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精品教学资料荟萃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精品教学资料荟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01 11:41: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唐宋八大家资料全集
韩愈介绍
韩愈生平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7岁读书,13岁能文,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途一直不得志。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成就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于极力劝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方面,他的诗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一人。
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骇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乾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送董邵南序》韩 愈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况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柳宗元生平与创作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31岁,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由于参与了王叔文改革被贬。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许多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45岁的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多次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下车伊始 饥行夜坐”
柳宗元来到柳州就任刺史,是“官虽进而地益远”。是受到又一次的排斥和打击。面对这种遭遇,他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是满腔愤憋,愁肠百结,痛苦不已。另一方面,又感到在柳州是“有社有人”,可以利用作为一州刺史掌握有一定实权的条件,干一番事业,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他仍然扶着病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地方的治理。
他一到任,就面临着社会治安的严重问题:许多善良的百姓被一些盗贼抢掠财物,年轻人被绑架而去当作商品贩卖,老人反抗就被当场杀死,哭叫之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种情况,柳宗元顾不了旅途的劳顿和身体的虚弱,马上投入了工作。白天,要忍着饥饿下乡巡行查访;晚上,则要坐在堂中思考治理的办法,还得随手拿着鼓槌,以便在接到报警后鸣鼓调遣兵马前去处置……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成就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贬官永州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临江之麋》,写麋得主人的宠爱,“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不敢吃它。三年以后,麋离开了主人外出,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它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嘲讽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是无德无能。《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白话译文: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临江之麋( 柳宗元)
临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挞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逢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欧阳修生平与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仁宗天圣八年(1030)23岁中进士。
景佑三年(1037)30岁,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33岁,欧阳修被召回京。
庆历三年(1043)36岁,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后来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嘉佑二年(1057)50岁,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熙宁三年(1070)63岁,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64岁,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神宗熙宁五年(1072)65岁,卒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的一生,尽管经历坎坷,但他始终把勤于政事和嗜好读书,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地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在他从政的42年间,办事认真,从不懈怠;治学严谨,对于钻研经史、著书立论、创作诗词、散文,虽有时日理万机,有时困于贬谪,却从未弃置和间断过。而且日常的一点闲暇时间也用来钻研和阅读,所以,文坛上有他的“三上”故事的佳话流传。
欧阳修在政治上是位革新派。他发动和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是和他在政治上的革新主张相呼应的。他是宋代学术思想上首开风气的重要人物,是后世称为“宋学”的开创者之一。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五家,都曾得到他的扶掖,得到他的赏识荐举。他既是散文家、诗人、词人,又是史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金石学家。而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总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个有多方面的创获和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
欧阳修的学识、文章、品德,素为人们所效法与景仰,故有“欧庐陵道德文章”之评。
欧阳修一生著作很丰富。后人编定为《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三卷,约百万言。

欧阳修之母(郑氏):画荻教子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10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 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当时欧阳修官职并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想起。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上任伊始,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
  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为追悼母亲,他写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母子的绵绵深情。
出人头地 文惊欧公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一头地。”闻者始哗而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列传》)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传给同僚观看,大家都赞赏不已。不过, 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朋友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青的学子苏轼,欧阳修才知闹误会了。欧阳修很欣赏苏轼,他给朋友写信时说: “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真痛快啊!我应当给苏轼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
“出人头地”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北宋欧阳修《与梅尧臣书》)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1.精心删改《醉翁亭记》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因触怒朝中权贵被贬任滁州太守。并写下了后来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开始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后来,他读给一位樵夫打扮的老人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时,老人说:“大人,您文章的字好像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话还未完,欧阳修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必写出这些山的名字?”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丰的开头。
  2. “逸马杀犬于道”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曾巩生平与创作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可见这时曾巩已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在一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曾巩是在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
文学成就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
曾巩也擅长写诗,有四百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
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杨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杨雄。”
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
曾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啊!”
