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共6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0: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颜如玉和施诚仁是一对情侣,国庆“黄金周”二人一起外出旅行,在火车上与一位老先生对面而坐。老先生一派儒雅之气,十分健谈,话语风趣。热爱古文的颜如玉见老先生学识渊博,竟然和他聊起了中国古文,而且聊得很投机。从屈原聊到顾炎武,从卓文君谈到李清照,从易中天说到于丹……说得旁边的施诚仁直翻白眼,为什么呢?颜如玉可是他热恋中的女朋友,越看老先生越不顺眼,就捅了捅颜如玉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颜如玉知道自己这位学理科的老实的和郭靖似的男朋友吃醋了,就笑声说道:“小仁,放心好了!我是 醉酒之意不在翁。”施诚仁脸色一红:“我这不是‘不酒之翁醉在意’吗?”老先生听到他们的谈话,淡然一笑说道:“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啊!”由于气氛融洽,后来,他们开始了“三人斗地主”!
课堂拓展
请解释红字体字句子的含义
关于醉翁亭的对联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
联语从《醉翁亭记》生发出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寒流疏影;
翠积清香。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古梅亭 传说欧阳修在影香亭旁亲手栽种了一棵梅花。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据说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尤其是到了冬季,雪映梅花,疏影寒淡,梅花凌寒而放的品格尽显。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不可磨灭的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妙笔生花,可见可闻秋色赋;
倾心治邑,同忧同乐醉翁亭。
——蓝佐国题滁州醉翁亭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樽,等闲抛却;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佚名题滁州醉翁亭
琴樽:琴和酒樽。常指文人宴集。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春景
夏景
秋意浓
雪景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资料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宝宋斋内藏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1.唐宋八大家:
2.“六一居士”的由来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庆历五年, 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任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 结合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把握停顿节奏,读出感情,读熟内容。
文言文 朗读技巧
1.停顿。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停顿又要稍长些。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2.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3.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要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重读。
4.语气、语调。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林壑 琅琊 辄
伛偻 山肴 觥筹

yáo
yǔ lǚ
zhé
gōng
láng yá
字词积累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 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茂盛的样子
居高面下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环绕
全、都
树林
山谷

曲折, 回环
幽深秀丽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命名

意趣,情趣。
建造
取名
于,介词
领会
寄托
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很少就醉了,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
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在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概括第一段大意
介绍醉翁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名字的由来。
这一段按什么顺序描写?
从远到近 从大到小 从整体到局部
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
[醉翁之意不在酒]
1、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
2、原意: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
3、现在的常用义: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此段中还有一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峰回路转;
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的常用义: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亭周边的环境:
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
亭名的由来:
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山水之乐
第一段的写作思路及写景顺序:
若 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 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香花
茂盛
四季
昏暗
像那
表顺承
弥漫的云气
散开
山谷
阴暗
早晨
傍晚
开放
美好的
浓郁的
穷尽
聚拢
若 夫日出而林霏 开,
像那太阳出来林中的雾气消散,
云归而岩穴 暝,
烟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晦明变化者,
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山间之朝暮也。
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象)。
野芳 发而幽香,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佳木秀而繁阴,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风霜高洁,
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水落而石出者,
水位下降,石头裸露,
山间之四时也。
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
四时之景不同,
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朝而往,暮而归,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
四时之景不同,
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2)第2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 的景色,
第三层写 。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早晚
四季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早:
晚: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
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 ,
夏: ,
秋: ,
冬: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
写朝暮之景:
写四时之景:
情——
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春花,夏木,秋霜,冬水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描写
抒情
(5)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背着东西的人
野菜
菜蔬
错杂的样子
休息
应答
指代儿童
指代老年人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倒下的样子
下棋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酒杯
酒筹
苍老的容颜
尽兴地喝酒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者呼,后者应,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
山肴野蔌,
山中的野味野菜,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射者中,弈者胜,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
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起来又坐下,大声喧哗的,是各宾客欢乐(的样子)。
苍颜白发,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
颓然乎其间者,
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
太守醉也。
这是太守喝醉了。
第三段的段意是什么?
 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写了几个场景?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滁人游山之乐反映出百姓安居之乐;众宾宴饮之乐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之乐。以上两方面都暗寓了太守“与民同乐”,与吏民同乐,由乐而醉。
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
“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本段有两个成语,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回家
遮盖
跟随
鸟到处叫
乐趣
不久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以……为乐
乐趣
记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荫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不久夕阳下山,人影散乱,
太守回去,宾客跟随。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
这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欢乐啊。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
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啊。
概括第四段大意
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文章用了几个句子衬托太守之乐,这几句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解释是:“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与民同乐”
1、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
“乐”
总结全文
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写了哪些“乐”?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课文写了哪些 “乐”?
思考: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一日之景、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和散句巧妙运用,读来脍炙人口。
《醉翁亭记》写作思路
醉翁亭记
(一)
写景:山 泉 亭
(由远到近)
(整体到局部)
叙事:作亭者 名之者  自号
抒情:醉翁之意不在酒……酒也
(二)
写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抒情:
(三)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四)
禽鸟之乐
人之乐
太守之乐——乐其乐
衬托
山水之乐
赏景之乐
宴游之乐
 乐人之乐
全文
结构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乐亦无穷也
——因美景、百姓富足而醉
(与民同乐)
(点题句)
(揭示主旨)
写作特色
1.文章结构层次严谨。
2.叙事、写景与抒情自然融合。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酒醉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3.本文句式工整,骈句和散句的巧妙运用,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在经历了贬谪之后都留下了很多诗文,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还知道其他的例子吗?透过这些诗文,你能感受到他们在贬谪之后怎样的心路历程?
古之中国,仁人志士带着兼济天下的梦想走上仕途,然而宦海沉浮,他们中的很多都经历了贬谪之痛。生命的政治价值已荡然无存,他们沦落为浪迹江湖的迁客,但是他们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触摸到他们的苦痛、郁闷与失落,但也能感受到他们摒弃尘累,寄情山水,在自然中恢复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但更多时候,他们依旧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关爱国家与人民,勇敢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的人生,因被贬而价值无限。研读这些作品,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光芒,照亮自己的精神家园。
屈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后来受到诬陷,被迫流亡汉北。楚襄王即位后,受到进一步排挤打击,被放逐江南,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离骚》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韩愈: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亦作“山回路转”。①指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本指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前呼后应
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一词多义
临 归 秀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繁茂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散了 连月不开 放晴
太守自谓也 取名,命名 太守谓谁 是,为
山水之乐 乐趣,形容词作名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欢乐,形容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以……为乐,意动
词类活用
① 山行六七里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名之者谁
④故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动词,取号
文言虚词

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杂然而前陈者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
表转折
表修饰
表修饰
表并列
表承接
“也”字的不同语气
表判断
表解释
表陈述
表肯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酿泉也 醉翁亭也 太守也 庐陵欧阳修也
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判 断 句: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倒 装 句: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路线:
风景:
风俗:
心情: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随堂练习
将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四时景的一节改写成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