乙文“乃受炙人也”有力地回应了上文。
B.甲文篇幅虽短,却能以简练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如友人的急躁、心直口快和知错能改,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甲文中尽管友人认错了,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个细节体现了七岁的孩子特有的童真,富有生活气息。
D.乙文中“同坐嗤之”属于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同座者对顾荣行为的不理解,还从反面衬托了顾荣的过人之处,为后文埋下伏笔。
B
5.【解析】B.甲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6.两则选文分别宣扬了怎样的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强调“信”和“礼”的重要性,乙文宣扬的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
参考译文:【乙】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却不知肉味的人呢?”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要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保护自己,便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二)(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陋室铭(七下) 孔子家语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日益②,赐③日损④。”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⑤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⑥,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子夏,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赐:子项。④损:减损。⑤化:融和。⑥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__________________
博学的人
使……劳累
所以(因此)
2.下列对“则商日益”一句中“日”字的解释最适合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D
2.【解析】D.“则商日益”的意思是:子夏每天都会比以前有长进。日:每天,一天天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商 好 与 贤 己 者 处 赐 好 说 不 若 己 者 不 知 其 子 视 其 父。
/
/
/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6分)
(1)后人常用乙文中的“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诸葛庐(或:
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或:西蜀子云亭)
(2)甲、乙两文都涉及“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感悟?联系选文内容,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从而不断进步。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示例二: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每天都会比以前有长进,而子贡每天都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说:“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种植芝兰、撒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这是与周围环境融和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与周围环境融和了。藏朱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三)(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爱莲说(七下) 周敦颐传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有删改)
【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亭净植(竖立)
B.有狱久不决(案件)
C.有囚法不当死(法律)
D.将弃官去(离开)
C
1.【解析】C.法:名词作状语,依照法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
B
2.【解析】A.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指王逵;B.表转折,却;C.由于,因为/来;D.于是,就/竟然。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惊 曰 老 吏 不 如 也 部 使 者 荐 之 调 南 安 军 司 理 参 军。
5.甲文写菊花、牡丹花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衬托莲花,其中菊花是正面衬托,牡丹花是反面衬托,
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态,赞美了如莲一般洁身自好的
品质。
6.甲文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作手法),借莲表述作者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
_________________两个具体事例,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托物言志
与王逵争辩
富有才能、为官正直
参考译文:【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何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分宁县有一个案件拖了许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分辨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依照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家了,打算辞官离开,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这个囚犯(最终)能够免于一死。
(四)(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河中石兽(七下) 钱若赓断鹅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明万历①中,钱若赓守临江有异政。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也。”乡人不平,讼于官。公②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无不讶。食顷,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又顷,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公指一鹅曰:“此乡人鹅。”众人怪之,公曰:“乡人鹅食野草粪色青店鹅食谷或粟粪宜黄。”店主服罪。
(选自褚人获《钱若赓断鹅》)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的年号。②公:指钱若赓。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众服为确论/朝服衣冠
C.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D.钱若赓守临江有异政/渔人甚异之
C
1.【解析】A. 靠近/登上;B.信服/穿戴;C.停止;D.优异/对……感到惊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其言(依照)
B.寄店中后他往(寄存)
C.乡人不平(认为……公平)
D.众人怪之(责怪)
D
2.【解析】D.对……感到奇怪。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错乱;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吗?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乡 人 鹅 食 野 草 粪 色 青 店 鹅 食 谷 或 粟 粪 宜 黄。
/
/
/
5.下列对甲、乙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先叙事,后以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乙文则记述了一个精彩的断案故事。
B.甲文以寺僧、讲学家陪衬老河兵,乙文以众人的惊讶不解陪衬钱若赓,都用了衬托写法。
C.甲文中的老河兵和乙文中的钱若赓都富有实践经验,且善于动脑筋,能够透过现象看透本质。
D.甲文中“果得于数里外”与乙文中“店主服罪”印证了老河兵和钱若赓见识英明。
C
5.【解析】C.钱若赓生活经验丰富,在断案过程中注意观察细节,从而做出正确的推断。选项说他“富有实践经验”有误。
6.甲文中的老河兵与乙文中的钱若赓对事情的判断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考虑问题既要注重实践经验,又要善于综合思考,注重细节,要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参考译文:【乙】明朝万历年间,钱若赓做临江郡的行政长官,有优异的政绩。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然后去了别的地方。这个乡下人回来后索要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觉得不公平,到衙门去告状。钱若赓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计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给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它们写供状。人们没有不感到惊讶的。一顿饭的时间,(钱若赓)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又过了一会儿,(钱若赓)到堂下看鹅,说:“鹅已经招供了。”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人们感到很奇怪,钱若赓说:“乡下人的鹅吃野草,粪便的颜色是青色的;店主的鹅吃谷物粮食,粪便的颜色应该是黄色的。”店主于是认罪。
(五)(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三峡(节选)(八上) 观潮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选自周密《观潮》)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