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也更钦佩曾巩为人正直,敢于批评。
( http: / / www. / htm / book / 258 / 29.shtml )
王安石生平,创作与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22岁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46岁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三年(1070)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熙宁八年(1075)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王安石的做人特别有意思。除了推测,即便是他最凶狠的敌人,也很难在私生活上找到攻击他的破绽来。
  此人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生活上的极度不修边幅。据说,他长时间地不换洗衣服,长时间地不洗脸、不漱口、不洗澡。这使他的外套上,到处都是汤汁油渍汗迹等污斑,一些干巴巴的附着物可以想见且可疑。在衣着上也大致如此。一次洗澡时,王安石的一个朋友用一件干净的衣袍,换走了王安石的脏衣服。想看看他如何反应。谁知,王安石根本不反应,穿上就是。人家问他穿的谁的衣服,他茫然不知衣服已经换过了。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这位快三十岁才发愤读书的老先生,从见第一面的第一印象起,就对名声如日中天的王安石颇不以为然,后来,发展为嗤之以鼻,乃至深恶痛绝。为此,老先生专门写了一篇被认为是针对王安石的文章,题目就叫《辨奸论》。他认为,洗脸换衣服是人之常情;违背人之常情,穿着破衣烂衫,吃着猪狗之食,蓬头垢面地侃侃而谈诗书礼乐,博取不流俗的名声,其中,一定隐藏着绝大的奸恶狡诈。属于那种为害国家的大奸大恶之类。王安石却基本不予理睬而已。后来,他手中的权力极大时,也没有看到他有过什么与苏洵老先生特别过不去的举动。
  有一次,仁宗皇帝在皇家宫苑里宴请一些臣子,当时,做了一个轻松的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自己到御池中去钓鱼,然后,由皇家的御厨用钓上来的鱼,做每个人想吃的菜。这肯定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提议,大家兴致勃勃地拿上鱼钩和鱼饵去钓鱼。只有王安石,心不在焉地坐在一张台子前,在沉思中,一粒一粒地把眼前盛在金盘子里的球状鱼饵全部吃光。最后,在众人的一片惊讶声中,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虽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这使皇帝认定,此人是一个虚伪矫情的伪君子。皇帝的理由是:一个人可以不喜欢钓鱼,也可能会在漫不经心中错吃了几粒鱼饵;但他不可能稀里糊涂地吃掉整整一盘子鱼饵。
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与王安石的夫人谈天,王夫人抱怨自己根本无法知道相公究竟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朋友认为很奇怪,他觉得王安石特别喜欢吃鹿肉丝。原因是,当天中午吃饭时,他亲眼看到王安石将一盘子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王夫人问道:“那盘鹿肉丝当时放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说:“在王安石眼前。”王夫人说:“那么你们明天把鹿肉丝放得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吃饭时,大家将鹿肉丝放得远了一点,将另外一盘菜摆在王安石眼前。结果,王安石将眼前的菜,吃得干干净净。饭后问起来,他根本不知道刚才的桌子上还有一盘鹿肉丝。
生活俭朴 志行高洁
庆历二年 (1042 年 ) ,22岁的王安石中了进士。和当初父亲四处为官一样,王安石也是拖家带口,居无定所。王安石每年的官俸一多半要用来供养母亲和祖母,补贴大家族的用项。因此自己和妻子吴氏以及一双儿女的日子过得甚为清苦。他在担任舒州通判时,家徒四壁,除了书籍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吃的是最平常的饭菜,穿的是粗布衣服。其实,当时王安石掌握着全州官员的监察大权,地方事务也有权干预,如果他稍作暗示,那些削尖了脑袋想要往上爬的官吏,立即就会送来大把银钱。事实上,也确有其人。此人就是丰南县的知县陈圣。 50 多岁的陈圣,在知县任上熬了十多年,按宋朝官场惯例,早该升迁了。然而,在几年前因为夸大水灾灾情以冒领赈济款而受过处分,所以一直得不到提拔。这一年,又到了考核他的时候。他花了大把大把的银子“跑官”,把全州上上下下都打点得差不多了。王安石刚刚到任,他就赶上门来。陈圣进门之后,便说:“看大人的官寓实在寒酸,属下心里过意不去,故封了200 两银子,求大人收下。”王安石一下明白他是来“跑官”的,沉下脸来问道:“请问贵县此钱从何而来 ”陈圣赔着笑脸说:“是署下俸禄。”王安石说:“我一个通判的俸禄比你多一倍,尚且不够用,你却何以如此宽裕呢 ”陈圣支支吾吾地正要辩解,王安石不由分说地把他请了出去。到了审察他的时候,王安石对此人的评语用了“品行稍有瑕疵”的字样,让他升官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此事传了出去,虽然有人认为王安石不通情理,但大多数人敬佩他的正直、清廉。当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来给他送礼、到他这里请托了。
