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NO: 主备人:王传雷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10 组歌(节选)
教学目
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
讨论 讲授 谈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纪伯伦像)
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世间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板书文题、作者)
二、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上世纪20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对愚昧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利、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教师提示: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课文节选的两首诗在翻译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诗在声音层面上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艺术。
请同学们边诵读边找出诗中的韵脚,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
学生朗读体会,教师以《浪之歌》为例点拨:《浪之歌》第一节:“人”“近”(邻韵)、“分”;换韵为“里”“体”;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与第一节同,大多为邻韵);第三节:换韵为“拗”“躁”;又换韵为“心”(与前两节相同,邻韵);第四节:换韵为“他”“下”等。
学生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韵脚。
3、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4、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征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精彩交流,教师引导 。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恰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时,会发现寻常事物中有着太多的意蕴,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作品,尽管稚嫩,却是个性自我的心灵之声,那时,生活也会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实。
八、布置作业
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构思一首关于春天的散文诗。
板书
设计
组歌(节选)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 海岸的情人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杰 炽
作 热
《雨之歌》 深
雨: 滋润万物 情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教后札记: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传雷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6、雪 预习自学课
教学目
的要求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3、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4、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自学
(一)回顾作者:(由学生回答完成)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二)了解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三)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掌握字词:(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完成,集体订正)
磬(qìng)口 脂粉奁(lián) 朔(shuò)方
嘻笑(xī) 褪尽(tuì) 塑(sù)雪罗汉
博识:学识丰富。 消解:〈书〉消融;溶化。
凛冽(lǐnliè):刺骨地寒冷。 灼灼(zhuó):〈书〉形容明亮。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精魂:精灵,魂灵。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五)再读课文。(反复阅读)
(六)预习提示: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
3、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江南的雪是柔美的。面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6、在对课文的理解中,课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明确:
1、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2、两个比喻,写出了即使在冬天里也有生机与活力,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江南的雪是色彩斑谰,明艳秀丽的。还有着雪中人的活泼与可爱。
3、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5、朔方的雪,他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
6、“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三、小结:
对最后一句及主旨的理解: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惟有死掉才能以升华,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传雷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6 雪 第二课时
教学目
的要求
1、检查、掌握上节课预习的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3、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4、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5、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3、4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一、练习导入
1、注音
脂粉奁( ) 朔方( ) 褪尽( ) 旷野( )
凛冽( )目光灼灼( )粘结( ) 塑雪罗汉( )
2、解释
博识: 消解:
升腾: 天宇:
(完成在作业本上,当堂完成,即时订正。再齐读一遍以巩固。)
二、新授
(一)温习课文,齐读一遍。
(二)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三)分析课文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哪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集体订正,学生及时笔记。)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这一部分难度较大,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三、处理练习:
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学生在书上作好笔记。)
四、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同学们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
设计
暖国的雨 单调
礼赞独立与张扬 江南的雪 丰富多彩之美
的个性精神 (“滋润美艳之至”) 雪罗汉(未经磨练,不能长久)
朔方的雪(如粉,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沙,蓬勃奋飞) “雨的精魂”
教后
札记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传雷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7?雷 电 颂 郭沫若
教学目
的要求
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
体会象征含义。
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和思想。
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象征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朗读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课前预习:
1、分小组分别查找以下资料:屈原简介、郭沫若简介、写作背景、历史剧《屈原》、皖南事变。整理好准备在课堂展示成果。
2、独立完成字词预习。
一、导入
1.猜猜他是谁?a、龙舟 b.粽子 c.汩罗江 d.《离骚》 f.楚国人
2.各小组分别展示预习成果(屈原简介、郭沫若简介、写作背景、字词……)
二、听读——谈感受
听录音。请注意停顿、重音、和句调。
谈听读后的感受。学生可畅所欲言。
(有气势、悲壮;好像有满腔怒火、渴望光明;朗读的感情充沛……)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吧!
三、朗读——悟情感
(一)体会“屈原”的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激情朗读屈原的内心独白,独立完成1、2小题,小组讨论完成第3小题。
1.诗人想到了哪些事物?
明确:风、雷、电、洞庭湖、长江、东海、土埂木偶……
2.这些事物可以分为几类,你看怎么分?明确:两类
3.“屈原”对他们都有怎样的情感?
(师方法指导,要联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品读作者的感情,若还不明白可再联系一下历史剧《屈原》的内容简介。巡视,视情况进行指导。)
明确:赞美光明,憎恨黑暗。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小组讨论,教师要深入小组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
1.本文作者是屈原吗?(不是,是郭沫若)那么屈原要表达的情感其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
2.作者要表达怎么的情感?(师提示:要联系写作背景,尤其要了解一点“皖南事变”的知识)明确: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四、跳读——析手法
作者生活在敌统区,不能直接表达如此强烈的情感怎么办?
(象征。可以提示《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是这种手法)
2.请列出本文中的象征物。(找一个学生板书)
明确: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无形的长剑,土埂木偶。
3.小组活动跳读课文,找出本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师提示:要结合课文和背景两个方面分析。深入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指导,若情况不好,教师可讲解一个象征义的分析方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埂木偶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五、精读——品语言
1.找出文中最能让你激情澎湃语段或句子,品味其精妙之处。(小组活动,推荐优秀的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教师示范:我认为文中“风,你咆哮吧!咆哮吧!”最有激情,因为他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热切的表达了作者对风的赞颂。
教师提示:可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认为文中 一句激情,因为他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情感!
