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22 11:2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精选生活片段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传记文章,所以,让学生归纳传记体文章的特点,是成为本文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一声声巨响震撼寰宇,一朵朵蘑菇云光耀中华大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让世人目不暇接,惊呼不已!是谁成功地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工程?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三)学习目标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感知邓稼先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魅力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四)走近人物 问题探究 交流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勾画各部分关键语句或段落。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说说六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第二部分,简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显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与执着。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他是“我”永恒的骄傲。
2.分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案: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表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营造了悲凉、悲壮的气氛,烘托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震荡,含蓄的告诉我们他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带领的国内研究人员独立研究出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6.邓稼先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了你什么启发?
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也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他的人格魅力更让我们明白:学做事前要先学做人。要做无私奉献、谦虚坦诚的人;要做勇于进取,为理想不畏牺牲的人。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他所做的巨大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正好概括了他伟大的一生。他优秀的精神品质首先表现在回国的努力上,他义无反顾地回国,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回国后,邓稼先在所有场合表现出的无私、执着、朴实、谦和、善于团结协作以及献身精神等,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可贵品质和精神风貌。
作者为什么以“民族情感?友情?”为小标题?
文章中最后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似乎作者并没有对标题做出肯定的回答。当邓稼先肯定地告诉杨振宁,中国人自力更生成功制造了核武器,并且没有外国人的援助时,杨振宁“感情震荡”“热泪满眶”,实际上杨振宁很清楚原因:他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这使他的祖国、他的同胞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一方面他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作者把小标题写成“民族感情?友情?”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抒发了自己为朋友、为民族而骄傲自豪的感情。
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把稼先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中加以审视,把他的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诚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
(五)拓展升华
学完全文,你读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
(1)小组讨论总结,上讲台自由板书。
(2)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
(绘心形图写板书——中国心)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中国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一个有无私的精神,做出巨大的贡献的邓稼先……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了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