不为做大官 但愿做大事
1047 年 ( 宋仁宗庆历七年 ) ,26 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鄞县知县。那时候的鄞县可是个穷僻闭塞的海滨小县,到这里来当知县可不是一个好差使,王安石却乐意到这里来,并在这里任满了3 年。以后的事实证明,这3年的经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他以后的改革大业有着很大的影响。
王安石到鄞县上任的时候,正是大灾之年。他一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县库存粮,救济灾民。到达鄞县才3天,他就不顾长途旅行的劳累,亲自下乡分发救济粮。以他的经验,他深知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粮食是很难发放到灾民手里的。一连十多天,他走了5个乡。那时的交通十分不便,翻山越岭,涉水过河,他和差役一起步行前进,十分辛苦。
王安石在这次下乡的过程中,还亲自调查研究,请教老农,怎样才能减轻或避免水旱灾害造成的破坏。老农们告诉他,鄞县并不缺水,只是没有水利设施,既不能蓄水,又无法排涝。只是兴修水利是件大事,没有人组织,谁也不会出头去做。由此王安石深切地体会到农民不是不知道水利的重要性,可是,农民是分散的,不会自觉地做这件事,只有由官府来进行有力的组织和协调才能完成。
王安石说干就干,第二年刚好是个丰收年,秋收之后,他就开始组织农民动工兴修水利。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行程一千多里,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实地调查,为各处水利建设作出规划。这一年,在他的主持下,全县兴修水利设施 21 处,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
王安石在鄞县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青苗法的试验。这场试验也是他深入实际、了解百姓疾苦的结果。贫苦农民在年成好的时候可勉强糊口,而一旦遇到水旱灾害,生计马上就出现问题,只能向富家大户借高利贷。高利贷的利息往往高达 100 %甚至 200 %。农民一旦借了高利贷,就像脖子上套上了绞索,最终的结果是卖房卖地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王安石苦苦思索着让贫苦农民走出这种高利贷桎梏的办法。他突然想到,何不将官府粮仓里的粮食借贷给百姓,并将利息大大降低。布告一出,立即轰动了乡里。王安石亲自在官仓指挥借贷。
王安石在鄞县还做了另外两件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兴学校,严保伍”。王安石来到鄞县时,县学的一部分改成了庙宇,没有一个学生,几个老秀才拿钱不干事。而衙里的胥吏大多是半文盲,做得了事情的人实在少得可怜。培养人才成了当务之急。他立即拨款修复了校舍,请地方名儒担任老师,从各乡选人人学。王安石认为,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人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十分重视教育。至于“严保伍”,即建立地方治安组织,加强地方治安,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举措。
王安石在鄞县三年,与鄞县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三年任满离开鄞县之际,曾写了一首题为《登越州城楼》的诗,表示“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鄞县的父老也念念不忘王安石兴利除害的功绩,后来专门修了祠堂来纪念这位特殊的知县。
鄞女墓
公元1047年,26岁的王安石调到鄞县任知县。他妻子陪他一同上任。当时他妻子挺着大肚子,就要临盆。到了鄞县,他妻子就生了一个女儿。但这聪颖可爱的女儿活到一岁零两个月时,生了一场重病, 终于不治而殇。
  王安石把女儿下葬在现宁波南郊祖关山。现在祖关山是平地,当年这里是一座山冈。  女儿死后两年,王安石解任要离开鄞县了。临行时,他在一天夜里坐船来和女儿告别。在女儿的坟前,他喃喃地念道:“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他抬头仰望浩渺星空,泪水止不住地滴在女儿的坟土上。这泪一直渗入坟中,渗入到女儿的骨殖,濡湿了女儿小小的灵魂。
  就这样,王安石把他心爱的女儿永远地留在了宁波。直到去世,王安石再也没有回来看女儿一次。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 女儿不会责怪父亲的。她很懂事,她知道父亲经历着大风大浪,她会默默地祈祷,祝苍天保佑父亲。
  王安石把女儿称作“鄞女”。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的大名,也不知道她的乳名。王安石三年的青春献给了鄞县这块土地,爱女生在鄞县,死在鄞县,他把她当成鄞县的女儿。沧海桑田,祖关山气象磅礴的山冈至今早已夷为平地,鄞女墓也已无处寻觅。可在我的心中,这墓在宁波一直留着。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惜才救东坡