(2)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
(3)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
(4)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
断绝,中断
甚,很
延长
消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浙江之潮/多助之至
B.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C.势极雄豪/负势竞上
D.人物略不相睹/略无阙处
D
2.【解析】A. 助词,的/动词,到;B. 当……的时候/刚刚;C. 气势/地势;D. 完全,一点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烟 消 波 静 则 一 舸 无 迹 仅 有 “敌 船”为 火 所 焚 随 波 而 逝。
/
/
/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乙文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观。
B.两文都有动静相映之美。甲文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乙文第2段描写了水军演习,是动景,而最后一句是静景。
C.两文都采用了引用的手法。甲文引用歌谣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引用杨万里的诗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浙江潮水之伟观。
D.甲文语言简洁凝练,景物描写多做点染勾勒;乙文在描写潮来时,从远到近描绘了潮水的形、色、声、势,语言极其豪壮。
B
5.(1)【解析】乙文第2段最后一句中,“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是静景,“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是动景,最后一句是动静相衬。
(2)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还写了春冬之水清、静的特点。乙文则突出水雄伟磅礴的气势。
参考译文:【乙】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看上去)几乎只有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般粗细;不久,潮水渐渐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挥旗、举枪、舞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腾空而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连一条船的踪迹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六)(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答谢中书书(八上) 曾国藩家书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古来共谈__________________
(2)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
(3)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
(4)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
全,都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3分)
A.或好作诗古文/或王命急宣
B.曾无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恐因愤激之久/未若柳絮因风起
D.致生骄惰之气/非宁静无以致远
B
2.【解析】A. 有的人/有时;B. 多少;C. 因为/趁、乘;D. 以致/达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
4.【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我们用功,要去掉傲气,戒掉自满,不为别人所讥笑,才有进步。根据句意可知选B。
5.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以此表明作者娱情山水的志趣。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重要性(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作者对诸弟的殷切希望。
参考译文:
【乙】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容易自我满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功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有的人喜欢写古诗、古文,有的人喜欢讲究考据,有的人喜欢谈论理学,(这些人)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要去掉傲气,戒掉自满,不为别人所讥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恨、偏激的情绪积聚已久,以致产生骄傲、懒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你们。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
(七)(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②间,以红粉笙歌③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④,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⑤,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⑥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⑦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予生平过⑧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榭: 这里指树木。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④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⑤风铎(duó): 悬于檐下的风铃。⑥无际、仲和:都是作者的朋友。⑦趺(fū)坐: 两脚盘腿打坐。⑧过: 造访。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4)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大概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月色入户/故外户而不闭
B.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以红粉笙歌/不以疾也
D.以静意对之/居天下之广居
A
2.【解析】A. 门;B. 和/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C. 用/及,比得上;D. 代词/助词,的。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夜 半 月 出 无 人 相 与 趺 坐 石 台 不 复 饮 酒。
/
/
/
5.甲、乙两文中,承天寺和虎丘的月色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欣赏月景时的心情各有什么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月色美好;幽静。甲文作者的心情:作者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乙文作者的心情:作者表现出的是闲适、安逸和对月下美景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乙】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时不时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树梢之间若隐若现罢了。
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到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已经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八)(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与朱元思书(节选)(八上) 与元微之书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⑤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住满十天。④泰:安适。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泉水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冲击,撞击
至、到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猿则百叫无绝/胜绝第一
C.大抵若是/如是再啮
D.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
2.【解析】A.指飞奔的马;B.断,停/绝妙;C.这样;D.只,只是。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流 水 周 于 舍 下 飞 泉 落 于 檐 间 红 榴 白 莲 罗 生 池 砌。
/
/
/
5.下列对甲、乙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两两相对。
B.甲文写水,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其清澈透明。
C.两文描写的山水之景的共同特点可用一个“绝”字概括。
D.微之因为爱上庐山风景,不忍离开,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草堂。
D
5.【解析】D.“爱上庐山风景,不忍离开,在那里建造了一座草堂”的是作者白居易,不是“微之”。
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书信,细细体会,其用意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蔑视和对美好自然的喜爱、赞美,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之情,同时包含着作者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以及一丝孤寂惆怅之感。
参考译文:
