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14 15:00:42

文档简介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宁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11 敬畏自然
教学目
的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导入
请学生讲讲看到的环保广告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到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阅读本文后,我们会多一些思考。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写一写
蓬篙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2、自读课文,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指挥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第一自然段,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指挥并不值得自傲。
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倔的陷阱。
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作者进一步的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得出结论。
3、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本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
(1)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类不要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4、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研读赏析
我们感知到人类应该敬畏自然,敬畏,就是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爱护。对于这样的观点,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读者明理呢?
1、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2、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3、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1、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2、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
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
3、运用对比、拟人、反问。
(1)对比:
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
(2)拟人: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把宇宙比拟成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
“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接触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
(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
(3)反问: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反问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体验反思
本文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谈谈看法。可以写在摘抄本子上。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于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五)小结
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平等呢感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六)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
教后札记: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宁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
的要求
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品味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资料展播:向学生展示、介绍有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预测: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和煦(héxù):温暖。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噬(shì):吞食;并吞。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四、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牙湖)==>发出呼吁
  5、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①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②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五、品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提示:读这些叙述性的语句语气应平和)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又"字应拉长,更突出。)
  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应带深深感概,发出呼吁。)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六、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 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七、布置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八、课堂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消亡的原因:改道 四盲
  过去:绿洲 仙湖 罗布泊 今日:沙漠 神秘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 月牙泉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宁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13 旅鼠之谜
教学目
的要求
1.了解文体知识,培养多角度阅读探究能力。
2.内容探究—文体探究—启示探究—迁移应用,读写结合。
3.人类应注意调节自我,维护生态平衡,以求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文体探究。
2.启示探究。
教学难点
1.文体探究。
2.启示探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看图猜物,导入新课

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对了,这是北极旅鼠。想知道它有什么令人类难解的疑团吗?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旅鼠之谜》
二、通读课文,探究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教师点拨示例:
1. 这是一篇以对话为主、介绍旅鼠之谜的科学小品。
2. 这是一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章。
3. 这是一篇以给人以警醒、启示的文章。
4. 这是一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
5. 这篇文章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A、繁殖能力惊人;Β、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С、死亡大迁移。
三、跳读文章,探究文体
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兼有记叙文与说明文的特点。
1.从记叙文的角度衡量
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
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
事情的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丹尼斯奥秘。
事情的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小结: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
特殊之处:
⑴所记叙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完全是关于旅鼠的故事。
⑵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讲的都是旅鼠的奥秘。
2.从说明文的角度衡量
(1)从表达方式看,旅鼠知识的介绍是典型的说明性语言。
(2)将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提取并连接起来,就是一篇完整地介绍旅鼠知识的说明文。
小结: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是记叙文和说明文杂交品种,或叫跨文体的文体。可见,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
四、发散思维,探究启示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点拨:
1.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在它们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2.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3.“旅鼠之 谜”,“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明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人类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4. 丹尼斯等科学家远离家乡,来到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的科学精神与献身精神。
5. 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6.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7.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五、迁移应用,读写结合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例: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还生长着一种狐狸,以旅鼠为生。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中国的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每当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拓展阅读
生存智慧
张平
自然界常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断地舞蹈,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种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我们自感价值优位,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遑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充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遍的核武库,望一望那在儿童的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它生物还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在上述动物的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头颅,收勒征服的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趋向。
(选自《读者》2003年第10期)
教后札记: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宁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14 大雁归来
教学目
的要求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教学难点
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讲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ǐ)? 雾霭(ǎi)? 窥探(kuī)? 缄默(jiān)?
狩猎(shòu)?凋零(diāo)?滑翔(xiáng)?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二、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提问: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与交流。?明确:?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五、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六、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宁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15 喂——出来
教学目
的要求
1.理解本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奇特的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预习
哂(shěn)笑?? 牟(móu)取???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一、教学情景导入
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科幻小说迷赫尔曼?穆勒博士说过:“透过科学的眼睛,我们愈来愈领略到:现实世界并非如人类童年时所见的、秩序井然的小花园,而是一个奥秘绝伦、浩瀚无比的宇宙。如果我们的艺术不去探索人类正在闯入这大千世界时所碰到的境遇及反思;也不去反映这些反思带来的希望和恐惧,那么,这种艺术是死的艺术。……但是人没有艺术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在一个科学的时代里,他创造出科幻小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日本科幻小说之父——星新一,来感受科幻小说非同寻常的魅力。
介绍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随着现代科技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其代表作是《海底两万里》。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开端:庙塌洞现 发展:成立公司
高潮:垃圾填洞 结局:再现叫声
理解主旨
? 这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题目是《喂——出来》,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他想根据回声判断洞的深浅,却不闻回声,但是回声终究传来了,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可以感知,作者的意思是说,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二者虽然相隔一段时间,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
五、奇特的想象
科幻小说是一个想像世界。作者的想像奇妙、丰富、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深不可测的黑洞,是一个奇特的想像,垃圾扔进洞里,世界从此清爽,不料,有一天,垃圾却从天上飞了下来,更是一个奇妙的想像。作者的想像又是如此丰富,一个个情节联翩而至。每个片段都有鲜明生动的情境和形象。即使写政府官员丢扔机密文件,也仿佛看到他们的悠闲神态,有的在谈论打高尔夫球,有的在谈论弹球房,这些都折射出现代都市的生活。
想像世界是虚幻的,虚幻的多数情节却又是根据现实生活加以想像的,所以联翩而至的情节显得合乎情理,自然而然。有人发现这么一个洞,自然人们会探头探脑张望,自然有人会疑猜狐狸洞,自然有人会对洞里喊叫,自然有人会丢小石头以探深浅,如此等等,每个情节都显得很自然。最后小石头飞来,也合情理,垃圾既然没有消除,有朝一日自然会造成环境污染。
篇末写到小石头为止,初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恍然大悟,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一切也就不难想像。
六、拓展延伸
观看公益广告,为环保拟几条宣传标语。
教学课堂板书
喂——出来
开端:庙塌洞现
发展:成立公司 破坏自然,必遭报复
高潮:垃圾填洞
结局:再现叫声
作业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
……
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
  “喂——出来!”
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
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1.“喂——出来!”在文中有何作用?
  2.充分发挥想象力,模仿原文写法,续写结尾。字数在100字以内。
  3.结尾写到小石头为止,有何作用?
  4.写出读完上文后的感想。
参考答案:
 1.照应标题,照应开头年轻人的喊声,起初不闻回声,但回声传出后,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2.略
 3.照应上文,至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警示作用强烈。原来扔进洞去的东西都将飞出来,飞到城市,造成公害,让居民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4.示例:这个洞把各种脏东西吞掉之后,海洋和天空变成蔚蓝色,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了。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带来一时利益。直到公害危及人们生存才警醒。例如垦荒伐木,人们为扩大了农田面积,增加了木材产量而欢呼。但是若干年后,生态失衡,水土流失,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公害需要长远的眼光,不能贪一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