苏东坡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由于政治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最后到王安石晚年,他们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新法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苏东坡性情豪放,不拘小节,有时出口不让人,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丰初年,那些嫉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和新法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传下一旨,派人把苏东坡从浙江湖州抓来投入御史台大狱。事关重大,除了苏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肯丢掉乌纱帽救兄,其他人谁也不敢搭救,生怕连累了自己。这可急坏了苏子由,苏东坡也清楚这次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子由说:“如果王安石……”,苏东坡不等子由说完便叹了口气:“不要异想天开了,他恨我还嫌不及呢。”
  再说王安石,罢相后早已退隐山林,回到江宁(今南京)隐居。所以不知苏东坡坐事入狱的消息,等这场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江宁时,苏东坡的罪名已定,只争一个早迟。想起国家多难,人才难得,王安石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皇帝。信中说,哪有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反而为些小文字惹的麻烦去杀那有学问才华的士子的道理呢?
  宋神宗是个年轻有作为的皇帝,曾两度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变法革新。王安石虽然早已退隐,但对王安石是十分敬重的。神宗看了王安石的信,思考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东坡放了,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即现在的海南)去做小官。从此,“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的事,便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一段美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苏洵生平及创作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中年勤发愤
我国有本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课本叫《三字经》,书中有这位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这位苏老泉,就是苏轼与苏辙的父亲,“三苏”之首的苏洵。
说起苏洵的青年时代,正如他自己一首诗中所说的:“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由于他豪放不羁,喜好游侠的性格,因此很难坐下来伏案攻读,成天只知道留峦山水,虚掷时光。再加上他的父亲苏序也并不强制他闭门读书,结果他就不像他的二哥苏涣,早已进士及第,到了二十五岁,书没有念成,还是个既无学问又无功名的白丁,往往被世人看不起。
苏洵十九岁那年,与只小他一岁的出身于眉州的名门闺秀程小姐结婚。程苏两家,一家富豪,一家清贫,但程夫人自进了苏家的门后,并不摆名门闺秀的架子,而是能安于清贫,勤俭持家。有人问她:“你娘家那么有钱,再加上父亲又疼爱你,只要回家开口,还会要不到钱吗?何必过如此清寒的日子!”但是程夫人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虽然自己可以回家要钱,父母决不会不给,但人家会因此看不起自己的丈夫,会把他看成是妻子养活的男人,脸上我不光彩。
但是回过头来,自己的丈夫也确实太不争气,一年四季只知道到处游山玩水。结婚六年来,程夫人多少次耐心规劝,不见丈夫有丝毫悔悟之心,为此她暗中不知流过多少眼泪,盼望着丈夫悔悟的一天。
苏洵游荡弃学,已经到了二十五岁。他愈来愈强烈地感到,社会上已经开始流露出对他的轻蔑和歧视。特别是每次回到家中,夫人那双充满怨忧而又竭力隐忍的眼睛。虽然她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为丈夫忧心,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苏洵终于为贤惠的夫人所感动,再加上他的正直与理智,觉得大丈夫终将应当有所建树,于是开始静下来读书了。
但是,要认真潜心攻书,特别是持之以恒,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他的确没有读多少书,又开始满足与厌倦了。然而程夫人始终没有对丈夫灰心。
到了苏洵二十七岁那年,他已经是一女两男的父亲了,苏轼已经三岁了,苏辙才一岁。这时苏洵对夫人说:“我自己衡量了自己,尽管如今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读书,还是可以成才的。但是,全家要靠我养活,还是无可奈何!”