【乙】我去年秋天开始游览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在那里)建造了一座草堂,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草堂附近的景致)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担忧盼望,所以现在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了。
(九)(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 太宗论创业与守成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选拔、任用
狱官
犯错误
同“弼”,辅佐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
内心困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自 古 帝 王 莫 不 得 之 于 艰 难 失 之 于 安 逸 守 成 难 矣。
/
/
/
4.下列对甲、乙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甲文选自《孟子》。《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B.甲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和如何治理国家,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中心论点。
C.甲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先从个人努力成才的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因没有忧患意识而灭亡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D.乙文中的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B
4.【解析】B.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并非引出中心论点。
5.根据甲、乙两则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何相似之处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参考译文:【乙】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然后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十)(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桃花源记(八下) 搜神后记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润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释】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
(3)尝采药至衡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入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小孩
妻子儿女
曾经
同“返”,返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A.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
B.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真无马邪
D.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
A
2.【解析】A.的;B.竟然/于是,就;C.代词,他们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D.用/因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5.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与甲文中的“豁然开朗”一词相仿。(2分)
/
/
开明朗然
6.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示文中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译文:【乙】南阳人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于是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十一)(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小石潭记(节选)(八下) 小石城山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垠:边界,尽头。②睥睨(pì nì):城上有孔的矮墙。③梁欐(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伎:同“技”,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清
更加
有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
B.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
C.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D.是二者/是日更定矣
D
2.【解析】A.把/因为;B.无实义,不译/它;C.表转折,却/表修饰;D.代词,这。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
/
/
5.简析甲文中潭水和游鱼的特点。此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通过描写潭中游鱼历历可数,且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写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活泼。表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6.甲文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乙文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2分)
凄苦孤寂
有才能却
无法施展
参考译文:【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形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子丢进去,咚的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很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加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有没有造物者已经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那么造物者果真是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绝佳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十二)(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马说(八下) 千金求千里马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闻古之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听说
用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C
2.【解析】例句中的“而”表转折。A.表修饰;B.表并列;C.表转折;D.表顺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会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于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死 马 且 买 之 五 百 金 况 生 马 乎 天 下 必 以 王 为 能 市 马 马 今 至 矣。
/
/
/
5.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参考译文:【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国君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花费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十三)(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岳阳楼记(节选)(九上) 范文正公朋党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
(2)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绵不断的
停息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有去国怀乡/国人道之
B.至若春和景明/触景生情
C.不以物喜/以其境过清
D.闻者为之缩颈/不闻机杼声
B
2.【解析】A. 国都;B. 日光/景物;C. 因为;D. 听到。
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参考成语法:宾饯日月 (1)_____________
若得为范公党人 课内迁移法: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2)_____________
顾质何敢望之 查阅词典法:①回头,回头看;②考虑;③拜访;④只是; ⑤难道。 (3)_____________
饯行,饯别
如果
只是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初 范 文 正 公 贬 饶 州 朝 廷 方 治 朋 党 士 大 夫 莫 敢 往 别。
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
/
6. 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甲文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乙文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在甲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乙文中,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表现出来的。
