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1:23: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4.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史之乱”中杜甫所写的诗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介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四、文学常识——歌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五、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六、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怒号( háo ) 三重茅( máo )
挂罥( juàn ) 沉塘坳( ào )
俄顷( qǐng ) 衾( qīn )
七、层次结构
给每一段加小标题。
明确:第一段:秋风破屋
第二段:群童抱茅
第三段:长夜沾湿
第四段:祈求广厦
八、精读课文,把握文章
1.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明确:“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拟人化,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3.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明确:该句运用“飞”“渡”“洒”“挂”“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对房屋的肆虐,表现了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4.第一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痛惜  
5.群童为何抱茅?  
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6.“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7.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三段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8.第四段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九、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1)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痛惜焦急
(2)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无可奈何
(3)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悲凉凄苦
2.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明确: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十、本文主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等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十一、文本特色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表现了诗人的焦灼和无奈之情。第二、三节以叙述为主,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此时诗人却由个人的艰难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即第四节。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此外,诗的句式也错落有致,多有变化,充分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课后练习
试着将下面这一段文字改写成散文片段,200字以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答案示例:不久,风渐渐平息了,而云却渐渐凝成了墨色,深秋的天空中布着黑压压的乌云,增添了几分伤感。还好,屋里还能住,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便准备睡下了。盖着那铁般冰冷的被子,我的心也被它冻结了。孩子的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我望着雨滴顺着折断的茅草落下,砸到布满灰尘的蜘蛛网上。在这漫漫长夜,脑海中不断剪辑着战乱的画面,要我如何挨到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