程夫人听了这话十分感动,既是安慰又是鼓励地对丈夫说:“只要你能安心读书,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她将自己陪嫁的金银首饰拿去典当,悉心操持家务,不让丈夫分心。苏洵也的确从二十七岁开始,闭门谢客,发愤攻读。开始他还是以科举为目标。在两次落第之后,他开始懂得真正的学问,决不仅仅在于一点科举应对,于是他“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终于把自己造就成一位大文学家,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发愤后,读书的态度各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書房裡,連早餐也忘了,特地剝了幾只粽子,連一碟白糖,送去書房,沒有打擾他便悄悄地走開了!近午時分,收拾盤碟時,發現粽子已經吃完,糖碟原封未動,然而卻在硯臺的四周,殘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蘇洵的嘴邊,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來蘇洵只顧專心讀書,把硯臺當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苏轼生平与创作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有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中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入,一时名噪京师,34岁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引起王安石一派的排挤。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63岁时才遇赦北归。第二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东坡肉的来历
传说:宋元佑年间,苏东坡任职杭州,发动民工疏浚西湖,大工告成,西湖多了一座长堤,既为百姓带来水利 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百姓为了感谢他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就给他送猪肉,送黄酒。苏东坡觉得西湖是 民工疏浚的。即命厨师按照他特有的烧肉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方法,烹制成佳肴慰劳 民工。由于送来的肉烧法独特,酥而不烂,油而不腻,味美异常,故“东坡肉”一时传为佳话与美食。
东坡小故事
一次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象什么?”
佛印禅师说:“你象佛。”
苏东坡心中欢喜,又问禅师:“禅师怎么不问我看你象什么?”
禅师不答。
苏东坡说:“禅师你问我你象什么。”
佛印禅师满其愿,说道:“你看我象什么?”
苏东坡说:“我看你象狗屎。”
回到家中,苏东坡洋洋自得,对苏小妹说:“小妹,今天我把佛印禅师赢了,你想不想听听?”
苏小妹问到“你怎么赢佛印禅师的?”
