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树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word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树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word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1 07:1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节选)
张岱年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 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
⑥“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 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论诚意
朱自清
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原载1941年1月5日《星期评论》第8期,有删节)
1.填入材料一第⑤段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表里不一致,必然说假话
B.所谓说假话,就是表里不一致
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
D.所谓说假话,就是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
2.材料二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以下例子不是其证据的一项是( ) (3分)
A.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都是虚伪的。
B.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
C.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D.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3.下面对两则材料中论证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典型的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清晰缜密。
C.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材料一侧重古今对比,材料二侧重中外对比。
D.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更活泼生动,材料二更严肃庄重。
4.材料一中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材料二中说: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由此来看,两则材料对“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4分)
5.材料二围绕“诚意”展开议论,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
人世间
梁晓声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通过网络表达意见。中央的反腐决心和力度空前,一个个大贪巨蠹纷纷落马。他们很是激动,呐喊助威,甚至也想一试身手,要揪出个“半大老虎”!于是,曾经主抓城建和危房改造工作的退休副市长周秉义,一下子成了大贪腐嫌疑人。
一天上午,周秉义被从家里带走。此事随之成为本市民间流传的重大新闻。
晚上,除了郑娟,周家一干亲人按蔡晓光的通知聚在江畔公园。实际上,蔡晓光执行的是郝冬梅的“指示”,她认为聚到谁家都不好。
冬梅说:“秉义让我转告你们,作为他的亲人,一定要相信他的清白,也要相信中纪委绝不会冤枉任何一名干部。”
周聪问:“大妈相信我大伯吗?”
冬梅立即回答说:“我当然相信!”
蔡晓光说:“我也相信,绝对相信!”
周蓉说:“嫂子,你和我哥都在个人品质上有洁癖,我既相信他也相信你。他的事一点儿也不会影响我的小说创作,相反还会为我提供素材。”
郝冬梅轻轻苦笑了一下。
亲人们的目光一时都转向了秉昆。
秉昆说:“我哥的事儿也不会影响我开店,到店里吃饭的人反而多了,我就当没有那么回事。”
周蓉说:“能这样最好,尽量别让郑娟知道。哥在她心目中是君子,怕她一时承受不了,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秉昆点点头。
冬梅对周蓉说:“我想到外地去散散心,图个情绪不受滋扰。你得陪我,地方由你选,最好不出省,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周蓉说:“行,我高兴陪嫂子散散心。”
晓光:“我也陪你俩去吧。我知道一个地方,肯定符合嫂子的愿望。有我当你俩的男仆,我放心。”
周蓉和冬梅都笑了。
冬梅、周蓉和晓光离开本市一星期后,孙赶超一天下午出现在周秉昆面前。
赶超说:“走,跟我上车。”
秉昆问:“哪儿去?”
“见吕川去。”
“为什么?”
“别装糊涂,见了他,把你哥的事当面问个清楚。心里不就都有底了吗?”
“我们现在就有底。”
“别嘴硬!”
“他那种身份的人,见咱们容易。咱们想见他,事先又没约,难吧?”
“碰碰运气。”
赶超拉拉扯扯,秉昆半推半就。最终,秉昆依了他关了店门,随他上了车。
“你相信我哥是清白的吗?”
“比较相信。你哥你嫂子都退休了,他俩钱够花,又没儿女,为谁贪啊?中国的贪官,大部分不是为儿女贪,就是为情人贪。你哥会背着你嫂子偷偷包养小三吗?”
“我抽你啊!”
“你姐你姐夫两口子生活得也挺好,你哥肯定不会为他俩贪吧?”
“更不会为我贪。
“还是的,所以咱俩有必要找吕川当面问个明白。因你哥的事,我也几天睡不着觉。他是清白的,我心里也踏实。可话又得两说着,某些当官的三亲六故过的都是人上人的生活,自己和儿女也都是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滋味儿的主,还不是照贪不误?但愿你哥是清白的吧。我是你老友,我能在新区分到房子是沾了你哥的光。他清白,我一家三口也不丢面子。
孙赶超前边说的话,对秉昆起到了极大的安抚作用。他最后说的那句话,又让秉昆心里七上八下。
两个老友找对地方了,却差不多等于自取其辱,门卫根本不许他俩踏上门前台阶。
两个平头百姓,在特殊地方想见特殊人,事先没约,也无要事,只说求见,当然要吃闭门羹。
七八天后的一天晚上,九点多了,吕川出现在周家面食店。
秉昆让郑娟回避一下。
吕川说:“嫂子坐那儿别动,我说的事你也应该知道。”
秉昆怒道:“川儿,你想干什么?”
吕川说:“我特意来替你哥报个平安啊!”