2.小组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做鼓励性评价。
小结:本文运用多法众种修辞,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六、课堂小结
这段独白白想像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像,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七、作业
课外自由阅读屠格涅夫的《门槛》
板书
设计
7、雷电颂 郭沫若
屈原形象:光明与正义的化身——爱国爱民、英勇无畏
象征物 象征义
风雷电 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指坚定的信念。
土埂木偶的群像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教后札记:
屠格涅夫的《门槛》
我看见一座巨大的建筑。
正面墙上是一道敞开的狭门,门里——阴森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立着一个姑娘——一个俄罗斯的姑娘。
那望不透的黑暗散发出寒气,随着冰冷的气流,从建筑的深处传出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
——奥,你呀,你想跨过这门槛,你可知道,是什么东西在等待着你?
——知道,——姑娘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蔑、监牢、疾病,还有死亡本身?
——知道。
——完全的隔绝,孤独?
——知道……我准备好了。我能忍受一切痛苦,一切打击。
——不仅来自敌人——而且来自亲人,来自朋友?
——对……即使来自他们。
——好。你准备去牺牲?
——对。
——去做无名的牺牲?你会死掉——而没有人……甚至没有人知道,他尊崇地纪念着的是谁!……
——我既不需要感激,也不需要怜惜。我不需要声名。
——你准备去犯罪?
姑娘垂下了她的头……
——我也准备去犯罪。
那声音没有立即再重新提问。
——你可知道,——它终于又说话了,
——你可能放弃你现在的信仰,你可能认为你是受了骗,是白白毁掉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我也知道。反正我想要进去。
——进来吧!
——姑娘跨过了门槛——于是一幅重重的帘子在她身后落下。
——傻瓜!——有人从后面咬牙切齿地骂过来。
——圣人!——从某个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
从视觉形象来说,这里有“一座大楼”,有一道敞开的“窄门”,门里有“阴森的黑暗”,有“高高的门槛”,还有一位“俄罗斯姑娘”。
从肤觉的感受来说,黑暗中散发着“寒气”。
从听觉的角度来说,大厦里传出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然后是一连串的对答……
随着阅读进程的展开,读者从多种感官中体验着这首散文诗对心灵的撞击。屠格涅夫似乎把每个人都带到了这座令人颤栗的“门槛”前,来聆听那近乎严酷考验式的问询。然而,令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门槛”内传出的“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的信息。此外,还有“疏远”、“孤独”和“准备牺牲”。作家极尽渲染之能势,几乎用尽人们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表现残酷的词语。其目的却在于衬托那位站立在“门槛”前,就要走进来的俄罗斯姑娘。
姑娘,对这一切都“知道”,并“准备好了”。其坚毅与果决已经着实令人钦佩了。可更深一层的痛苦亲戚、朋友的打击,姑娘也能“忍受”。为了把姑娘的形象刻划得更深刻,文章写道:“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灭亡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尊敬地怀念你。……”但无论如何,姑娘还是要走进这革命的“门槛”。她真的走进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当然这是意料之中的)。我们说,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又的确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圣人”啊!这是作家的赞叹,也是每一个读者的由衷的赞叹。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表现含蓄与深刻的功力简直是无可限量的。作家对象征性物象的选择显示着作家所独有的创造性。一个“门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门槛”隔开了两种人生;一个“门槛”考验着革命者的勇气和真诚;一个“门槛”检验着一个战士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命价值的判定。“门槛”作为一个可视而又寓含深广的象征符号,它所启示给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当是无法穷尽的。象征具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围绕着“门槛”作家还设计出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诸如“女郎”、“重浊的声音”、“犯罪”、“傻瓜”、“圣人”等,也都赋予了相应的含义。因此,整篇散文诗的意韵是极其丰厚的。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传雷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
的要求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了解课文内容,贯穿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4、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对于“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三、学生回顾,讲述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1、“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渴死。”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宫。”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旸( ?ng ) 浸(j?n) 姮 (h?ng)娥 皓(h?o)月
2、播放朗读录音,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五、合作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明确:1、飞蛾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叙述的夸父、飞蛾是为后面作铺垫的,后面才是表达的重点。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夸父、飞蛾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写生词 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继续研讨课文内容
1、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2、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受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穿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明确:1、了解当时背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是冷。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冷清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4、在嫦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5、对比。将两篇文章贯穿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三、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四、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冷清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予的象征义。
①灯光 ②玫瑰 ③大地 ④风帆 ⑤白鸽 ⑥白色
课时数NO: 主备人:王传雷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
9 海燕
教学目
的要求
1、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
3、让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 点拨讨论 讲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用案人自主创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讲述: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学生抢答后教师继续讲述)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教师板书课题《海燕》)
二、新课研读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挂图”,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3.整体感知,描摹活动场景。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个别指导: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中“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自主品味。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感悟。
(2)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海燕形象。
三、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1-3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研讨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问: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都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2)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本文是如何综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中的第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