苏东坡说“你想听听吗?听我讲给你。……”
苏小妹听后,说道:“佛印禅师没输,你输了。”
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说:“佛印禅师以佛心看人,看你象佛;你以狗屎心看人,所以……”
苏辙生平与创作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18岁)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22岁),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40岁),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重新做官。绍圣元年(1094)(55岁),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崇宁三年(1104)(65岁),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林笋北宋·苏辙
竹林遭冻曾枯死,春笋连年再发生。天与岁寒终倔强,泽分淇澳转敷荣。
狂鞭已逐草侵径,疏影长随月到楹。嵇阮欲来从我余,开门一笑亦逢迎。
蘇轍軼聞故事─蘇軾、蘇轍命名的深意
宋仁宗慶曆六年(西元一○四六年),蘇洵赴京應舉不第,轉而將希望寄託於兩個兒子,寫下〈名二子說〉;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文章白話大意如下:
车辐、车轮、车盖、车轸,在一辆车上都各有作用,而车轼却看似一点都不实用;虽然如此,如果去掉车轼,车子也就不完整了。轼呀!我担心你不会修饰外表啊!天下的车凡走过都留下轮迹,但谈论车子的功用时,却从来不会提到轮迹;纵使如此,就算车翻了,马死了,轮迹也不会有任何忧患,这是由于轮迹擅长处于祝福之间。辙呀!我知道你终究能够免于灾患。
蘇洵帶蘇軾、蘇轍去拜謁張方平,張方平與兄弟二人談論之後頗為驚賞。第二天出了六個題目,讓他們擬作,而自己偷偷在壁間窺視他們的反應。兩人得題後各自運思。蘇轍對某一題意有些疑慮,偷偷指著題目請示哥哥,蘇軾也不答話,拿筆倒敲矮桌暗示語出《管子注》,蘇轍疑而未決;又指著下一題,蘇軾用筆把題目勾去,馬上擬作文章。出來交卷給張方平,張方平讀了他的文章更為欣喜,而勾去的一題,並無出處,乃是他故意要測試這對兄弟才學的陷阱。第二天,張方平見了蘇洵,告訴他說:「兩位公子都是天才。大的聰明機敏,特別教人喜愛;但弟弟謹慎持重,成就可能會超過哥哥。」
蘇轍軼聞故事─應試絮聞
蘇軾、蘇轍兄弟即將應進士試,擔心二人之中恐怕有一人會落榜,詢問父親究竟該怎麼辦?蘇洵說:「我有辦法讓兩人都上榜,你們倆一個順著題意發揮,一個採取批判的方式論議。」兩人依照這個原則作文,果然都被錄取了。
蘇轍軼聞故事─兄弟友于
蘇氏兄弟的手足之愛,中國幾千年歷史,難有匹敵。同為才華橫溢,而能彼此推重;同處顛沛流離,而不忘相互慰勉;一豪邁,一沉靜,而能彼此欣賞。尤為最難者,終身不因政治得失而忘懷兄弟之情,不因死生乖隔而背棄兄弟之義。
子由對哥哥的情誼,表現最明顯的,莫過於烏臺詩案時,不避嫌疑,不怕牽連,竭力為其兄辯解,並表示願效法緹縈以身贖父,以在身官階替兄贖罪。
對於亦兄、亦師、亦友的東坡,子由敬之、愛之,終身不渝;而〈獄中寄子由〉詩亦云:「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友于之情,可謂溢於言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伤仲永》配套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4.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文学常识
1.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仁宗年间不满国家“积贫”、“积弱”,立志改革,写了《上仁宗竽帝言事书》,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措施。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开始“熙宁变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后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的攻击,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熙宁九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同年忧愤去世。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文刚健爽利,直抒胸臆,内容多涉时弊,见解高远精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填词传世不多,词风豪放,“一洗五代旧习”。
2.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三.课文朗读
1.重点字音
为:wéi 邑:yì 扳:pān 谒:yè 称:chèn 泯:mǐn
2.课文朗读
提示:把屋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
朗读技巧:
(1)划分朗读节奏:
a.金溪民/方仲永;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e余闻之也/久。
(2)揣摩句子的朗读语气: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b.父利其然也。 愤怒语气
c.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语气
d.泯然众人矣。 痛心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
四.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2.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达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讶,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3.通过动画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五.文言知识归纳
(一)、字词读音
扳(pān) 谒(yè ) 泯(mǐn ) 称(chèn )
夫(fú ) 邑(yì )
(二)、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三)、重点虚词
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之 仲永之通悟 结构助词,可译作“的”。
卒之为众人 补音助词,无实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介词,把
或以钱币乞之 介词,用
于 贤于材人远矣 介词,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介词, 被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四)、一词多义
自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然 父利其然也(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
泯然众人矣(词尾,……的样子)
(五)、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此
今:常用做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渐渐,慢慢地。
今:稍微。
复到舅家 古:再,又。
今: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 古:普通人。
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六)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
写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
3、邑人奇之:
对… …感到惊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
把… …当作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
5、父利其然也:
认为… …有利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七)、重点句式:省略句
1.(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仲永)学。
3. (余)令(其)作诗,(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八)、重难点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认为……是奇才。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六.内容理解
1、方仲永才智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其原因是什么?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你从方仲永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理解文题中“伤”的含义。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七、语言品味
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3、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利”:表现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4.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强调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5、方仲永才智变化几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组织安排有何好处?