参考译文:【乙】当时,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没有谁敢前去告别,只有待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有德望的人,为什么要自甘沦为(范仲淹的)朋党呢?”王质说:“范公是天下的贤人,只是我哪敢奢望(成为他的朋党),如果能够成为范公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十四)(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醉翁亭记(节选)(九上) 王都中救饥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①,总管王都中②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③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④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⑤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选自毕沅《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翔踊:物价飞涨。②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③粜(tiào):卖出粮食。④比:等到。⑤鬻(yù):卖。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伛偻提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觥筹交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酒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至于负者歌于途/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云归而岩穴暝
D.都中乃得免/乃不知有汉
A
2.【解析】 A. 背;B. 来到/面对;C. 回家/聚拢;D. 于是,就/竟然。
3.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以为须粜以下等价 参考成语法:低人一等 (1)_________
安能忍死以待乎 课内迁移法:待君久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2)_________
饶去杭几二千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离;③除去,抛弃;④失去,损失;⑤过去的,去年的;⑥表示动作的趋向。 (3)_________
等级
等待
距离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公 为 我 辈 减 米 价 公 果 得 罪 我 辈 当 鬻 妻 子 以 代 公 偿。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
/
6.甲文中,欧阳修被贬至滁州,爱民亲民;乙文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饥,惹怒行省。用自己的话概括两文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赞同、拥护。乙:爱戴。写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衬托出欧阳修和王都中心系百姓。
参考译文:【乙】饶州路遭大饥荒,米价暴涨,总管王都中将官仓的米分定为粮价中的三等价格,向江浙行省上言,认为必须按下等价卖粮食,百姓才能吃得上。还未得到答复,(他)就将粮价中的下等价减价十分之二,让百姓来买粮食。行省对他擅作主张的行为十分恼怒,王都中说:“饶州路距杭州差不多两千里,等到商议决定了再返回来,非要半个月的时间不可。(可是)人七天不吃东西就会死,怎么能够忍心看着百姓饿死来等待(行省的决定)呢!”那里的百姓对他说:“您为我们减了米价,如果您真的因此获罪,我们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要替您偿还。”行省(听到这些)才省悟,王都中于是得以免罪。
(十五)(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湖心亭看雪(九上) 黄州快哉亭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①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②,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miǎn):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③一舍:三十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势益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兄子瞻名之曰__________________
消失
裹、围
更加
命名,取名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C.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C
3.【解析】“清河张梦得谪居齐安”是主谓句,“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也是主谓句,两个主谓句之间应断开。
4.甲、乙两篇选文同写远望之景,描写方法却各具特色。试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用“痕”“点”“芥”“粒”等量词勾勒出一幅苍茫浩渺的西湖雪景图。乙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江涛汹涌、风云变幻,再写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
5.下列对甲、乙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其雅趣异于常人。
B.甲文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 准确勾勒出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及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人。
C.甲文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而乙文描绘了快哉亭的地理位置以及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衬托出张梦得虽然遭受贬谪仍乐观倔强的情怀和旷达的胸襟。
D.甲文从各个角度极绘西湖景色,而乙文则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快哉亭周围的山川胜景。
D
5.【解析】D.应为“甲文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西湖景色,乙文从各个角度极绘快哉亭周围的山川盛景”。
参考译文:【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砍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十六)(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节选)(九下) 万事莫贵于义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①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②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冠履:帽子和鞋。②一言:一句话,指关系到义与不义的这句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所欲有甚于生者/急湍甚箭
B.死亦我所恶/货恶其弃于地也
C.予子天下/予观夫巴陵胜状
D. 是贵义于其身也/是日更定矣
C
1.【解析】A. 超过;B. 讨厌,厌恶;C. 给予/我;D. 这。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
(4)万事莫贵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且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没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B.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C.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D
4.【解析】“冠履”指鞋子和帽子,中间不断,排除B。“断”是“子之手足”的谓语,中间不断,排除A。“子”是“为之乎”的主语,中间不断,排除C。还可以根据下文“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进行断句。故选D。
5.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 两文中的观点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文中的“义”指道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有必要。因为在任何时候,人民(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无论是“舍生取义”还是“万事莫贵于义”都在告诫我们要维护人民(国家)的利益,所以有坚持的必要。
参考译文:【乙】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做这件事情吗 ’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做这件事的。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又说:‘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做这件事情吗 ’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做这件事的。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为了争辩关系到义与不义的这句话而互相残杀,这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珍贵的。”
(十七)(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九下) 秦王击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_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缻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缻。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缻(fǒu):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yì):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以头抢地尔____________________
(2)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御史前书曰__________________
(4)不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碰,撞
吉祥
上前(走上前)
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未尝闻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B.以头抢地尔/策之不以其道