吕川讲,中纪委的同志已经把周秉义从政以来的历史细细查过,结论是他的历史特别清楚,也特别清白。一切所谓揭发,都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你哥不容易,太不容易做到了,支配过一百几十个亿啊,一分钱说不清楚的事都没有,我和同事们都认为难能可贵。他招商引资的都是国企,那些与他签合同的干部对你哥的品格也很佩服。至于对你哥当市委书记那些年的调查,更是一碗清水可见底了。一般情况下,我们调查他这种级别的干部三十余年从政经历,最少也得一个月。你哥只用了这么短时间,主要也是因为他确实没有什么烂事和疑点。而且,由于他曾是中纪委的干部,还主编过《中国历朝历代反腐大事件》,我们对他的调查反而一点儿都不敢马虎。当然,他也感情用事过。比如,在新区分给了常进步家一套房子,但这件事他是替党和政府先做了;分给国庆家一套房子,我们也是那样认为。对烈士家属和建国第一代老工人的子女,组织上当然应该主动关怀。至于分给孙赶超家一套房子,也并不是不能摆到桌面上谈。那件事,你和嫂子的做法特别仗义,我吕川深受感动。你哥主动交代以权谋私的事就两件,一件是在你拆迁时偏心,一件是为周聪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托过关系。他自己不说,我们也不知道。这种事不属于我们此次调查的范围。我专门来一次,就是要亲自告诉你和嫂子,我们认为周秉义是好干部。”
郑娟笑道:“你们还审查他了?我可一点儿不知道。经你们审查都清白,那不是等于给他盖上合格的图章了吗?好事。”
“我们对他今后不敢保证,对他以前的历史差不多等于打包票了。”吕川也笑了。
周秉昆却起身走向了楼梯,看样子想上楼去,却又没上楼。他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抱头哭了。
(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秉义被带走审查后家里其他成员的表现,显示出周家淳朴善良团结互助的良好家风,人间烟火里洋溢着的浓浓亲情,打动人心。
B.“郝冬梅轻轻苦笑了一下”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林冲把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同属动作细节,都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本文以周秉昆、郝冬梅和孙赶超等人的活动为明线,以周秉义被带走审查为暗线,两条线索交织并行,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集中。
D.文章叙述语言平实质朴,时代背景真实可信,人物语言契合人物身份,大量的人物对白和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呈现,令人倍感亲切。
7.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秉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8.周秉义是个好干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闻名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B.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C.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D.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
B.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去发,钳是用铁箍束住脖子。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
C.郎中,本文中是指帝王的侍从,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
D.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作上客。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布颇具才能,深得滕公好评。季布曾经率领军队多次使刘邦处于窘境。后来刘邦召见他,授予他官职,可以看出刘邦对季布的器重。
B.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货的大车把他送给周氏。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C.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员。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为刘邦的手下,曹丘让人写了推荐信才能见到他。
D.季布名闻天下,曹丘出力不少。经过曹丘的不断宣扬,楚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著名的谚语: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的一句诺言。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闻名当世。(4分)
(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5分)
13.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望蓟门①
【唐】祖咏
燕台②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④。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②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为东北边防重,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③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蓟城: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人初到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首先令他心“惊”的是汉家大将营中吹击鼓、喧声重叠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了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B.联“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写诗人在朦胧的曙色中,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明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C.颈联两句,前一句写沙场烽火连天,这是进攻的态势;后一句写蓟城山海拱卫,稳如磐石,这是防守的地势。边塞重镇,攻守兼备,令人感奋。
D.整首诗从诗人登上燕台眺望落笔,着力勾画边关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以诗题的“望”字为主线,以“惊”字为总领,描写“望”中所“惊”之缘由,抒发“惊”后之感慨,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1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析诗歌的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________ ,________ ”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2)《过秦论》中论述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 _。”
(3)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 _。”
(5)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 ,________ 。
(6)《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叙述两次抗金胜仗,构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 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题。
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练为中国精神_________的一部分。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叫作《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_________。这一巨作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近乎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一是载体的质量上乘,二是颜料及绘画手段的独特性。( );大众则会惊叹,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如此鲜艳美丽、绚烂多彩,和脑海里出现的水墨山水、梅兰竹菊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的色彩观深受老子与庄子的影响。他们认为,_________令人眼花缭乱,深蓝并不是天空本来的色彩,只是因为太远了无法看到尽头。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将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我们如果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领略双林寺_________的彩塑,难以理解《游春图》和《千里江山图》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可或缺 叹为观止 五光十色 精彩绝伦
B.举足轻重 叹为观止 万紫千红 精彩绝伦
C.不可或缺 拍手称快 万紫千红 出神入化
D.举足轻重 拍手称快 五光十色 出神入化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专业人士看到这幅画,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B.对于这幅画,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被专业人士看重
C.看到这幅画,专业人士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D.专业人士着眼于这幅画的技法揣摩、色彩渲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B.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C.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D.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20.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3分)
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外观采用了22条“冰丝带”环绕跃动的设计,将冬奥体育文化与“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中华之美融为一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1.9公里的赛道如巨龙般从小海坨山上蜿蜒而下,天然材质瓦片铺就的独特遮阳节能屋面,恰似龙鳞一般熠熠生辉,被网民昵称为“雪游龙”。首钢滑雪大跳台融入了敦煌飞天的元素,飞天衣袂翩跹的曲线,映射在雄浑硬朗的首钢老工业园区遗址上,凸显出滑雪大跳台灵动飘逸的身姿。延庆冬奥村按照中国北方山村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建造,“村落”依山形地势而建,秉承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半开放的院落中,原生树木成为主角,让掩映山林中的延庆冬奥村有了“十里山村道,千峰栎树林”的诗意。
请用一句话压缩上面的文字,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四、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2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18岁的中国选手谷爱凌斩获冠军,为中国赢得第三枚金牌!
在2019年6月6日这一天,谷爱凌宣布自己转为了中国国籍。对这个中美混血的滑雪冠军、美女学霸、业余模特……的00后天才滑雪少女,人们称她为“天才少女”,但她在接受访谈时却说,“我只有0.1%的天赋。”“0.1%天赋”背后,是谷爱凌对滑雪倾注的全部热爱。
作为一位顶级运动员,谷爱凌除去对滑雪纯粹的热爱外,极强的控制力几乎贯穿了她的整个赛道人生,做任何一件事,她都会全神贯注。凭着这股专注劲儿,她把4年高中课程压缩到3年完成;因为疫情无法室外训练,她就在家里用滑板、瑜伽垫、沙发强迫自己每日锻炼;时隔4个月,难得有室外训练的机会,哪怕教练临时因疫情无法到场,她也会独自完成练习……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何理解和感受?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