(1).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2).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
(3).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6、见闻结合,使叙事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 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 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 原因,引人深思。
7、这样详略处理,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八、课堂延伸
(一)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2.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6、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7、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8、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9、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罗曼·罗兰
10、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11、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12、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13、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二)通过本文的学习,请你给仲永下评语(不能是简单的一句)。
写作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
实例参考:
1.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九.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伤仲永》教学参考资料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略加点拨,适当答疑。
二、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三、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二、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8张PPT)
仲永
王安石
教学流程
走近作者
文学常识
课文朗读
重难点字词
课文翻译
课文视频动画
文言知识归纳
内容分析
语言品味
课堂延伸
走近作者
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瓷雕
王安石书法
王安石书法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视频介绍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重难点字音
自为其名
wéi
邑人

日扳
pān
环谒


chèn
泯然
mǐn
课文范读
1、把屋朗读节奏。
2、注意朗读语气。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音频朗读
视频朗读1
视频朗读2
一、划分朗读节奏:
1.金溪民/方仲永;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余闻之也/久。
二、揣摩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矣。
惊叹语气
愤怒语气
遗憾语气
痛心语气
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未尝 父异焉 一乡秀才
自是 立就 文理 邑人奇之
不曾 对此(感到)诧异  全
从此   完成 文采和道理 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 稍稍 日扳仲永
以宾客之礼相待 有的人 求取
以为…有利可图 渐渐 通“攀”,牵,引
疏通文意——重难点字词
称前时之闻 复到舅家 泯然众人矣
通悟 受之天 卒之为众人
相当 再次 完全如同常人了
通达聪慧 先天得到的 最终
疏通文意——重难点字词
EXIT
贤于材人 受于人
不至 彼其 且为众人 固众人
胜过,超过;有才能的人 后天所受教育
没有达到(要求) 他 况且,尚且 本来
疏通文意——重难点字词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
疏通文意——课文翻译
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疏通文意——重难点字词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疏通文意——重难点字词
通过动画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伤仲永》视频动画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字词读音
扳(pān) 谒(yè ) 泯(mǐn ) 称(chèn )
夫(fú ) 邑(yì )
二、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三、重点虚词
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之 仲永之通悟 结构助词,可译作“的”。
卒之为众人 补音助词,无实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介词,把
或以钱币乞之 介词,用
于 贤于材人远矣 介词,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介词, 被
文言文知识归纳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文言文知识归纳
四、一词多义
自 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然 父利其然也(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
泯然众人矣(词尾,……的样子)
五、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此
今:常用做判断词
文言文知识归纳
稍稍宾客其父 古:渐渐,慢慢地。
今:稍微。
复到舅家 古:再,又。
今: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 古:普通人。
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六、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
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
对… …感到惊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 …当作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
认为… …有利 名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重点句式:省略句
1.(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仲永)学。
(余)令(其)作诗,(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八、重难点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认为……是奇才。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内容分析
少年 才思衰退
青年 才能泯灭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一、方仲永才智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其原因是什么?

使

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二、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童年
内容分析
三、你从方仲永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示?
四、理解文题中“伤”的含义。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语言品味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二、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语言品味
四、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3.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采用了议论。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强调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利”:表现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语言品味
五、方仲永才智变化几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组织安排有何好处?
六、见闻结合,使叙事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七、这样详略处理,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1.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2.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
3.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 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 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 原因,引人深思。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课堂延伸
课堂延伸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6、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7、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8、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课堂延伸
9、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罗曼·罗兰
10、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11、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12、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13、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课堂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请你给仲永下评语(不能是简单的一句)。
写作提示:
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实例参考:
1.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