C.非士之怒也/管夷吾举于士
D.聂政之刺韩傀也/皆布衣之士也
A
2.【解析】A. 助词,表示判断;B. 用/按照;C. 有胆识有才能的人/狱官;D.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左 右 欲 刃 相 如 相 如 张 目 叱 之 左 右 皆 靡。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
/
/
5.下列对甲、乙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中的“乎”字,表责问语气,表现出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
B.唐雎告诫秦王,像专诸、聂政、要离这样的庸夫,一旦发怒,便会造成秦王难以承受的后果。
C.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唐雎、蔺相如二人的共同点是勇敢、机智、善辩、爱国。
D.乙文中,蔺相如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缻”,相如勇智,令人印象深刻。
B
5.【解析】B.专诸、聂政、要离,皆布衣之士,而非庸夫。
6.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不同:乙文有侧面(间接)描写,而甲文没有。
参考译文:【乙】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记录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允许我(给秦王)奉上瓦缻,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但也只好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过头来嘱咐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十八)(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曹刿论战(节选)(九下) 贾诩论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
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⑤促:赶快。⑥亟(jí):赶紧。⑦敌:对手。⑧纵:纵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_____
(2)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
遍及,普遍
虚夸,夸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遂与外人间隔
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绣谢曰/长跪而谢之
D.果以胜还/未果,寻病终
B
2.【解析】A. 参与/隔开;B. 类;C. 推辞/道歉;D. 果然/实现。
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一朝引军退 课内迁移法: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1)______________
悉如公言 参考成语法:悉数奉还 (2)______________
促更追之 查阅词典法:①动词,改变,调换;②动词,经过,经历;③量词,夜间计时单位词;④副词,再,又;⑤副词,却,反而;⑥副词,愈加。 (3)______________
早上
全,都
再,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曹 公 攻 将 军 无 失 策 力 未 尽 而 退 必 国 内 有 故。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刚才没有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现在(我)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
/
/
6.联系《曹刿论战》全文,齐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贾诩?(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正确的进攻和追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进攻,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评价: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
参考译文:【乙】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军队撤退,张绣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而回。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绣推辞说:“刚才没有听您的话,以至于到了这般地步。现在(我)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战争形势有变化,赶快前往,(交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拢溃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张绣军)果然胜利而归。张绣问贾诩说:“我用精锐的士兵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您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被打败的士兵去追击胜利的士兵,而您说一定会战胜(他们)。情况全部都如您所说,可是为什么这些与常理相反的事情都一一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是曹操的对手。虽然曹军刚刚撤退,但是曹操一定会
亲自断后;虽然追击的士卒精良,但是既然您比不上曹操,曹军的士气就会强大起来,所以(我)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要的问题;既然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们一定会率领轻快的军队迅速行进,纵然留下众多将领压阵断后,虽然这些将领很英勇,但仍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用败军追击,交战也一定会胜利。”张绣因此很佩服贾诩。
(十九)(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九下) 优孟讽谏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pián)、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挖坟坑。 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之蔽甚矣(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
C.发甲卒为穿圹(士兵)
D.王乃使以马属太官(同“嘱”,交付)
B
1.【解析】B.刺:指责。
2.下列句子中的“故”与“王惊而问其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温故而知新 B.故克之
C.公问其故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2.【解析】“王惊而问其故”中“故”的意思是“原因”。A.故:学过的知识;B.故:所以;C.故:原因;D.故:原来。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命刚刚下达时,大臣们纷纷进谏,宫门庭院热闹得如同集市;几个月后,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
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
4.【解析】“楚庄王之时”“华屋之下”等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不能断开,“衣以文绣”固定句式不能断开。故选B。
5. 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为什么还能够进谏成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孟有辩才,他“欲擒故纵”,以退为进,进门大哭,顺着楚王的意思,要求厚葬死马,接着顺势推理,推出荒诞结果,使楚王恍然醒悟,最终收回成命。
6.甲、乙两文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采用设喻说理的劝谏方式,以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乙文采用反讽的劝谏方式,不直言劝谏,优孟顺着楚王的意思请求厚葬楚庄王的爱马,实则是反讽楚庄王“贱人而贵马”。
参考译文:【乙】楚庄王在位的时候,有一匹心爱的马,他给马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把马)养在华美的房屋中,(让马)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来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争论这件事,认为不能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一律处死。”
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用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安葬呢?”(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有花纹的梓木做套棺,用上好的楩、枫、樟木做题凑,差遣甲士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赵等国的使者陪祭在前,韩、魏等国的使者护卫在后,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之邑来供奉它。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下令“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
(二十)(19分)
训练重点(主题/人物) 得分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陈涉世家(节选)(九下) 管仲(以民为天)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度已失期/关山度若飞
B.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今或闻无罪/而或长烟一空
D.不遂亡者/国恒亡
D
1.【解析】 A. 推测,估计/越过;B. 带领/将军;C. 有人/有时;D. 灭亡。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中有足乐者 D.皆以美于徐公
C
2.【解析】 例句中的“以”表原因,意为“因为”。A. 介词,把;B. 介词,凭借;C. 连词,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